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新生儿手术可行性分析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icafr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与婴幼儿阶段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大型VSD的手术过程和近期预后,探讨新生儿期行VSD修补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NICU住院并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的16例VSD新生儿为观察组,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随机选择同期于儿童心脏科住院并择期行VSD修补术的婴幼儿18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中乳酸水平、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及临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体质量[(3.69±0.72) kg]低于对照组[(8.27±3.39)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儿在VSD直径和性别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中乳酸水平[(2.76±1.12) 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65±0.34)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与监护室停留时间分别为(3.69±1.66)d和(9.75±3.44)d,均显著长于对照组[(2.00±0.89)d和(6.17±1.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患儿的近期预后无差异,全部患儿均顺利出院.结论 新生儿期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的VSD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1例PPHN新生儿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采用x2检验、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单因素分析中
目的 探讨儿童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不同发作类型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相关性及其高危因素.方法 将72例房速患儿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分为房速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目的 探讨海马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 H-MRS)在儿童颞叶癫(癎)(TL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GE公司Singa HDe至臻版1.5T磁共振成像仪,对30例TLE患儿(TLE组)和30例健康儿童(健
目的 分析吸入一氧化氮(N0)联合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严重低氧血症的预后.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98例新生儿纳入研究:对照组48例,由常频机械通气改为HFOV;治疗组50例,
目的 探讨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及P选择素(P-selectin)在孤独症患儿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12例孤独症儿童及15例健康儿童血清中PEC
目的 观察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钙激活氯离子通道(ClCa)的电生理特性,探讨其在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PAH)形成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
目的 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分化状态和增殖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雄性SD大鼠PASMC并传至第3代用于实验,将细胞分为8组:空白对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诱因为突然运动或惊吓.临床表现包括发作性单侧或双侧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或投掷症等,发作期
目的 比较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NSIPPV)与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选择胎龄32周以下的早产儿,随机分为NSIPPV组69例,nCPAP
目的 评价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与开腹手术对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