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玉质金心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li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抔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抹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生命诗情
  黛玉的歌行体长诗《葬花吟》,是在《红楼梦》中大放异彩的文学精品,它不仅是曹雪芹极尽笔工的佳篇力作,篇幅之长胜过其他诗词,而且还是具有重要命运启示性的“诗谶”之作。诗谶,就是以诗为谶语,诗里预言的是人物的未来。所以这首《葬花吟》,黛玉写出的花,其实就是她。
  这首诗甚至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黛玉一边葬花、一边泣诵出来的!可以说,这是一首由春光参与、由落花参与、由泪水参与、由大自然参与的天地之作,它一诞生,就不属于人间,只属于天地间。
  所以,这样的佳作天成,在世间的绽放一定是十分吝惜、十分讲究缘法的。黛玉的好诗大多都有诗社姐妹们的称赞赏读,而这首《葬花吟》,由于没有落笔的记载,它只闪耀在黛玉吟诵而过的唇齿间,随着语音落下,诗情也如那葬花一般、化入泥土,不复再现。这样疏忽而逝的惊艳之作,不肯常对人间开放。
  因为上天知道,这样一首悲泣春花、悲哀命运、风流自然却不够吉利喜庆的诗章,也不是人间喜爱的调调,也不是凡人接受的风格。所以,这样的文章辞藻只肯在知音的面前惊鸿一现。
  “佳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种性灵之作的知音是谁呢?当然是黛玉,然而,还有宝玉。
  这首诗,是孤苦愁闷的黛玉吟给自己听的,她的听众,本来只有在落寞春朝陪伴着她的自然天地。然而春天却嫌这精彩的诗篇不该湮没于花谢花飞的孤独里,于是安排了宝玉凑巧在此时路过小山坡,一字不落地听到了这篇《葬花吟》。宝玉不愧是黛玉的知己、是大自然的知己,他被这婉转伤怀的诗句深深打动,不觉痴倒。他懂黛玉,他懂葬花的行为和葬花诗里的情怀,他怜惜这个女孩儿独自一人诉说无处的忧伤。如果说,黛玉是花草的守护者,那么宝玉,就正是黛玉的守护者。
  黛玉前世本是一棵绛珠草,所以她对花草格外有一份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理解。因此,虽然大观园诗社里众人歌咏的海棠诗、菊花诗、柳絮词等诗作都各有高妙,但只有黛玉的诗,写出的是海棠的香魂,问倒的是菊花的心事,叹破的是柳絮韶华白头、飘摇一生的悲凉。她关注的永远是这些花草热闹背后的孤独。就像她自己,热闹和孤独在她身上矛盾又激烈地冲突着,她能在欢宴时体会到人群中的孤独,又能在孤独时得到一个人的精神狂欢。
  众人都赏花,唯有黛玉葬花,她看过了花绽放在人前的笑脸,更要听花在人背后的哭诉。见花惜泪,黛玉才是真正的惜花人。她并非将花木看作是赏玩的对象,她是在用惺惺相惜之心,看待一场生命的悲喜。
  她用葬花,隆重为花的生命礼赞。
  之所以她会频频对花伤怀,是因为她在花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一样的花开寂寞、孤芳自赏,一样地飘摇无主、易被雨打风吹去,一样地好景不常在、预感着红颜薄命的结局。
  灵魂归宿
  葬花吟诗,看似美绝,其实那正是她在孤苦无依、百般无奈之下,一种抒发伤心事又反被伤心事所伤的行为,如同“举杯消愁愁更愁”,黛玉写诗,更伤自己。
  《葬花吟》除了字句之美,诗中的感情基调也极为震撼人心。尤其越到诗的后半部,越是逐渐涌上的那种按捺不住的悲愤伤逝之情。一首歌行体长诗,突然在情感浓烈处迸发出更为急促激昂的一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简短,正是力度的传达,这样突然闯入的一个短句,是黛玉满心满怀郁郁沉沉的剖问。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这样自负又自哀的句子,是她抑制不住的痛,阻隔不断的伤。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样花与人的相互映衬,是她由花期反观到的人生无常,是她在未来冥冥中的一语成谶。
  写葬花,是她看到了花的归期;而泣红颜,又是她想到了自己的归期。
  魂归何处?死亡的命题似乎始终贯穿着黛玉的思想,是她一直在叩问和忧虑的问题。可见,黛玉无论是具体地住在贾府,还是笼统地落在人间,她都是始终缺乏归宿感的。似乎冥冥中有个声音在告诉她,归去,才是正途。
  自始至终,黛玉都没有真正融入到世间的生活里来。在她的成长中,一直充满了幻灭感,伤怀的悲是她的生命常态,世间的乐不能真正使她感觉踏实。贾府中的人事纠纷、经济危机,她其实都看得一清二楚,却从不介入其中,因为这些红尘事务从来不能真正引起她的关注,调动她的参与。红尘走一遭,这里并不是她的家。
  这样一个以美为生命必需的灵魂,本就不该是属于人间的。曹雪芹似乎对这个追求着纯粹的女子也特别偏爱,所以才在西方灵河岸为黛玉布置好了归宿,只等她此生为宝玉还罢眼泪,就能脱离人间之苦,回归三生石畔。其实这也是作者特意的设计在呵护着,不忍心这样一个精灵沾染太多的世俗。
  花开花落年年依旧,有一位佳人的美始终活在梦里,玉质金心,净土风流。
其他文献
