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棘手的历史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公开承认了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罪行,这成为面对棘手历史的引领者。当然,德国在罪行中的特定角色也至关重要,国家公开展示令其蒙羞的历史是少见且新近的现象。即使在德国,应对棘手历史也不是战后立刻出现的,通常需要如受害者团体等压力团体花费数年从事运动,而且应对历史的是不直接参战的一代人。
  战争一结束,盟军偶尔在集中营举办展览讲述这里发生过的可怕罪行。这是使德国民众能够正视暴行的部分努力。虽然可以说这为今后发展成自我对质奠定了基础,但羞辱他人与羞辱自己相去甚远。然而这些尝试的确形成了一个观点,即正视棘手的历史这种做法是具有教育意义,且具有疫苗的效果以免今后再发生类似暴行。
  德国是一个特例,但这有助于建立一个日益流行的、处理历史与集体认同关系的新典范。回顾错误的历史,不仅被精神分析视为对个体和集体认同有积极效果的“健康”做法,也被视为道德上正直的标志。但是,此类做法的动力并不单一,同时也受到相关的对自我揭露,尤其是政治领域自我揭露的价值理解。
  即使德国已经广泛地面对棘手历史,可做的还有很多。该现象不仅在德国盛行,在其他地区也变得越来越多,作为两大移民国家,美国与澳大利亚面对这段棘手的历史,在博物馆中又作出了哪些回应呢。
  美国的例证
  1993年开放的美国两个专门展出纳粹大屠杀的最负盛名的博物馆,华盛顿大屠杀纪念馆和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西蒙·维森塔尔中心及其宽容博物馆,为德国纳粹政权的种族灭绝和战争罪行提供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角。
  它们以美国学者的视角来审视纳粹德国和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的历史。这些博物馆的展览和展品主要为美国观众设计,但它们所传达的信息却是全球性的:“怀念那些在大屠杀中逝去的生命。愿他们的回忆成为祝福—和警示”,“世界必须知道”。
  这两家博物馆都试图使用当代方法,把德国历史的重要时期转换为美国人的想象与记忆。这种把纳粹大屠杀的历史现实放在美国语境下进行理解的美国式方法,从四大主题及类别出发对大屠杀的暴行进行了调查研究:集中营里的日常生活、迫害、放逐和处决。这些主题大体描述出最终导致种族灭绝的政治事件。
  其中展览中的互动概念是为缺少德国历史和国家社会主义背景的观众所设计的。根据迈克尔·贝伦鲍姆(MichaelBerenbaum)的说法,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参观者,而不是向参观者灌输思想:大屠杀的历史对情感上造成的冲击会促使思想开放的观众进行反思,如果他们发现自己也处在一个华沙犹太人聚居区或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人的位置上,或者正好相反,处在一个被命令杀死无辜的妇女和儿童的德国士兵的位置上,那么他们会怎么做呢?如果他们处在一个旁观目击者的角色,又该如何表现呢。
  由此,博物馆有助于培养个人对集体暴行的观点,并鼓励观众产生个人的和政治的责任感。博物馆各个部门被安排策划独立展览。例如,它们既展示大屠杀之前犹太人在斯泰特尔( Stetl,犹太人居住区)的日常生活,也展示他们在犹太社区和集中营里的共同经历。纳粹在希特勒最终解决方案下所犯下的重大罪行,从各种形式的迫害到灭绝,都通过大玻璃展柜里的集中营人员清单,以及占满“脸谱塔”展区的照片集呈现。
  为了说明这一思路的运作模式,不妨对宽容博物馆的某些部门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其中一个中心参照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魏玛共和国(WeimarRepublic Germany)的设计风格,仿造了一座柏林的虚拟咖啡屋。这是一间宾客满堂的咖啡屋,里面坐满不同社会和职业背景的虚构人物: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这些人物正在就希特勒的权力晋升交谈,而同期音频则给人物带来了生命。展览还设计了一个讲解员角色,他描述咖啡馆常客们的身份,并预测他们的行为。讲解员说,这些客人中总有人有一天会在纳粹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其他人则成为暴行的受害者。
