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端倪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社会性别研究,在30余年的短暂发展历程中,以独特的棱镜透析、审视、批评、激发着各个学科的研究。今天,社会性别研究已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及历史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本文着重与对民族音乐学女性主义在中国近三十年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发现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挖掘更多关于女性主义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社会学;社会性别;民族音乐学;女性主义
一、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
社会性别( gender) 社会性别(gender)一词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最早提出,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围别角色上,是一种群体、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生物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主要体现在性文化构成物,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其产生于70 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 是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的基础。80 年代后被联合国采用。1970-80年代主要是女性主义研究和社会性别研究,1990年代以来则有许多关于性别特征,即性征sexuality 的研究,而目前在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1990年代前倾向于较抽象的社会性别,之后倾向于较具体的生物或生理性别(sex)的研究。
女性主义的研究内容在初期主要涉及妇女受压迫的状况以及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分析,随后关注的主题不再局限于妇女问题或性别问题,而是转向对西方整个学术传统和知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进而试图建立女性主义自己的知识模式和学术传统。作为女性研究基础的性别分析方法,主要来自女性主义关于性别问题的一个基本理念:即性别 (gender)是一种文化构造和社会建制,它与纯粹生理意义上的性别 ( sex )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别文化代表着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因而渗透在所有的观念、制度和行为之中,成为构成西方文明和知识大厦的一个基点。女性主义认为,社会科学中女性和女性经验的无形化,并不是研究对象和主题上的简单疏漏,而是因为社会科学从价值取向上看就是男性中心主义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理性与情感、男性与女性的划分依据是一种与性别隐喻相对应的意识形态,其中包含着男尊女卑的价值等级观念,有着深刻的文化基础。
“社会性别”概念虽然是在女性主义运动过程中产生并发展成熟的,但社会性别研究并不等同于女性主义研究。社会性别研究是在女性主义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男性、女性和社会,它意味着男性与女性这两大社会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和社会关系结构中密切关联。因此,社会性别研究不但包括对女性的研究,也包括对男性的研究它不仅研究妇女本身,而且把两性和两性关系纳入研究的视野它关注男女两性的不同特点,其目的在于通过揭示现实中男女两性不平等的现状,分析性别不平等产生和再生产的原因。
二、民族音乐学女性主义研究视角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的下属分支,民族音樂学强调将音乐放到文化的背景下研究。女性主义则是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对音乐事项在从社会性别——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女性主义的思潮起源于西方,西方的女性主义音乐研究更多的关注女性音乐家的作品和对于社会音乐活动所体现的女性身份和女性性别构筑。社会性别身份反映了音乐事项,音乐事项又在约束社会性别身份,两者即互相作用,又互相影响。女性主义的研究是我们看待音乐的一个视角,从这个视角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揭示人类的社会组织构成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在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中,音乐是一个由性别所塑造的产品,这种产品体现了经济分工,也表达着社会的构成。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学女性主义相关期刊论文进行梳理,并将论文进行分类汇总。在中国知网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音乐学”、“女性”共找到相关论文77篇,通过对论文的进一步筛选将论文定位为基于文化研究和“田野”工作方法研究的论文篇幅缩减至19篇。其中包含硕博论文4篇。经统计第一类文章约占36%,第二类文章约占42%,硕士论文约占21%。最后将硕博论文进行排除,最终整理出期刊论文15篇。
对论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分类,可以看到我国对于音乐学女性主义的关注角度为两个一个是记录、描述音乐活动中的女性行为,一个是基于记录和描述之上对于女性音乐事项进行分析,挖掘其深层次的“隐喻”表达。第一种更多是立足于“社会学”分析,第二个更多关注“音乐学”分析。第一类是注重描述宗教与音乐活动中的女性,以此体现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和其受到的社会约束、社会特权;第二类是通过描述记录女性在音乐活动中所具有的特征与符号。
关键词:社会学;社会性别;民族音乐学;女性主义
一、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
社会性别( gender) 社会性别(gender)一词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最早提出,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围别角色上,是一种群体、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生物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主要体现在性文化构成物,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其产生于70 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 是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的基础。80 年代后被联合国采用。1970-80年代主要是女性主义研究和社会性别研究,1990年代以来则有许多关于性别特征,即性征sexuality 的研究,而目前在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1990年代前倾向于较抽象的社会性别,之后倾向于较具体的生物或生理性别(sex)的研究。
女性主义的研究内容在初期主要涉及妇女受压迫的状况以及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分析,随后关注的主题不再局限于妇女问题或性别问题,而是转向对西方整个学术传统和知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进而试图建立女性主义自己的知识模式和学术传统。作为女性研究基础的性别分析方法,主要来自女性主义关于性别问题的一个基本理念:即性别 (gender)是一种文化构造和社会建制,它与纯粹生理意义上的性别 ( sex )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别文化代表着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因而渗透在所有的观念、制度和行为之中,成为构成西方文明和知识大厦的一个基点。女性主义认为,社会科学中女性和女性经验的无形化,并不是研究对象和主题上的简单疏漏,而是因为社会科学从价值取向上看就是男性中心主义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理性与情感、男性与女性的划分依据是一种与性别隐喻相对应的意识形态,其中包含着男尊女卑的价值等级观念,有着深刻的文化基础。
“社会性别”概念虽然是在女性主义运动过程中产生并发展成熟的,但社会性别研究并不等同于女性主义研究。社会性别研究是在女性主义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男性、女性和社会,它意味着男性与女性这两大社会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和社会关系结构中密切关联。因此,社会性别研究不但包括对女性的研究,也包括对男性的研究它不仅研究妇女本身,而且把两性和两性关系纳入研究的视野它关注男女两性的不同特点,其目的在于通过揭示现实中男女两性不平等的现状,分析性别不平等产生和再生产的原因。
二、民族音乐学女性主义研究视角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的下属分支,民族音樂学强调将音乐放到文化的背景下研究。女性主义则是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对音乐事项在从社会性别——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女性主义的思潮起源于西方,西方的女性主义音乐研究更多的关注女性音乐家的作品和对于社会音乐活动所体现的女性身份和女性性别构筑。社会性别身份反映了音乐事项,音乐事项又在约束社会性别身份,两者即互相作用,又互相影响。女性主义的研究是我们看待音乐的一个视角,从这个视角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揭示人类的社会组织构成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在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中,音乐是一个由性别所塑造的产品,这种产品体现了经济分工,也表达着社会的构成。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学女性主义相关期刊论文进行梳理,并将论文进行分类汇总。在中国知网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音乐学”、“女性”共找到相关论文77篇,通过对论文的进一步筛选将论文定位为基于文化研究和“田野”工作方法研究的论文篇幅缩减至19篇。其中包含硕博论文4篇。经统计第一类文章约占36%,第二类文章约占42%,硕士论文约占21%。最后将硕博论文进行排除,最终整理出期刊论文15篇。
对论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分类,可以看到我国对于音乐学女性主义的关注角度为两个一个是记录、描述音乐活动中的女性行为,一个是基于记录和描述之上对于女性音乐事项进行分析,挖掘其深层次的“隐喻”表达。第一种更多是立足于“社会学”分析,第二个更多关注“音乐学”分析。第一类是注重描述宗教与音乐活动中的女性,以此体现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和其受到的社会约束、社会特权;第二类是通过描述记录女性在音乐活动中所具有的特征与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