叶落寒来,天气渐渐转冷,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当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时,也就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开始,而这一说法一直延续至今。立冬是农历十月中的大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汉魏时期,立冬这一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
期刊
古语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人均寿命四十岁上下的南宋,诗人陆游却活了八十多岁,现存诗作9300余首,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陆游一生屡遭排挤,仕途坎坷,晚年隐居山林,生活拮据,为何还能如此长寿呢?品读他的诗词,或许能悟出他的长寿之道。  “纷纷谤誉何劳问,莫厌相逢笑口开”,名利何足挂齿,逆境笑口常开,这不正是陆游胸怀袒荡、豁达乐观的写照吗?“昨夕风掀屋,今朝雨淋墙,虽知柴米贵,不废野歌长。”一个人在屋
期刊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此曲便如《詩经·关雎》中有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君子,养在深闺的幽闲女子只等着君子来好好地君子逑她。年年应景的节气时,闺阁女子盛装出行,踏春、赏月、看花灯,顾盼生姿。君子游于纵横阡陌,或等那惊鸿一瞥,自此倾心,失魂落魄,而后非卿不娶,或寻觅那曾经的一
期刊
提起李白,人们马上就会把他与“醉”字联系起来。李白饮酒,多开怀必醉,至死不  休,后世画家亦为他留下了不少醉态肖像。元代以前曾有人作《太白酒船图》,元代赵孟兆为此画题诗曰:“萧洒稽山道,风流贺季真。相思不相见,愁杀谪仙人。”季真就是贺知章,他曾称李白为“谪仙人”。此画此诗,相互映衬,画传醉者态,诗映酒人心,二者辉映和谐,浑然一体,表现了李白潇洒飘逸、豪放不羁的醉态和思念知己的心境。  清代年画《太
期刊
凡是中国人,不能不关注儒家。  说它是宗教也好,说它是文化也好,说它是学派也好,说它是教育也好,一言以蔽之,在中国要说清任何事情,归根结底都绕不开儒家。在写作《大秦帝国》的十多年中,几乎日日都随着战国人物与儒家做方方面面的精神纠缠,浸润既久,对儒家也就有了许多思考。诸多问题与现象之中,以对儒家文化霸权与中国文明衰落之间的关联想得最多。  儒家原生态  春秋、战国、秦帝国,是儒家获得文化霸权之前的原
期刊
之前我讲到了有关意义缺失的话题,那么意义为什么缺失了呢?意义之所以缺失是因为我们不再相信生活中有高于我们个体存在之上的那样一种存在和意义,这是意义缺失的一个根源。那么,说的更简单一点,实际上意义缺失同时是跟一个现象伴随出现的,这个东西就是神圣感的缺失,或者是神圣性的缺失,我们对所有神圣的存在都开始怀疑了,甚至对神圣本身也开始怀疑。这是意义缺失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神圣感的缺失  也许你们会说杨
期刊
宋徽宗不仅是宋朝的皇帝,也是位书画大家,他的瘦金体和花鸟画都是书画中的精品,流传下来的任何一部作品,现在都价值连城。他的艺术修养很高,在古代皇帝中无人能望其项背。或许正是因为自身浓郁的文人气质,身为皇帝的他和文人的交往十分密切,留下了不少文坛趣话。  米芾是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他能诗文,擅书画,尤以行草堪称一绝,苏东坡称赞说“米书超逸入神”,宋徽宗格外器重他,诏他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可这
期刊
悠然快哉读书事  同所有修身养性之经典一样,《小窗幽记》也少不了劝人读书。但规劝之语甚少,性情之感颇多。作者把一个淡泊名利、畅享闲适生活的文人在读书时那种自得其乐的可爱之态写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不禁心生艳羡之意,恨不得马上抄起书来,进入那个神圣而奇妙、宁谧却洒脱的世界。  读一篇轩快之书,宛见山青水白;听几句透彻之语,如看岳立川行。  对于注重修身的人来说,有幸得阅一本使人明智畅快的好书,就如同那
期刊
做生意需要资本,做人需要资粮。人生的资粮就是智慧和福德。  有的人聪明但缺少智慧,有的人有智慧,但没有福德,终究不能圆满人生。  秦朝开国宰相李斯少年跟随大师荀子问道,应该说才华横溢明心见性获得了治国安邦的大智慧,辅佐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已于宇内,一统华夏,统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可谓冠盖群伦。但人生的圆满和究竟有时候更来自福德,福田有德者居之。  李斯有大智慧,但失德,品行不端,
期刊
昆曲工尺谱,初听起来陌生,但看完此文,或许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它是一个“锲子”,传统文化传承的“锲子”。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间互相融通,不可分割。昆曲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文学、音乐和舞蹈为一体。不仅如此,而且,和书法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优秀的昆曲曲谱本身也是独特的书法作品。  为了便于识别,昆曲曲谱一般用楷字书写,字迹工整清秀为宜。除书写文字之外,曲谱还需标注曲牌、曲调和板眼。曲牌写在曲谱的最前面;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