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有90%以上的企业是由农民创办的,农民创业已经成为国家创业的主力军。”宋维平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如果农民手中有5万块钱,他们中大概有95%的人就想着创业,但是城镇的居民有5万块钱,开始创业的不到5%。”
宋维平是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是“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研究”课题组子课题——中国新农村创业主体研究的负责人。该子课题通过探究我国不同创业条件下不同经济区域农民创业能力的内在构成要素,总结出农民创业能力的培训途径与方法,为国家和不同地区在如何开发农民创业能力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不竭之动力泉源方面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农民、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创业生力军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民,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创业能力,首先要提升广大农民的创业能力,依靠农民自身的创业来长久、可持续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真正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和建设主体。
“目前,在广大的农村有8%-9%的农民是具有创业基本素质,通过把广大的农民向培养创业型农民方向发展,把个人创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个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创造出实在的经济效益,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宋维平说,“所谓创业型农民,就是指善于抓住市场与利用信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农村产业(家庭或事业),不仅自己创业致富,而且还带动其他农民共同致富的现代新型农民。”
企业是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创业群体,是新农村创业能力提升的关键。2006年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及个体商户约2171万家,全年累计实现增加值约51640亿元。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农民创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6年,乡镇企业新增农民就业人口362万人,总数达到了1.78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工资性收入1240元,约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7%,它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农民合作组织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兴创业力量,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数量不断增加,运行比较规范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超过15万,并且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和领域日益宽广,合作的内容已经扩大到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花卉等行业,扩大到运输、储藏、农产品加工等多个环节。在规模集成能力、技术传播能力、智慧共享能力、专业协同能力等方面对创业能力的形成给予支持。
发展“瓶颈”不容忽视
“农民有着迫切的创业需求和强烈的创业欲望,但存在创业能力较弱、创业率不高等问题,这成为制约创业能力提升的‘瓶颈’。”宋维平不无忧虑地说。
目前,新农村创业能力的提升还普遍存在着广大农民创业文化素质还偏低、创业合力较差、创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等问题。
有关数据显示,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到了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了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左右。即便是具备了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仍然缺乏创业所需要的职业培训、经验和技术。此外,创业是有风险的,农民创业还需要一定的胆识。
农民创业合力较差主要表现为:农民创业大多数是个人或者家庭式的行为,由于政策、资金、信息、人才、技术、市场等条件的制约,家庭经营还达不到企业化经营,驾驭市场的能力还很弱,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风险,市场竞争力差,效益不太好。另外,农民很少接受过现代创业知识的教育,知识不足,失业狭窄,信息量不足,使之在创业过程中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确定投资领域和方向,创业失利。
企业方面,管理组织能力比较差,因为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而步履维艰,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并且由于企业忽视自身对人才的长期培养,人才流失相当严重,以各种形式招聘到乡镇企业的各类人才平均供职时间仅两年左右,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极为不利。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是乡镇企业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件大事。
农民合作组织是提升创业能力的重要力量,但是它在发展中也存在着性质和业务不统一,组织制度不健全,民主管理机制难以贯彻、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
多策并举提升创业能力
如何下大力气全面提升创业主体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宋维平认为,要通过农民进行专业创业培训、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创业意识至关重要。“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创业知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创业意识是个基础。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不仅可以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还可以帮助农民识别风险、回避风险,提升其公关、宣传能力。”宋维平说,“通过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大概有30%-40%的农民有可能真正成为创业者。”
通过增加投入,加大培训力度,来培植具有一定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并想发展或继续发展的青壮年农民的创业能力。还要鼓励、引导广大的‘返乡农民工’积极创业。“他们不仅仅是新农村创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作用比留在农村的农民的创业作用要大得多。”宋维平说。
发展产业是创业的基础,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运作这才是真正的创业。因此,要大力地培育农民创业带头人,他们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强大力量。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依托能人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培养一批农业创业带头人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引导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带领农民创业。
政府要在制度上支持农民创业,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并且制定和落实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例如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扶持,并为农民创业者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政策环境改善了、宽松了,农民创业才有动力,才有盼头。
