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初春,与鹤壁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挥手作别,我以81岁高龄结束了同金不换长达15年的合作。作为一名编导,15年来我为金不换编剧12部(含电影3部)、执导舞台作品3部,并且曾担任过艺术总监、艺术指导等项工作,量体裁衣般不断比划度量着他的“高矮胖瘦”,亲眼见证了金不换舞台艺术的变化。
技艺之变
结识金不换是在2001年,当时他年方33岁,由于舞台风貌酷似名丑牛得草而广受欢迎,更因表演出色而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真可谓“三十而立”。但是,光彩掩不住短板,有专家提出他的表演“忒活”“太火”。所谓“活”,即是缺章法,风格任性随意,活泛有余,严谨不足。所谓‘火’,即是说拼气力、讨“笑”果,廉价甩卖,火力全来,有失节制。探其原因,前者因其没有受过正规的严格的专业基础训练,仅凭随团“瞟”学和“熏”习,不太懂得何谓规格、章法所致;后者则因其出道后即长年跑野台子,沾染些野风粗气在所难免。真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专家的评说令他警醒,梅花奖的激励促他奋进。他把排演当作“补课”,把特聘导演认作老师,一个又一个地整理重排了所有上演或准备上演的老戏,一个接一个地创排新戏,一门心思“找准谱”,下大力气克服“随意性”,认真医治卖艺式的表演症结。如今舞台上的金不换,剔除了但求表面红火、“重外轻内”的不良积习,注重展现人物的气度和内在气质,显示出表演艺术的成熟和精进。十几年下来,再看台上,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转身、一个眼神,有规矩、有层次、讲分寸、是地方,并在总体上注意节制,善于控制节奏,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风格之变
金不换头顶牛派光环登上舞台,凭借牛派“仙气”赢得观众,擎牛派大旗闯出一片天地,真心实意地把传承牛派奉为终身使命。对于传承流派,梨园似乎有个说法“永远保持原汁原味”。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一个流派,它的创立者与传承者之间,存在着天赋条件、学识修养、艺术追求与品格个性等诸多不同,在传承中自然产生差异,若要“零差别”克隆,恐怕不太现实;一心追求“逼真”,高调标榜“保持原汁原味”,就有可能沦为山寨、高仿或是赝品。况且,“创新者兴、守旧者衰”是颠扑不破的艺术定律。包括流派创立者在内的一切有志向有追求的艺术家,无一不是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结合时代要求和自己的艺术个性,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从而取得骄人成绩的。有心胸有出息的金不换自不例外。
或许是机缘巧合,金不换投身梨园,参加的是牛得草领衔的豫剧团,依专业条件又主工丑行。起始,他以牛派新秀的面貌出场,极力追求一个“像”字,不过是机械地再现,照猫画虎,摹效而已。金不换突破牛派风格样式是从声腔开始的。
人所共知,牛先生嗓音失润,高亮不足且不耐多唱,遂扬长避短,主打“少而精”,创造出腔平味浓、精巧甜美的牛派声腔。金不换显然不同,他有一条得天独厚的好嗓子,有难以抑制的“亮嗓”欲求,他很清楚唱是自己特长所在,他更明白传承流派不该削足适履,于是他清醒地抓住抓牢牛派声腔中的牛味特色,把它极力扩大延伸,并非夸张走形,这使他跨过高腔,跨过长段,跨过曲折复杂的调式与板式,诞生了“牛味金歌”。这清新的“牛味金歌”,字字清楚、声声入耳、圆润轻松、高低自如,在行云流水般大段声腔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自然舒畅、幽默柔美,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豫剧牛派的表演风格,以朴真、粗放、本色为特点。牛派传人金不换则吸收借鉴兄弟剧种,特别是京剧昆曲之长,追求表演精致化,使精致与粗放兼容不悖,华彩与朴素相得益彰,承先师风范,展自家神彩,唱念做打已染上一抹“金”色,在他15年塑造的二十多个崭新人物形象上,显现着活生生的“金牛”神气。
境界之变
常言道:登高望远。
在15年历程中,金不换从淇河之滨到走遍大江南北,登上过荧屏,也登上过大银幕,与各路艺术名家同台献艺,不乏切磋琢磨,懂得了辨别艺术的精粗美恶,明确了向新向上的艺术追求。
金不换感叹“豫剧和京昆相比,底子薄,根底浅”,“丑角主演剧目贫乏”,“和时代、群众需求差距太大”,“市场不是玩的,人家要真东西、新东西”。
清醒的认识,使他从“拼气力”转到“拼创新”,一刻不停、一步不停地竭力创新。首先是剧目创新,15年有近二十部大型新戏问世。金不换的理念是:一定要符合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口味;一定要符合社会诉求;一定要符合党的政策方针;一定要达到一个大剧团的艺术水准。于是,他的戏观众欢迎,社会认可,存活率高,舞台寿命长。近年来,他更把戏剧作品接连推上大银幕,敏锐提出“运用新形式新手段,为戏曲争取观众”。
其次是台风创新。他积极推行导演制,经过长时间高标准的磨砺,“严肃整齐一棵菜,规矩大方好精神”成为剧团的整体舞台风貌,“金不换那个团大气”是当下业内的好口碑。
谈及境界,不得不提对金不换影响重大的三位师尊。蒙师牛得草,引他认识豫剧本源及方方面面;业师钮骠,引他认知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导师朱世慧,引他见识艺术创造的全新世界。三位师尊高屋建瓴,弟子怎不更上层楼。
