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雖有可取性,但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读不懂文言文,不喜欢文言文。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呢?
一、“读”要丰富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诵读首先要读音正确。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等,对特别之处要强调。其次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这就必须弄清语句的层次和大意。第三要正确读出语气。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还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就要求较好地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第四要读出语势,这其中包含着对文章层次和思路的分析。总之诵读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来。 如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文中两个人物的对话非常精彩。通过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深入语境,反复诵读,读出韵味,感受人物当时的神态、心理等,从而把握人物形象,从这则盎然生趣的短小的故事中得到人生启示。再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课上让学生自由读,把握句中朗读的重音。通过重音的把握感受人物语气、心理活动等,感受二人的论辩逻辑和机智巧妙之处,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这样的课堂氛围无疑是轻松愉悦的。
二、“言”要灵活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处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如果再不能解决,教师就作适当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的语言点详细讲解。如《桃花源记》中的古今词义、一字多义、省略句等知识点,教师可归纳后课上作重点讲解,以加深学生印象,其他的学生可通过自己的理解探究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的开展,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增强了学习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也提高了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三、“文”要重视
对于文言文教学,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把翻译讲清楚,字义落实到位就万事大吉了,其他的思想情感可以轻描淡写。这种观点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了。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也说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地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爱莲说》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莲花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岳阳楼记》教学,更是如此。文中作者的览物情、悲喜观、忧乐观等,都是教学的重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是作者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它传送千古,激励着后来者,发扬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文言文——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文化,让我们洒下春雨、吹起春风、撒下春阳,立足课堂,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一、“读”要丰富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诵读首先要读音正确。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等,对特别之处要强调。其次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这就必须弄清语句的层次和大意。第三要正确读出语气。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还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就要求较好地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第四要读出语势,这其中包含着对文章层次和思路的分析。总之诵读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来。 如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文中两个人物的对话非常精彩。通过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深入语境,反复诵读,读出韵味,感受人物当时的神态、心理等,从而把握人物形象,从这则盎然生趣的短小的故事中得到人生启示。再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课上让学生自由读,把握句中朗读的重音。通过重音的把握感受人物语气、心理活动等,感受二人的论辩逻辑和机智巧妙之处,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这样的课堂氛围无疑是轻松愉悦的。
二、“言”要灵活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处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如果再不能解决,教师就作适当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的语言点详细讲解。如《桃花源记》中的古今词义、一字多义、省略句等知识点,教师可归纳后课上作重点讲解,以加深学生印象,其他的学生可通过自己的理解探究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的开展,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增强了学习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也提高了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三、“文”要重视
对于文言文教学,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把翻译讲清楚,字义落实到位就万事大吉了,其他的思想情感可以轻描淡写。这种观点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了。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也说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地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爱莲说》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莲花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岳阳楼记》教学,更是如此。文中作者的览物情、悲喜观、忧乐观等,都是教学的重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是作者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它传送千古,激励着后来者,发扬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文言文——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文化,让我们洒下春雨、吹起春风、撒下春阳,立足课堂,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无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