宋维平是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是“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研究”课题组子课题——中国新农村创业主体研究的负责人。该子课题通过探究我国不同创业条件下不同经济区域农民创业能力的内在构成要素,总结出农民创业能力的培训途径与方法,为国家和不同地区在如何开发农民创业能力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不竭之动力泉源方面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农民、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创业生力军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民,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创业能力,首先要提升广大农民的创业能力,依靠农民自身的创业来长久、可持续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真正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和建设主体。
“目前,在广大的农村有8%-9%的农民是具有创业基本素质,通过把广大的农民向培养创业型农民方向发展,把个人创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个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创造出实在的经济效益,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宋维平说,“所谓创业型农民,就是指善于抓住市场与利用信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农村产业(家庭或事业),不仅自己创业致富,而且还带动其他农民共同致富的现代新型农民。”
企业是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创业群体,是新农村创业能力提升的关键。2006年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及个体商户约2171万家,全年累计实现增加值约51640亿元。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农民创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6年,乡镇企业新增农民就业人口362万人,总数达到了1.78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工资性收入1240元,约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7%,它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农民合作组织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兴创业力量,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数量不断增加,运行比较规范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超过15万,并且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和领域日益宽广,合作的内容已经扩大到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花卉等行业,扩大到运输、储藏、农产品加工等多个环节。在规模集成能力、技术传播能力、智慧共享能力、专业协同能力等方面对创业能力的形成给予支持。
发展“瓶颈”不容忽视
“农民有着迫切的创业需求和强烈的创业欲望,但存在创业能力较弱、创业率不高等问题,这成为制约创业能力提升的‘瓶颈’。”宋维平不无忧虑地说。
目前,新农村创业能力的提升还普遍存在着广大农民创业文化素质还偏低、创业合力较差、创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等问题。
有关数据显示,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到了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了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左右。即便是具备了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仍然缺乏创业所需要的职业培训、经验和技术。此外,创业是有风险的,农民创业还需要一定的胆识。
农民创业合力较差主要表现为:农民创业大多数是个人或者家庭式的行为,由于政策、资金、信息、人才、技术、市场等条件的制约,家庭经营还达不到企业化经营,驾驭市场的能力还很弱,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风险,市场竞争力差,效益不太好。另外,农民很少接受过现代创业知识的教育,知识不足,失业狭窄,信息量不足,使之在创业过程中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确定投资领域和方向,创业失利。
企业方面,管理组织能力比较差,因为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而步履维艰,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并且由于企业忽视自身对人才的长期培养,人才流失相当严重,以各种形式招聘到乡镇企业的各类人才平均供职时间仅两年左右,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极为不利。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是乡镇企业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件大事。
农民合作组织是提升创业能力的重要力量,但是它在发展中也存在着性质和业务不统一,组织制度不健全,民主管理机制难以贯彻、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
多策并举提升创业能力
如何下大力气全面提升创业主体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宋维平认为,要通过农民进行专业创业培训、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创业意识至关重要。“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创业知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创业意识是个基础。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不仅可以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还可以帮助农民识别风险、回避风险,提升其公关、宣传能力。”宋维平说,“通过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大概有30%-40%的农民有可能真正成为创业者。”
通过增加投入,加大培训力度,来培植具有一定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并想发展或继续发展的青壮年农民的创业能力。还要鼓励、引导广大的‘返乡农民工’积极创业。“他们不仅仅是新农村创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作用比留在农村的农民的创业作用要大得多。”宋维平说。
发展产业是创业的基础,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运作这才是真正的创业。因此,要大力地培育农民创业带头人,他们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强大力量。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依托能人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培养一批农业创业带头人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引导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带领农民创业。
政府要在制度上支持农民创业,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并且制定和落实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例如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扶持,并为农民创业者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政策环境改善了、宽松了,农民创业才有动力,才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