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辩”是辩论的意思,这在现代是最普通的义项了。可是在古代,“辩”这个词的内涵丰富得很。有关“辩”的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孟子说的,因为别人异口同声说他好辩,他急急忙忙地解释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为什么他这么慌张呢?因为在那个时代,“好辩”可不是什么褒义词,谁都害怕扣到自己的头上。古代人是质朴的,他们强调做实事,做有用的事,所谓“敏于行而讷于言”,夸夸其谈是让人不放心的。
孔老二说:“友便佞,损矣。”这个“便”就是“辩”的通假字。“辩”和“佞”是同义词,都是口才好的意思。孔老二是非常讨厌口才好的人的。说起来,我们的老祖先对一个人的口才很有点矛盾心理,一方面觉得有口才的人脑子灵活,聪明,可以委以重任,比如当当外交官什么的。所以连诸侯也自己谦称“不佞”,也就是说自己头脑欠聪明了。另一方面心里直打鼓,你想想,当一个人的嘴巴厉害到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该有多么可怕啊!
这种对有口才之人警惕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汉代。所以当时的丞相、御史大夫这样的高官,一般要用老成持重的,只会傻笑的,半天放不出一个屁的人来担任。有一次汉文帝刘恒去参观动物园,他问随同官员,这个园子里到底有多少珍稀动物,竟然没有人答得上。还是一个小小的芝麻官“虎圈啬夫”挤进来,如数家珍地一一告诉汉文帝,问什么答什么,“应对无穷”。汉文帝觉得这小子工作确实负责,心里很高兴,有点想提拔他的意思。这时候廷尉张释之进谏道:“陛下竟然对这么个啬夫如此看重,仅仅因为他善于言辞,可见很容易被奸人蒙蔽。现在朝廷的绛侯、东阳侯言辞几乎不怎么出口,可是大家都认为他们有长者风范,是真正的国家栋梁。哪里像此啬夫口辞辩给,喋喋利口,乱人心目。”
这小子还又趁机扯到秦朝去了,说:“以前秦朝就是因为有巧辩奸人赵高,才弄得天下大乱的,如果您提拔这啬夫,只怕天下人都不愿踏踏实实工作,都企图通过练习口才来获取官职了。”结果是文帝只好称“善”。因为那时的风气,你一扯到秦朝灭亡,包括皇帝,谁也不敢有脾气,那是汉初人心中永远的痛,以前谁见过一个强大的王朝瞬间土崩瓦解的?
其实想一想就知道,上述故事完全是个悖论。张释之说虎圈啬夫口才好,有奸人之相,难道你张释之就很厚道了?你不是这么善于辩论,文帝这个聪明人哪里又会被你说得团团转?可是古人好像是不理会这个逻辑问题的,反正你口辞辩给就是不可靠。
最好笑的是,虽然孔老二讨厌佞人,孟轲坚拒“好辩”的帽子,但说到底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雄辩家。这世上的大教育家和政治家,几乎很少有不是雄辩家的,如果承认他们是这些“家”,就不能否认他们具有“佞才”。事实上,在《庄子》的文章中,孔子正是以可笑的佞人面目频繁出现的,可是庄子自己呢?他是不是善“辩”的佞人呢?
人常常是见毫毛而不见其睫的,信然。
水观音摘自《历史不是传说》
孔老二说:“友便佞,损矣。”这个“便”就是“辩”的通假字。“辩”和“佞”是同义词,都是口才好的意思。孔老二是非常讨厌口才好的人的。说起来,我们的老祖先对一个人的口才很有点矛盾心理,一方面觉得有口才的人脑子灵活,聪明,可以委以重任,比如当当外交官什么的。所以连诸侯也自己谦称“不佞”,也就是说自己头脑欠聪明了。另一方面心里直打鼓,你想想,当一个人的嘴巴厉害到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该有多么可怕啊!
这种对有口才之人警惕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汉代。所以当时的丞相、御史大夫这样的高官,一般要用老成持重的,只会傻笑的,半天放不出一个屁的人来担任。有一次汉文帝刘恒去参观动物园,他问随同官员,这个园子里到底有多少珍稀动物,竟然没有人答得上。还是一个小小的芝麻官“虎圈啬夫”挤进来,如数家珍地一一告诉汉文帝,问什么答什么,“应对无穷”。汉文帝觉得这小子工作确实负责,心里很高兴,有点想提拔他的意思。这时候廷尉张释之进谏道:“陛下竟然对这么个啬夫如此看重,仅仅因为他善于言辞,可见很容易被奸人蒙蔽。现在朝廷的绛侯、东阳侯言辞几乎不怎么出口,可是大家都认为他们有长者风范,是真正的国家栋梁。哪里像此啬夫口辞辩给,喋喋利口,乱人心目。”
这小子还又趁机扯到秦朝去了,说:“以前秦朝就是因为有巧辩奸人赵高,才弄得天下大乱的,如果您提拔这啬夫,只怕天下人都不愿踏踏实实工作,都企图通过练习口才来获取官职了。”结果是文帝只好称“善”。因为那时的风气,你一扯到秦朝灭亡,包括皇帝,谁也不敢有脾气,那是汉初人心中永远的痛,以前谁见过一个强大的王朝瞬间土崩瓦解的?
其实想一想就知道,上述故事完全是个悖论。张释之说虎圈啬夫口才好,有奸人之相,难道你张释之就很厚道了?你不是这么善于辩论,文帝这个聪明人哪里又会被你说得团团转?可是古人好像是不理会这个逻辑问题的,反正你口辞辩给就是不可靠。
最好笑的是,虽然孔老二讨厌佞人,孟轲坚拒“好辩”的帽子,但说到底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雄辩家。这世上的大教育家和政治家,几乎很少有不是雄辩家的,如果承认他们是这些“家”,就不能否认他们具有“佞才”。事实上,在《庄子》的文章中,孔子正是以可笑的佞人面目频繁出现的,可是庄子自己呢?他是不是善“辩”的佞人呢?
人常常是见毫毛而不见其睫的,信然。
水观音摘自《历史不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