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同时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要实施有效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有疑问,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原动力。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学习目标,发展学生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其探究意识呢?
一、 利用预习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带着问题,让学生进行初步探究,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新型玻璃》一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各种玻璃的资料,到图书馆去找,上网去找,回到生活中去找,然后将他们找到的资料在导入时一一展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更积极主动了。通过搜集资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活用课题质疑,激发探究热情。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与概括,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激起探究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军神》,出示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军神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军神?这些问题都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正是课文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学习,对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
三、妙用中心句质疑,激发探究意识
课文的中心句,是开启课文大门的钥匙,是牵一发动全身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内容的中心句质疑,提出一两个可供学生深度探究,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还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在学生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读一读,紧紧抓住“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比不上他。’”进行质疑,问:“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生答:“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趁机发问:“什么是‘神机妙算’?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个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通过认真研读和合作探究,学生们深入领会了诸葛亮的智慧。通过一两个大问题带动全篇的解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巧用“矛盾”质疑,激发探究情感
矛盾本身能引起深入探究的兴趣。一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其实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是一篇课文的亮点。教学中注意抓住这类问题质疑,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究悟出道理,就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如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抓住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进行质疑。“对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们提出:“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怎么会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呢?这不是矛盾吗?”这个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并把学生从课题的表面引向深入,通过认真读书,学生们不难体会“这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就是指老红军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五、善用教后质疑,激发探究意志
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应该把学生引到课外无穷无尽知识的海洋中,让课文的内容得到延伸,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思想得到深化。如学完《军神》这篇课文,学生知道了“军神”是沃克医生对刘伯承钢铁般意志的由衷赞美。教者打破沙锅问到底,还有人称刘伯承为“武神”、“编外参谋”、“教书先生”,那么这些称呼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认识刘伯承。通过教后质疑,课内知识得到了扩展、延伸,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此外,还有抓关键句质疑、抓人物的言行质疑、抓标点符号质疑、从课文的反复处质疑等方法,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 利用预习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带着问题,让学生进行初步探究,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新型玻璃》一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各种玻璃的资料,到图书馆去找,上网去找,回到生活中去找,然后将他们找到的资料在导入时一一展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更积极主动了。通过搜集资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活用课题质疑,激发探究热情。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与概括,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激起探究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军神》,出示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军神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军神?这些问题都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正是课文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学习,对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
三、妙用中心句质疑,激发探究意识
课文的中心句,是开启课文大门的钥匙,是牵一发动全身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内容的中心句质疑,提出一两个可供学生深度探究,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还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在学生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读一读,紧紧抓住“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比不上他。’”进行质疑,问:“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生答:“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趁机发问:“什么是‘神机妙算’?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个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通过认真研读和合作探究,学生们深入领会了诸葛亮的智慧。通过一两个大问题带动全篇的解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巧用“矛盾”质疑,激发探究情感
矛盾本身能引起深入探究的兴趣。一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其实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是一篇课文的亮点。教学中注意抓住这类问题质疑,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究悟出道理,就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如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抓住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进行质疑。“对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们提出:“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怎么会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呢?这不是矛盾吗?”这个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并把学生从课题的表面引向深入,通过认真读书,学生们不难体会“这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就是指老红军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五、善用教后质疑,激发探究意志
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应该把学生引到课外无穷无尽知识的海洋中,让课文的内容得到延伸,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思想得到深化。如学完《军神》这篇课文,学生知道了“军神”是沃克医生对刘伯承钢铁般意志的由衷赞美。教者打破沙锅问到底,还有人称刘伯承为“武神”、“编外参谋”、“教书先生”,那么这些称呼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认识刘伯承。通过教后质疑,课内知识得到了扩展、延伸,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此外,还有抓关键句质疑、抓人物的言行质疑、抓标点符号质疑、从课文的反复处质疑等方法,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