  另一个侧厅里立着一座波兰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复制品。仿造的毒气室赋予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原址现实意义,屏幕则给观众提供旁证,让他们了解纳粹政权下的种族灭绝机制及其历史背景。此外,它们可视将其视为对虚拟重建历史场景的嘗试,让观众假想生活在这样的场景中,正经历着纳粹的暴政。从展览的设置上来讲,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一导致种族灭绝的政治事件的过程。
  澳洲的例证
  澳大利亚的悉尼犹太博物馆(Sydney JewishMuseum)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转型”方法。澳大利亚的犹太人历史始于1788年至1852年,那时有近1000名犹太人移民到那里。这些定居者中有大部分人是技术工人,例如裁缝、钟表匠、修鞋匠、制造人,甚至还有卖橘子的小贩。
  他们带来了古老传统,也带来了贫困和强制放逐的漫长历史。这有助于他们适应新的土地和环境。因此,博物馆的第一个侧厅就把19世纪中叶悉尼犹太人的生活作为展览重点,在这一时期,大多数犹太人都过着富足自由的生活,他们操纵着乔治大街的商业场所,还占据了那里的住房。乔治大街成为宗教生活以及商业生活的中心(SydneyJewish Museum 1992)。
  其他展厅主要展出的则是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1933年至1945年的这一段时间。这是犹太人生活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也是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受害的德国犹太人日益增多而引发难民危机的时期。
  澳大利亚对移民和难民有着严格的配额制度。然而,随着犹太人在德国的情况日渐恶化,对入境许可的需求就出现增长,寻找庇护所成为难题。世界各国都收紧了移民法案和入境程序。1938年7月,埃维昂会议(Evian Conference)召集了30多个国家讨论应对德国和奥地利的难民危机问题,但却未能找到解决方案;紧接其后就出现了暴力行为,其中包括1938年 11月袭击德国犹太人的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大屠杀行动。
  悉尼犹太博物馆记录了导致“最后解决方案”的历史事件,并把这一主题展示在名为“放逐到集中营”的展厅里,在那里,展览生动呈现了纳粹死亡集中营用运牲口的敞篷拖车把犹太人送到灭绝营,甚至集中营里的大屠杀场面。
  在“反思和回忆”(Reflection and Remembrance)环节,有缅怀雅努什·科扎克(Janusz Korczak,1878–1942)和拉乌尔·瓦伦贝格(Raoul Wallenberg,1912–1947)的致辞。科扎克是著名的波兰医生和教育家,他陪伴着孤儿院里的孩子们走上前往特雷布林卡灭绝营的放逐之路,尽管这对他来说意味着暴力与死亡。
  最后是为纪念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而设立的“勇气画廊”(Gallery of Courage)。侧厅记录的是“国际义人的故事”。与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里纪念碑上的致辞、纪念“国际义人”的“花园”相似,(Hofer Englmaier 2015),它们都是为了向勇于关爱的个人表达敬意。
  面对一段段棘手的历史,任何对于历史的否认,或是直面该历史时的犹疑,都是一种无作为的显现,更是一种道德的缺失。而在此过程中,观念转变是面对“棘手遗产”的根本方法。在应对这种负面历史的观念转变中,可能会对国家层面上的自我身份认同带来影响。但是,自我反思和一种集体精神分析获得了道德公信力,成为直面历史、不忘却历史、为更好的未来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其他文献
如今,“数字化”绝对是博物馆界的热门议题。但是,究竟什么是博物馆的数字化(或数字化的博物馆)?它对博物馆发展带来的本质影响是什么?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或只是个人们喜闻乐见的漂亮概念?  一大批国际美术馆与博物馆正在追赶“数字化”的潮流。  来自史密森博物馆的最新消息是,不久后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们可以在自己舒适的家中来观看史密森博物机构旗下两所亚洲博物馆中超过4万件藏品。他们将这4万件藏品都进行了
期刊
小物件的城市情怀  与那些城市的地标建筑和景点一样,博物馆也同样有着唯一性。上海的八音盒博物馆,在小众博物馆资深爱好者席乐看来,“只有上海这么洋气的地方,八音盒在气质上天然适合这座城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品位,在中国换做其他任何城市都有点不伦不类。”  在上海八音盒博物馆,这里有镇馆之宝,世界上最古老的八音盒,1796年由瑞士钟表匠做的。鸟笼形八音盒的鸟是用真羽毛制作的——据说特别珍贵的八音盒本身就是
