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最有代表性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对促进德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推动作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还不长,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在改革发展中需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本文论述了当前我们在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时,需要结合我国经济文化背景和产业发展实际,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当前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发展以及疫情常态化背景喜下,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改革;德国“双元制”;行动导向;现代学徒制
西方发达国家为适应工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都逐步建立起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有代表性的如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和培训包、法国的工学交替式教学等。它们各具特色,但共同的是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本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度背景之上,是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其中最为成功和有代表性的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对保障、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我国工业化道路时间不长,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陆续出台的一系列的改革扶持举措,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人才供需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使职业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去年国家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如:双高校、双高专业群建设、1+X证书制度、“三教”改革、高职扩招等等,全方位开展了职业教育改革。
在职教改革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行动导向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方案等,对推动职教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成效距离要求还存在差距,需要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并能转化成指导实践的落地方案。去年职教20条颁布后,国家立即组建了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选派团队骨干成员赴德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通过对职教改革一线的广大教师的系统培训,能够更好地提高其认识水平和教改能力。通过学习,感到我们在学习借鉴德国等国家职业教育经验时,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不足,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能教条地照搬照抄,要走出一条我们的自己的路,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关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念和方法
校企合作、产较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广大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但我们在推进过程中常感叹的一句话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积极性高,而企业并不积极,在工作推进中遇到种种困难和障碍,很难达到预期成效。
传统大学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培养可以在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大学也被称作“象牙塔”。而职业教育不是“象牙塔”,不是一个远离社会的封闭单位,它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系统。传统高校建立的教育体制机制足以支撑保障学术性人才的培养,而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是要通过多方协同合作来进行,因此,单靠学校内部的一套体制机制无法支撑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靠职业院校单方面发力是很难高质量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目标的。
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就是建立一个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的系统。整个系统是由企业、职业学校、行业协会(商会)和社会伙伴、政府部门(联邦和州)等多方协同构建,明确了参与各方的责任,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等作为保障。
另外,德国高水平的職业教育标准体系是建立在德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土壤和经济环境之中,是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德国的企业与教育系统在宏观层面上是深度融合的,具有共同培养人才的制度和模式。其核心是300多个培训职业的职业培训条例以及背后高水平的科研能力。
德国众多企业位于产业链中、高端,技术水平高产业附加值高,参与职业教育的实力和意愿都很强;而我国大多数产业位于产业链中、低端,存在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力均较为薄弱。因此,德国双元制方案中的一些措施,如招生即招工,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要给学生发放工资,学习期满即入职企业等符合德国实际、在德国行得通的措施,在我国实施就存在各种困难。实践证明,虽然没有达到这些指标,但各院校、专业通过创新与企业的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使学生提高了岗位技术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校企合作育人的目标。
因此,我们在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宏观层面要学习德国经验,做好整个职教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明确各参与的主体的职责和义务,以及相关制度、标准的设计;微观层面,在大力推动职业院校进行职教改革的同时,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改革中。校企双方共同探索贴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的具有创新性和行业特点的合作模式。通过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各方配合,共同创新满足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方案。
二、要用发展的眼光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要注意用发展的眼光。“双元制”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是伴随着德国工业化发展逐步形成的。德国对技术技能的重视,使其特别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打造出了“德国制造”品牌。德国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产业工人。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的“做中学”,“动手”是关键。经典案例中经常提到手工业行会、工商业行会等,主要培养岗位大多为一线产业工人或商业系统一线员工等。 随着当前生产技术的发展,在经历了工业1.0、2.0和3.0后,目前正在迈向4.0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的出现以及将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工作过程和工作的内容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工业生产工作不仅是传统的手工操作层面,对从业者的认知能力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动手”的同时需要“动脑”。目前德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清晰的分界正在日渐消解,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趋同的倾向,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得“职业化”;而职业教育则不再仅仅以单个教育职业为导向, 而是更加着眼于为终身学习进程打下基础,使学习者能够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的需要,“动脑”的要素日益重要。双元制大学中企业选择高中毕业生作为培训学徒。人才市场上出现了对理论知识水平更高的大学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更为青睐的现象,高等教育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大学,职业教育对于社会中上阶层的吸引力逐渐下降的新趋势。
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与德国相比还很低,目前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需要融入云物大智等新技术,我国产业在进行工业2.0、3.0发展的同时要融入互联网、智能技术,因此,“动脑”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关注的另一个重点,人才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可能成为同等重要的能力。
德国目前人才市场上的新动向就是这一趋势的反映。我们在学习引进德国“双元制”时,尤其是在行动导向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德国“双元制”培养的以动手能力为主的产业工人方面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需要更多的融入产业新发展对人才认知能力的培养的要素,不能简单照搬学习德国的模式,在借鉴行动导向课程优势的基础上,纳入认知能力的培养的方案。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认知能力培养也是空白,如果我们能把握好先机,能建立起适应当前产业智能化要求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建立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并重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中可能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三、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习借鉴德国经验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我国国情,不能简单照搬复制。例如,这几年在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不少学校遇到了很多困难,现代学徒制方案中的一些关键指标,例如,招生即招工,学生在企业学习时企业需要发放酬金(工资),考核项目完成后成功被企业录用学生的比例等。这些指标都是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基本指标要求。我们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就将这些指标直接拿来要求学校执行。为什么在德国很容易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就这么难?
