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抔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抹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生命诗情
黛玉的歌行体长诗《葬花吟》,是在《红楼梦》中大放异彩的文学精品,它不仅是曹雪芹极尽笔工的佳篇力作,篇幅之长胜过其他诗词,而且还是具有重要命运启示性的“诗谶”之作。诗谶,就是以诗为谶语,诗里预言的是人物的未来。所以这首《葬花吟》,黛玉写出的花,其实就是她。
这首诗甚至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黛玉一边葬花、一边泣诵出来的!可以说,这是一首由春光参与、由落花参与、由泪水参与、由大自然参与的天地之作,它一诞生,就不属于人间,只属于天地间。
所以,这样的佳作天成,在世间的绽放一定是十分吝惜、十分讲究缘法的。黛玉的好诗大多都有诗社姐妹们的称赞赏读,而这首《葬花吟》,由于没有落笔的记载,它只闪耀在黛玉吟诵而过的唇齿间,随着语音落下,诗情也如那葬花一般、化入泥土,不复再现。这样疏忽而逝的惊艳之作,不肯常对人间开放。
因为上天知道,这样一首悲泣春花、悲哀命运、风流自然却不够吉利喜庆的诗章,也不是人间喜爱的调调,也不是凡人接受的风格。所以,这样的文章辞藻只肯在知音的面前惊鸿一现。
“佳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种性灵之作的知音是谁呢?当然是黛玉,然而,还有宝玉。
这首诗,是孤苦愁闷的黛玉吟给自己听的,她的听众,本来只有在落寞春朝陪伴着她的自然天地。然而春天却嫌这精彩的诗篇不该湮没于花谢花飞的孤独里,于是安排了宝玉凑巧在此时路过小山坡,一字不落地听到了这篇《葬花吟》。宝玉不愧是黛玉的知己、是大自然的知己,他被这婉转伤怀的诗句深深打动,不觉痴倒。他懂黛玉,他懂葬花的行为和葬花诗里的情怀,他怜惜这个女孩儿独自一人诉说无处的忧伤。如果说,黛玉是花草的守护者,那么宝玉,就正是黛玉的守护者。
黛玉前世本是一棵绛珠草,所以她对花草格外有一份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理解。因此,虽然大观园诗社里众人歌咏的海棠诗、菊花诗、柳絮词等诗作都各有高妙,但只有黛玉的诗,写出的是海棠的香魂,问倒的是菊花的心事,叹破的是柳絮韶华白头、飘摇一生的悲凉。她关注的永远是这些花草热闹背后的孤独。就像她自己,热闹和孤独在她身上矛盾又激烈地冲突着,她能在欢宴时体会到人群中的孤独,又能在孤独时得到一个人的精神狂欢。
众人都赏花,唯有黛玉葬花,她看过了花绽放在人前的笑脸,更要听花在人背后的哭诉。见花惜泪,黛玉才是真正的惜花人。她并非将花木看作是赏玩的对象,她是在用惺惺相惜之心,看待一场生命的悲喜。
她用葬花,隆重为花的生命礼赞。
之所以她会频频对花伤怀,是因为她在花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一样的花开寂寞、孤芳自赏,一样地飘摇无主、易被雨打风吹去,一样地好景不常在、预感着红颜薄命的结局。
灵魂归宿
葬花吟诗,看似美绝,其实那正是她在孤苦无依、百般无奈之下,一种抒发伤心事又反被伤心事所伤的行为,如同“举杯消愁愁更愁”,黛玉写诗,更伤自己。
《葬花吟》除了字句之美,诗中的感情基调也极为震撼人心。尤其越到诗的后半部,越是逐渐涌上的那种按捺不住的悲愤伤逝之情。一首歌行体长诗,突然在情感浓烈处迸发出更为急促激昂的一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简短,正是力度的传达,这样突然闯入的一个短句,是黛玉满心满怀郁郁沉沉的剖问。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这样自负又自哀的句子,是她抑制不住的痛,阻隔不断的伤。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样花与人的相互映衬,是她由花期反观到的人生无常,是她在未来冥冥中的一语成谶。
写葬花,是她看到了花的归期;而泣红颜,又是她想到了自己的归期。
魂归何处?死亡的命题似乎始终贯穿着黛玉的思想,是她一直在叩问和忧虑的问题。可见,黛玉无论是具体地住在贾府,还是笼统地落在人间,她都是始终缺乏归宿感的。似乎冥冥中有个声音在告诉她,归去,才是正途。
自始至终,黛玉都没有真正融入到世间的生活里来。在她的成长中,一直充满了幻灭感,伤怀的悲是她的生命常态,世间的乐不能真正使她感觉踏实。贾府中的人事纠纷、经济危机,她其实都看得一清二楚,却从不介入其中,因为这些红尘事务从来不能真正引起她的关注,调动她的参与。红尘走一遭,这里并不是她的家。
这样一个以美为生命必需的灵魂,本就不该是属于人间的。曹雪芹似乎对这个追求着纯粹的女子也特别偏爱,所以才在西方灵河岸为黛玉布置好了归宿,只等她此生为宝玉还罢眼泪,就能脱离人间之苦,回归三生石畔。其实这也是作者特意的设计在呵护着,不忍心这样一个精灵沾染太多的世俗。