回顾以往,金不换从朦胧求索到锐意变革,在艺术道路中不断追求,完成了由好演員到艺术家的蜕变。
发展从无止境,变革未有穷期。发展牛派,发展豫剧丑角艺术,金不换任重而道远。
技艺之变
结识金不换是在2001年,当时他年方33岁,由于舞台风貌酷似名丑牛得草而广受欢迎,更因表演出色而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真可谓“三十而立”。但是,光彩掩不住短板,有专家提出他的表演“忒活”“太火”。所谓“活”,即是缺章法,风格任性随意,活泛有余,严谨不足。所谓‘火’,即是说拼气力、讨“笑”果,廉价甩卖,火力全来,有失节制。探其原因,前者因其没有受过正规的严格的专业基础训练,仅凭随团“瞟”学和“熏”习,不太懂得何谓规格、章法所致;后者则因其出道后即长年跑野台子,沾染些野风粗气在所难免。真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专家的评说令他警醒,梅花奖的激励促他奋进。他把排演当作“补课”,把特聘导演认作老师,一个又一个地整理重排了所有上演或准备上演的老戏,一个接一个地创排新戏,一门心思“找准谱”,下大力气克服“随意性”,认真医治卖艺式的表演症结。如今舞台上的金不换,剔除了但求表面红火、“重外轻内”的不良积习,注重展现人物的气度和内在气质,显示出表演艺术的成熟和精进。十几年下来,再看台上,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转身、一个眼神,有规矩、有层次、讲分寸、是地方,并在总体上注意节制,善于控制节奏,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风格之变
金不换头顶牛派光环登上舞台,凭借牛派“仙气”赢得观众,擎牛派大旗闯出一片天地,真心实意地把传承牛派奉为终身使命。对于传承流派,梨园似乎有个说法“永远保持原汁原味”。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一个流派,它的创立者与传承者之间,存在着天赋条件、学识修养、艺术追求与品格个性等诸多不同,在传承中自然产生差异,若要“零差别”克隆,恐怕不太现实;一心追求“逼真”,高调标榜“保持原汁原味”,就有可能沦为山寨、高仿或是赝品。况且,“创新者兴、守旧者衰”是颠扑不破的艺术定律。包括流派创立者在内的一切有志向有追求的艺术家,无一不是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结合时代要求和自己的艺术个性,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从而取得骄人成绩的。有心胸有出息的金不换自不例外。
或许是机缘巧合,金不换投身梨园,参加的是牛得草领衔的豫剧团,依专业条件又主工丑行。起始,他以牛派新秀的面貌出场,极力追求一个“像”字,不过是机械地再现,照猫画虎,摹效而已。金不换突破牛派风格样式是从声腔开始的。
人所共知,牛先生嗓音失润,高亮不足且不耐多唱,遂扬长避短,主打“少而精”,创造出腔平味浓、精巧甜美的牛派声腔。金不换显然不同,他有一条得天独厚的好嗓子,有难以抑制的“亮嗓”欲求,他很清楚唱是自己特长所在,他更明白传承流派不该削足适履,于是他清醒地抓住抓牢牛派声腔中的牛味特色,把它极力扩大延伸,并非夸张走形,这使他跨过高腔,跨过长段,跨过曲折复杂的调式与板式,诞生了“牛味金歌”。这清新的“牛味金歌”,字字清楚、声声入耳、圆润轻松、高低自如,在行云流水般大段声腔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自然舒畅、幽默柔美,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豫剧牛派的表演风格,以朴真、粗放、本色为特点。牛派传人金不换则吸收借鉴兄弟剧种,特别是京剧昆曲之长,追求表演精致化,使精致与粗放兼容不悖,华彩与朴素相得益彰,承先师风范,展自家神彩,唱念做打已染上一抹“金”色,在他15年塑造的二十多个崭新人物形象上,显现着活生生的“金牛”神气。
境界之变
常言道:登高望远。
在15年历程中,金不换从淇河之滨到走遍大江南北,登上过荧屏,也登上过大银幕,与各路艺术名家同台献艺,不乏切磋琢磨,懂得了辨别艺术的精粗美恶,明确了向新向上的艺术追求。
金不换感叹“豫剧和京昆相比,底子薄,根底浅”,“丑角主演剧目贫乏”,“和时代、群众需求差距太大”,“市场不是玩的,人家要真东西、新东西”。
清醒的认识,使他从“拼气力”转到“拼创新”,一刻不停、一步不停地竭力创新。首先是剧目创新,15年有近二十部大型新戏问世。金不换的理念是:一定要符合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口味;一定要符合社会诉求;一定要符合党的政策方针;一定要达到一个大剧团的艺术水准。于是,他的戏观众欢迎,社会认可,存活率高,舞台寿命长。近年来,他更把戏剧作品接连推上大银幕,敏锐提出“运用新形式新手段,为戏曲争取观众”。
其次是台风创新。他积极推行导演制,经过长时间高标准的磨砺,“严肃整齐一棵菜,规矩大方好精神”成为剧团的整体舞台风貌,“金不换那个团大气”是当下业内的好口碑。
谈及境界,不得不提对金不换影响重大的三位师尊。蒙师牛得草,引他认识豫剧本源及方方面面;业师钮骠,引他认知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导师朱世慧,引他见识艺术创造的全新世界。三位师尊高屋建瓴,弟子怎不更上层楼。
回顾以往,金不换从朦胧求索到锐意变革,在艺术道路中不断追求,完成了由好演員到艺术家的蜕变。
发展从无止境,变革未有穷期。发展牛派,发展豫剧丑角艺术,金不换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