德国企业普遍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上游或在细分市场占据优势地位,企业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利润高,岗位技术技能专用性强,因此企业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需求比较高,而且能够有资格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都是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能力都很强。企业是德国“双元制”模式中的主体力量,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间占总学时的70%。学生主要是由企业招聘,即是企业的学徒工,在学习过程中再安排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些理论知识,时间一般占30%。另外,由于德国同一岗位企业之间的工资差异被压缩,企业内同一工种的不同级别之间工资差异被压缩,这样也不会导致企业挖人现象的普遍出现。因此,招生即招工,发放实习津贴,学成后正式入职企业在德国“双元制”体系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在德国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我国的情况是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水平低,企业对高素质人才有需求,但投入人才培养的能力不足,另外,我国没有行业协会能规范企业之间的行为,挖人、跳槽现象普遍存在,也是导致企业不愿意投入人才培养的原因,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的实际约束力和可执行性不强。使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意愿也受影响。企业能力和意愿均不足的情况下,表现出的就是我们学校和老师感受到的企业积极性不强。
即使有些学校、专业与国内某些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其示范辐射的意义也不大,因为,绝大多数的学校还是为众多中小企业培养人才。
我们学生认同的身份是某個职业学校的学生,而不是德国的学生首要身份是某家企业的学徒工。学生毕业后是否去合作企业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由于企业本身竞争力有限,其中的变数很大。而德国学生通过企业学徒培养,和由企业安排的职业学校培训,毕业后自然是在本企业就业。这种校企的主导关系和学生的身份和我国的情况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以德国的标准来确定我们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要探索出符合国情和地方、行业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对优质人才的需求始终是有的,企业的招聘和内部培训也需要投入,因此,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还是可以找到双方共同的利益点和空间的,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探索,制定适合我们校企合作方案的指标要求。国家应更关注标准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制定一些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更为具体的引导性政策,企校双方可以在实践层面探索出更多的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多样性的现代学徒制方案。
总之,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体制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国从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对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起到的一定的作用,但成效和预期还存在差距。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实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改革春天,我们需要进一步把握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精髓,并能用发展的眼光、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情况,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创新性和国际领先的职业教育体系,并在校企合作微观层面上建成一批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丁日新.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 逯长春.德国"双元制"本科教育管窥——以巴符州双元制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
[3] 张全福 .体验德国双元制经验思考职教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
[4] 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改革;德国“双元制”;行动导向;现代学徒制
西方发达国家为适应工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都逐步建立起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有代表性的如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和培训包、法国的工学交替式教学等。它们各具特色,但共同的是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本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度背景之上,是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其中最为成功和有代表性的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对保障、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我国工业化道路时间不长,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陆续出台的一系列的改革扶持举措,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人才供需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使职业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去年国家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如:双高校、双高专业群建设、1+X证书制度、“三教”改革、高职扩招等等,全方位开展了职业教育改革。
在职教改革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行动导向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方案等,对推动职教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成效距离要求还存在差距,需要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并能转化成指导实践的落地方案。去年职教20条颁布后,国家立即组建了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选派团队骨干成员赴德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通过对职教改革一线的广大教师的系统培训,能够更好地提高其认识水平和教改能力。通过学习,感到我们在学习借鉴德国等国家职业教育经验时,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不足,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能教条地照搬照抄,要走出一条我们的自己的路,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关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念和方法
校企合作、产较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广大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但我们在推进过程中常感叹的一句话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积极性高,而企业并不积极,在工作推进中遇到种种困难和障碍,很难达到预期成效。
传统大学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培养可以在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大学也被称作“象牙塔”。而职业教育不是“象牙塔”,不是一个远离社会的封闭单位,它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系统。传统高校建立的教育体制机制足以支撑保障学术性人才的培养,而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是要通过多方协同合作来进行,因此,单靠学校内部的一套体制机制无法支撑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靠职业院校单方面发力是很难高质量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目标的。
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就是建立一个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的系统。整个系统是由企业、职业学校、行业协会(商会)和社会伙伴、政府部门(联邦和州)等多方协同构建,明确了参与各方的责任,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等作为保障。
另外,德国高水平的職业教育标准体系是建立在德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土壤和经济环境之中,是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德国的企业与教育系统在宏观层面上是深度融合的,具有共同培养人才的制度和模式。其核心是300多个培训职业的职业培训条例以及背后高水平的科研能力。
德国众多企业位于产业链中、高端,技术水平高产业附加值高,参与职业教育的实力和意愿都很强;而我国大多数产业位于产业链中、低端,存在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力均较为薄弱。因此,德国双元制方案中的一些措施,如招生即招工,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要给学生发放工资,学习期满即入职企业等符合德国实际、在德国行得通的措施,在我国实施就存在各种困难。实践证明,虽然没有达到这些指标,但各院校、专业通过创新与企业的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使学生提高了岗位技术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校企合作育人的目标。