花开花落年年依旧,有一位佳人的美始终活在梦里,玉质金心,净土风流。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抔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抹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生命诗情
黛玉的歌行体长诗《葬花吟》,是在《红楼梦》中大放异彩的文学精品,它不仅是曹雪芹极尽笔工的佳篇力作,篇幅之长胜过其他诗词,而且还是具有重要命运启示性的“诗谶”之作。诗谶,就是以诗为谶语,诗里预言的是人物的未来。所以这首《葬花吟》,黛玉写出的花,其实就是她。
这首诗甚至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黛玉一边葬花、一边泣诵出来的!可以说,这是一首由春光参与、由落花参与、由泪水参与、由大自然参与的天地之作,它一诞生,就不属于人间,只属于天地间。
所以,这样的佳作天成,在世间的绽放一定是十分吝惜、十分讲究缘法的。黛玉的好诗大多都有诗社姐妹们的称赞赏读,而这首《葬花吟》,由于没有落笔的记载,它只闪耀在黛玉吟诵而过的唇齿间,随着语音落下,诗情也如那葬花一般、化入泥土,不复再现。这样疏忽而逝的惊艳之作,不肯常对人间开放。
因为上天知道,这样一首悲泣春花、悲哀命运、风流自然却不够吉利喜庆的诗章,也不是人间喜爱的调调,也不是凡人接受的风格。所以,这样的文章辞藻只肯在知音的面前惊鸿一现。
“佳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种性灵之作的知音是谁呢?当然是黛玉,然而,还有宝玉。
这首诗,是孤苦愁闷的黛玉吟给自己听的,她的听众,本来只有在落寞春朝陪伴着她的自然天地。然而春天却嫌这精彩的诗篇不该湮没于花谢花飞的孤独里,于是安排了宝玉凑巧在此时路过小山坡,一字不落地听到了这篇《葬花吟》。宝玉不愧是黛玉的知己、是大自然的知己,他被这婉转伤怀的诗句深深打动,不觉痴倒。他懂黛玉,他懂葬花的行为和葬花诗里的情怀,他怜惜这个女孩儿独自一人诉说无处的忧伤。如果说,黛玉是花草的守护者,那么宝玉,就正是黛玉的守护者。
黛玉前世本是一棵绛珠草,所以她对花草格外有一份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理解。因此,虽然大观园诗社里众人歌咏的海棠诗、菊花诗、柳絮词等诗作都各有高妙,但只有黛玉的诗,写出的是海棠的香魂,问倒的是菊花的心事,叹破的是柳絮韶华白头、飘摇一生的悲凉。她关注的永远是这些花草热闹背后的孤独。就像她自己,热闹和孤独在她身上矛盾又激烈地冲突着,她能在欢宴时体会到人群中的孤独,又能在孤独时得到一个人的精神狂欢。
众人都赏花,唯有黛玉葬花,她看过了花绽放在人前的笑脸,更要听花在人背后的哭诉。见花惜泪,黛玉才是真正的惜花人。她并非将花木看作是赏玩的对象,她是在用惺惺相惜之心,看待一场生命的悲喜。
她用葬花,隆重为花的生命礼赞。
之所以她会频频对花伤怀,是因为她在花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一样的花开寂寞、孤芳自赏,一样地飘摇无主、易被雨打风吹去,一样地好景不常在、预感着红颜薄命的结局。
灵魂归宿
葬花吟诗,看似美绝,其实那正是她在孤苦无依、百般无奈之下,一种抒发伤心事又反被伤心事所伤的行为,如同“举杯消愁愁更愁”,黛玉写诗,更伤自己。
《葬花吟》除了字句之美,诗中的感情基调也极为震撼人心。尤其越到诗的后半部,越是逐渐涌上的那种按捺不住的悲愤伤逝之情。一首歌行体长诗,突然在情感浓烈处迸发出更为急促激昂的一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简短,正是力度的传达,这样突然闯入的一个短句,是黛玉满心满怀郁郁沉沉的剖问。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这样自负又自哀的句子,是她抑制不住的痛,阻隔不断的伤。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样花与人的相互映衬,是她由花期反观到的人生无常,是她在未来冥冥中的一语成谶。
写葬花,是她看到了花的归期;而泣红颜,又是她想到了自己的归期。
魂归何处?死亡的命题似乎始终贯穿着黛玉的思想,是她一直在叩问和忧虑的问题。可见,黛玉无论是具体地住在贾府,还是笼统地落在人间,她都是始终缺乏归宿感的。似乎冥冥中有个声音在告诉她,归去,才是正途。
自始至终,黛玉都没有真正融入到世间的生活里来。在她的成长中,一直充满了幻灭感,伤怀的悲是她的生命常态,世间的乐不能真正使她感觉踏实。贾府中的人事纠纷、经济危机,她其实都看得一清二楚,却从不介入其中,因为这些红尘事务从来不能真正引起她的关注,调动她的参与。红尘走一遭,这里并不是她的家。
这样一个以美为生命必需的灵魂,本就不该是属于人间的。曹雪芹似乎对这个追求着纯粹的女子也特别偏爱,所以才在西方灵河岸为黛玉布置好了归宿,只等她此生为宝玉还罢眼泪,就能脱离人间之苦,回归三生石畔。其实这也是作者特意的设计在呵护着,不忍心这样一个精灵沾染太多的世俗。
花开花落年年依旧,有一位佳人的美始终活在梦里,玉质金心,净土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