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作为文学表达中的惯用主题,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创作中,这就为电影主题的开掘拓宽了渠道。而《男孩和世界》作为一部以“流浪”为主题的电影,打破了原有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导演在片中运用了大量回忆式镜头,突破了传统“流浪”主题的单一化表达模式,构造了多样化的阐释维度。《男孩和世界》这部动画电影在思想内容上着力表达的首先是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人民的普遍生活状态。物的隐喻价值贯串整部影片。在《男孩和世界》中,有几个贯串电影始终的物象,在画面表达中反复出现。例如,那个一直被男孩拿在耳边聆听父亲笛声的铁罐,该物象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铁罐是故事里男孩家的米罐,当父亲倒完最后一粒米后,铁罐失去了作用,男孩就拿着铁罐穿梭于乡间,收集各种美妙的音符。随后,父亲离家打工赚钱,男孩拿着当年的米罐听到的只有父亲悠扬的笛声,笛声一方面隐喻的是男孩对父亲的思念;另一方面是在外打工的父亲对于家庭物质生活的补贴通过笛声传递回来。但是笛声毕竟是转瞬即逝、不可触摸的,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男孩无论是想要留住父亲的物质还是精神都是十分困难的。所以,物的隐喻也让整部动画电影对于人类普适性的表达更充分。
人物角色差异性与同一性重新塑造了电影的时空观。在叙事结构上,《男孩和世界》并未放弃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即全片的主线为一个男孩的寻父之旅,但是,该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出现了“自我对话”的模式,即男孩在旅程中遇到的人都是不同时期的自己,无论是在纺织厂织布的青年人,还是采摘棉花的中年人,还是回到家乡面对一扇破窗的老年人,均是那個男孩。以至于,“自我对话”频繁出现在影片中,这种模式重新整合了此前影片单一化的线性时空观,将时间与空间的表达与故事乃至人物命运相联系,这是人物不同人生阶段的差异性和人物个人的同一性相互冲突造成的。同时,导演也通过对于男孩这一人物命运的描绘,揭示出了更深层次的人类命运的思考。这部电影主要想表达的是人类命运的悲剧循环,在外漂泊得再久,最终仍需要回到原点,虽然是男孩的一段流浪旅程,但是却反映出了人的一生。
现实社会的真实场景进入动画电影,从角色之旅过渡到人类之旅。《男孩和世界》的后半段出现了近35秒的纪实画面,场景触目惊心,这也是对于“流浪”主题最高级的升华。植被破坏、森林火灾、大气污染、钢铁制造、被汽车填满的马路、冰川融化、海洋污染,最后在美元的快闪画面中结束。这无疑从男孩的“流浪”跳接到了人类的“流浪”,男孩在旅程中成长,他的心态也从田园牧歌的闲适演变成最后归乡时的千疮百孔.人类的旅程同样如此,在工业化社会出现之前,人类善待地球,与其和平共处,但当“利益”成为人类活着唯一追求的目标时,人类的这趟旅程注定是失败的,人类在享受科技的便利时,也在过度使用中自我折磨。
打破单一化表达模式
导演在片中运用了大量回忆式镜头,突破了传统“流浪”主题的单一化表达模式,构造了多样化的阐释维度。《男孩和世界》这部动画电影在思想内容上着力表达的首先是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人民的普遍生活状态。物的隐喻价值贯串整部影片。在《男孩和世界》中,有几个贯串电影始终的物象,在画面表达中反复出现。例如,那个一直被男孩拿在耳边聆听父亲笛声的铁罐,该物象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铁罐是故事里男孩家的米罐,当父亲倒完最后一粒米后,铁罐失去了作用,男孩就拿着铁罐穿梭于乡间,收集各种美妙的音符。随后,父亲离家打工赚钱,男孩拿着当年的米罐听到的只有父亲悠扬的笛声,笛声一方面隐喻的是男孩对父亲的思念;另一方面是在外打工的父亲对于家庭物质生活的补贴通过笛声传递回来。但是笛声毕竟是转瞬即逝、不可触摸的,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男孩无论是想要留住父亲的物质还是精神都是十分困难的。所以,物的隐喻也让整部动画电影对于人类普适性的表达更充分。
电影时空观的塑造
人物角色差异性与同一性重新塑造了电影的时空观。在叙事结构上,《男孩和世界》并未放弃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即全片的主线为一个男孩的寻父之旅,但是,该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出现了“自我对话”的模式,即男孩在旅程中遇到的人都是不同时期的自己,无论是在纺织厂织布的青年人,还是采摘棉花的中年人,还是回到家乡面对一扇破窗的老年人,均是那個男孩。以至于,“自我对话”频繁出现在影片中,这种模式重新整合了此前影片单一化的线性时空观,将时间与空间的表达与故事乃至人物命运相联系,这是人物不同人生阶段的差异性和人物个人的同一性相互冲突造成的。同时,导演也通过对于男孩这一人物命运的描绘,揭示出了更深层次的人类命运的思考。这部电影主要想表达的是人类命运的悲剧循环,在外漂泊得再久,最终仍需要回到原点,虽然是男孩的一段流浪旅程,但是却反映出了人的一生。
插入现实社会的真实场景
现实社会的真实场景进入动画电影,从角色之旅过渡到人类之旅。《男孩和世界》的后半段出现了近35秒的纪实画面,场景触目惊心,这也是对于“流浪”主题最高级的升华。植被破坏、森林火灾、大气污染、钢铁制造、被汽车填满的马路、冰川融化、海洋污染,最后在美元的快闪画面中结束。这无疑从男孩的“流浪”跳接到了人类的“流浪”,男孩在旅程中成长,他的心态也从田园牧歌的闲适演变成最后归乡时的千疮百孔.人类的旅程同样如此,在工业化社会出现之前,人类善待地球,与其和平共处,但当“利益”成为人类活着唯一追求的目标时,人类的这趟旅程注定是失败的,人类在享受科技的便利时,也在过度使用中自我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