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已不记得自己有多少次走进过教师培训的课堂,但这一次很不一样——2013年5月4日的湖上书院课堂。也许它注定要定格为我人生中最值得念想的场景——不仅仅是现代化教育设施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映照的雅致环境,更令人难忘的是,开放的课堂方式,零距离的对话交流,包容轻松的讨论氛围。特别令人印象美好深刻的是那些放弃休息主动来书院的年轻教师,他们思维的跃动、智慧的闪烁,他们对新知识的永远渴求和对新事物的永远好奇,与其说是我为他们授课,不如说是他们给了我教育的美丽和人生的激情。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动人心弦的精神对歌,相信它一定能化为因教育而共鸣的群体文化记忆。
这就是湖上书院。湖上书院是培训教师的集中场所,它又有别于一般的教师培训场所。它似乎不那么严肃规整,更没有格式化的课程及程序化要求。书院所营造的家园温馨和文化温情事实上已成了许多年轻教师心中的向往。
教育之美,其实有千般花样。正如无锡人才之美的千姿百态——吴国始祖泰伯、东晋画家顾恺之、抗金名将李纲、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地理学家徐霞客、外交家薛福成、国画大家徐悲鸿……真可谓上下越千年,文武竞风流。
无锡在现代化崛起的今天,自有高楼林立的都市壮观之美,亦没有也不会完全消失“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阳杏花飞”的柔润之美。书院的幽静让人联想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唤起了人们对国学大师的无限敬意。琳琅满目的近现代国学研究同样不可或缺无锡的学术元素及特质。恰如陈寅恪的“倔”、季羡林的“朴”、饶宗颐的“智”,无锡文化孕育出来的是“慧”,已故学人钱锺书,健在学者冯其庸皆为典范。
不同的学术风格之美,亦来自于教育精神的自由独立,也来自于教育方式的不拘一格。教育本质上是一门智慧的学问。智是知的融会贯通,慧是心的大自大在。湖上书院不会告诉你某种谋生之术,湖上书院则有意让你感受到心灵之学。我注意到一位叫李娟的老师写下的“书院感言”,她希望到书院“汲取思想的精华”,她渴望在书院“得到精神的动力”。
此时此刻,我想到了19世纪英国大教育家纽曼的名言:真正的教育就在于把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提高到一个博雅的高度,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成功。湖上书院以它独特的学习培养方式,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无论是倾听者还是讲授者,他们仿佛都能得到蓝天对白云的抚慰、接受河床对鱼儿的亲吻、感受海浪对礁石的拍打。在这里,教育不再是灌输与训示,教育更不是功利和名利,教育是一种以美引美、美美与共,以智启智、知智相通的博雅浸润和灵魂歌唱!
这就是湖上书院。湖上书院是培训教师的集中场所,它又有别于一般的教师培训场所。它似乎不那么严肃规整,更没有格式化的课程及程序化要求。书院所营造的家园温馨和文化温情事实上已成了许多年轻教师心中的向往。
教育之美,其实有千般花样。正如无锡人才之美的千姿百态——吴国始祖泰伯、东晋画家顾恺之、抗金名将李纲、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地理学家徐霞客、外交家薛福成、国画大家徐悲鸿……真可谓上下越千年,文武竞风流。
无锡在现代化崛起的今天,自有高楼林立的都市壮观之美,亦没有也不会完全消失“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阳杏花飞”的柔润之美。书院的幽静让人联想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唤起了人们对国学大师的无限敬意。琳琅满目的近现代国学研究同样不可或缺无锡的学术元素及特质。恰如陈寅恪的“倔”、季羡林的“朴”、饶宗颐的“智”,无锡文化孕育出来的是“慧”,已故学人钱锺书,健在学者冯其庸皆为典范。
不同的学术风格之美,亦来自于教育精神的自由独立,也来自于教育方式的不拘一格。教育本质上是一门智慧的学问。智是知的融会贯通,慧是心的大自大在。湖上书院不会告诉你某种谋生之术,湖上书院则有意让你感受到心灵之学。我注意到一位叫李娟的老师写下的“书院感言”,她希望到书院“汲取思想的精华”,她渴望在书院“得到精神的动力”。
此时此刻,我想到了19世纪英国大教育家纽曼的名言:真正的教育就在于把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提高到一个博雅的高度,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成功。湖上书院以它独特的学习培养方式,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无论是倾听者还是讲授者,他们仿佛都能得到蓝天对白云的抚慰、接受河床对鱼儿的亲吻、感受海浪对礁石的拍打。在这里,教育不再是灌输与训示,教育更不是功利和名利,教育是一种以美引美、美美与共,以智启智、知智相通的博雅浸润和灵魂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