期刊
羊年到,喜气来~~随着羊年的到来,羊文物也成了大热门,无论是大名鼎鼎的四羊方尊,还是那一尊尊晶莹润泽的青釉羊、白玉羊,与“祥”相通的“羊”,往往与吉祥富贵相联,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大年初七,小编在此精选了几只《金色中国》中金光闪闪的“金羊”献给大家,它们形态各异,气质迥然,精美别致,赏心悦目,祝大家在羊年吉祥如意,富贵平安~  |屈肢羚羊形金饰|  Gold antelope-shaped
期刊
一部《穹顶之下》,尽管纷议扰扰,终究让更多的人抬起头,关注到雾霾之穹顶。  那么,对于安居于博物馆展厅或库房的藏品来说,它们是否也受到污染空气的威胁?其表现如何?应采取哪些措施?我们能否为博物馆藏品,制造一个安全、稳定、无(少)污染的“微环境”?  南京博物院“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展厅一景。  从一个燧石箭头到一艘宇宙飞船,从一条独木舟到《玛丽皇后画像》,任何物件都有可能被博物馆所藏,
期刊
近日,埃及政府收到了美国和法国归还的共计380件文物,其中最珍贵的一件是古埃及第26王朝时期的一副木质彩绘棺材。这件被特意挑了出来,由缴获文物的美国移民执法局在华盛顿的一场典礼上归还埃及政府。  这次归还行为是埃及近年来海外追索文物的努力成果之一。据埃及文物部公布,近六年以来,埃及一共收回约7000件流失文物。相比起另一些文物流失盗卖严重的国家,成果不可谓不辉煌。  西方国家凡有掠夺的历史,其国立
期刊
本月初,备受瞩目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2015服装艺术春季展览发布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此次展览的主题为“中国:镜花水月”(China :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坎贝尔先生(Thomas P. Campbell),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马克斯·西本·博卡斯先生(Max Sieben Baucus),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期刊
本期UNESCO的《国际博物馆》杂志是献给海地文化遗产的一份礼物,它履行了我们做出的承诺。本期杂志见证了海地地震之后,自海地当局发出国际援助请求以来,UNESCO给予海地的持续不变的支持。  UNESCO作为联合国的一家知识机构,与其最早的成员国海地之间一直保持着精诚合作的关系。1948年,UNESCO刚刚成立,它在海地南部乡村实施了首个基础教育试点项目——玛比尔谷计划。该计划的成功既归功于当地民
期刊
建筑师丹尼尔·埃利(Daniel Elie)目前担任海地国家遗产保护研究所(ISPAN)所长,曾任海地文化与交流部部长。    创建与使命    国家遗产保护研究所(ISPAN)是海地文化与交流部下属的一家自治实体。1979年,一道总统令将国家历史古迹保护所纳入国家机构行列,这家原属私人性质的机构是ISPAN的前身,其创始人为阿尔伯特·芒戈奈。芒戈奈的抱负是通过记录和提升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来加强海
期刊
讲座题目:追寻消逝的昨天——考古与文化遗产漫谈  时间:4月3日  地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座101  主讲人:  杭 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院长  徐天进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孙 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近一段时间,国内外都发生了一些文物事件,比如“一带一路”政策、肉身坐佛、江苏村民哄抢古钱币、《盗墓笔记》要上荧屏。真实的考古什么样?我们希望借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化月的这
期刊
建筑师罗伯特·帕雷(Robert Paret)是海地国家工程师和建筑师协会成员,2006年担任海地文化与交流部顾问团负责人,同年被任命为海地国立先贤祠博物馆(MUPANAH)馆长至今。帕雷常年为海地《消息报》撰稿,内容涉及社会、艺术与文化。除了建筑专长,他在绘画与雕刻创作方面均享有盛誉。  海地国立先贤祠博物馆内有这样一条金字铭文:“这里保存着海地开国先驱的圣骸、纪念物和证言;在我们的历史上,这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