因此,我们在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宏观层面要学习德国经验,做好整个职教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明确各参与的主体的职责和义务,以及相关制度、标准的设计;微观层面,在大力推动职业院校进行职教改革的同时,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改革中。校企双方共同探索贴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的具有创新性和行业特点的合作模式。通过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各方配合,共同创新满足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方案。
二、要用发展的眼光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要注意用发展的眼光。“双元制”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是伴随着德国工业化发展逐步形成的。德国对技术技能的重视,使其特别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打造出了“德国制造”品牌。德国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产业工人。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的“做中学”,“动手”是关键。经典案例中经常提到手工业行会、工商业行会等,主要培养岗位大多为一线产业工人或商业系统一线员工等。 随着当前生产技术的发展,在经历了工业1.0、2.0和3.0后,目前正在迈向4.0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的出现以及将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工作过程和工作的内容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工业生产工作不仅是传统的手工操作层面,对从业者的认知能力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动手”的同时需要“动脑”。目前德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清晰的分界正在日渐消解,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趋同的倾向,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得“职业化”;而职业教育则不再仅仅以单个教育职业为导向, 而是更加着眼于为终身学习进程打下基础,使学习者能够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的需要,“动脑”的要素日益重要。双元制大学中企业选择高中毕业生作为培训学徒。人才市场上出现了对理论知识水平更高的大学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更为青睐的现象,高等教育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大学,职业教育对于社会中上阶层的吸引力逐渐下降的新趋势。
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与德国相比还很低,目前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需要融入云物大智等新技术,我国产业在进行工业2.0、3.0发展的同时要融入互联网、智能技术,因此,“动脑”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关注的另一个重点,人才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可能成为同等重要的能力。
德国目前人才市场上的新动向就是这一趋势的反映。我们在学习引进德国“双元制”时,尤其是在行动导向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德国“双元制”培养的以动手能力为主的产业工人方面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需要更多的融入产业新发展对人才认知能力的培养的要素,不能简单照搬学习德国的模式,在借鉴行动导向课程优势的基础上,纳入认知能力的培养的方案。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认知能力培养也是空白,如果我们能把握好先机,能建立起适应当前产业智能化要求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建立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并重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中可能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三、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习借鉴德国经验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我国国情,不能简单照搬复制。例如,这几年在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不少学校遇到了很多困难,现代学徒制方案中的一些关键指标,例如,招生即招工,学生在企业学习时企业需要发放酬金(工资),考核项目完成后成功被企业录用学生的比例等。这些指标都是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基本指标要求。我们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就将这些指标直接拿来要求学校执行。为什么在德国很容易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就这么难?
德国企业普遍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上游或在细分市场占据优势地位,企业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利润高,岗位技术技能专用性强,因此企业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需求比较高,而且能够有资格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都是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能力都很强。企业是德国“双元制”模式中的主体力量,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间占总学时的70%。学生主要是由企业招聘,即是企业的学徒工,在学习过程中再安排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些理论知识,时间一般占30%。另外,由于德国同一岗位企业之间的工资差异被压缩,企业内同一工种的不同级别之间工资差异被压缩,这样也不会导致企业挖人现象的普遍出现。因此,招生即招工,发放实习津贴,学成后正式入职企业在德国“双元制”体系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在德国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我国的情况是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水平低,企业对高素质人才有需求,但投入人才培养的能力不足,另外,我国没有行业协会能规范企业之间的行为,挖人、跳槽现象普遍存在,也是导致企业不愿意投入人才培养的原因,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的实际约束力和可执行性不强。使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意愿也受影响。企业能力和意愿均不足的情况下,表现出的就是我们学校和老师感受到的企业积极性不强。
即使有些学校、专业与国内某些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其示范辐射的意义也不大,因为,绝大多数的学校还是为众多中小企业培养人才。
我们学生认同的身份是某個职业学校的学生,而不是德国的学生首要身份是某家企业的学徒工。学生毕业后是否去合作企业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由于企业本身竞争力有限,其中的变数很大。而德国学生通过企业学徒培养,和由企业安排的职业学校培训,毕业后自然是在本企业就业。这种校企的主导关系和学生的身份和我国的情况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以德国的标准来确定我们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要探索出符合国情和地方、行业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对优质人才的需求始终是有的,企业的招聘和内部培训也需要投入,因此,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还是可以找到双方共同的利益点和空间的,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探索,制定适合我们校企合作方案的指标要求。国家应更关注标准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制定一些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更为具体的引导性政策,企校双方可以在实践层面探索出更多的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多样性的现代学徒制方案。
总之,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体制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国从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对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起到的一定的作用,但成效和预期还存在差距。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实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改革春天,我们需要进一步把握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精髓,并能用发展的眼光、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情况,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创新性和国际领先的职业教育体系,并在校企合作微观层面上建成一批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丁日新.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 逯长春.德国"双元制"本科教育管窥——以巴符州双元制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
[3] 张全福 .体验德国双元制经验思考职教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
[4] 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