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市场回归实体经济是2017年国家对金融工作的重点要求。十九大报告同时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并完善金融监管,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文化产业是新生代实体经济中的代表,是金融行业重点发展的对象。但存在诸多问题,中小型文化企业固定资产少、投资收益周期长,加之国家限制银行对文化产业投资,同时金融市场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存在专业缺陷对文化产业持观望态度,所以面临银行贷款困难,获取金融、债券性投资机会少等风险。中小型文化企业频繁出现并购、破产等现象,极易造成金融、债券市场混乱。文化产业基金同质化投资问题明显,同时还存在实际投资后劲明显不足和文化产业基金监管等风险。新时期如何防范和化解文化产业金融风险迫在眉睫。
文化产业金融呈链条式发展,主体包括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基金、金融债券市场、银行业、保险业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等,通过主体间有机结合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所以,文化产业金融风险亦呈现链条式。结合实际,文化产业金融风险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文化企业风险。文化企业面临融资风险和投资收益风险。文化产业在国内兴起仅十余年,大多数文化企业仍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核心竞争力不成熟。以动漫文化产业为例,截至2017年全国约有1万家动漫企业,但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6家、亿元以上的大型动漫文化企业仅有14家,由此可见形成规模的文化企业凤毛麟角,大多数文化企业仍在探索发展中。投资收益方面,文化企业大多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回报不稳定,存在高投入、低收益风险。文化企业融资风险表现为融资渠道单一,由于国内无形资产评估领域不成熟,同时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风险,所以文化企业获取金融资金支持和银行贷款难度大,存在较大的融资风险。
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缺少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现阶段,金融服务与金融体系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主要变现在:为无形资产多、可抵押资产少的文化企业提供贷款业务领域极度缺少经验,无形资产评估体系、风险评估体系以及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不健全,缺少针对中小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机制流程。同时,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初始生产成本非常高,而复制、流通、传播成本会相对降低,通过传播、开发、品牌经营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实现利润最大化。金融机构介入文化产业难盈利,制约了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有效对接,再考虑其投资收益高风险性,很多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等望而却步。
银行业务风险。长期放贷风险与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是银行的两大难题。长期放贷风险表现为,文化企业投资收益周期时间长,且收益不穩定,在银行长期贷款业务中,存在企业破产无法还贷的风险。在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方面,文化企业大都属于轻资产的企业,多以智力投资为主,拥有的主要是版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只能与银行进行固定资产担保,直接阻碍了文化企业从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由于文化产业中无形资产占比大,需要银行对知识产权、版权等进行估值放贷,对评估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故无形资产评估风险较为棘手。而我国银行面对这些形式多样、价值波动大的无形资产,评估准则规范尚不完善,法定确认范围不明确、账内确认少。所以,弥补无形资产评估空缺是核心问题。
产业基金风险。基金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从2009年起步,现已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的融资方式。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在规模、体制和规范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产业基金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监督风险。以官办文化产业基金为主,政府一方面制定政策,另一方面执行监管,以致在区域文化产业的投融资过程中往往偏向官办文化产业基金,缺乏市场的监管和规范的运作。第二,运作环境风险。现阶段文化产业市场仍不成熟,市场形式、机制与制度体系尚未成型,同时与之配套的产业投资基金法律制度不完善,文化产业基金缺乏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制度平台。第三,产业基金同质化风险。目前文化产业基金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影视产业、游戏和娱乐类,产业基金同质化问题严重,极易造成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基金投资混乱、投资后劲不足和文化产业基金监管等风险。
文化产业金融风险究其根源,在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产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都需要文化产业的金融链渗透支持。从深层次分析文化产业金融风险成因如下:
文化资源价值难以估计。文化产业的发展源头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不同于一般资源,其占用、传播和消费的全过程成本很低,且其资源本身价值难以估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和服务,投放到商品市场中,同样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受时代文化、市场环境、受众反应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其价值难以估计与预测,这就导致了文化金融不可能从文化产品的源头对产品进行评估、预测并提供金融支持。
文化创意人才和组织机构特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文化创意人才设计创造,同时这些人也是文化企业的核心人物。需要考虑的是,文化创意人才不全是理性“经济人”,只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他们有时更享受文化创造过程。文化设计者的擅长领域不同、能力不同,文化金融机构也难以准确预估创意人才本身的市场价值。文化生产组织以创意人才为中心,文化创意也是文化生产者、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意的稀缺性导致了文化产业组织在运作项目时淡化生产组织的特性,以项目为中心集结合适的生产者,这种以项目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决定了文化生产组织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产生风险,以项目为核心的生产组织缺少明确的责任主体,这种相对松散的组织方式必然在放大风险的同时,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难度。
文化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特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载体。其生产过程不同于传统商品和服务,并没有统一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原因是文化商品和服务内涵载体丰富,拥有丰富的附加价值,例如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内涵属性、艺术价值属性均可蕴涵在文化商品和服务中。文化商品的艺术属性明显,是文化商品在市场中运作的主要作用属性,但实际上文化商品的艺术价值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所以文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被赋予诸多文化内涵属性,导致生产出的产品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文化金融的高风险性。 文化产品内容价值难以估计。一般文化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较少,无形资产较多,导致文化企业在融资时难以获取充足的资金,文化产品无形资产部分又难以确定市场价格。所以文化创意产品的无形资产评估和市场定价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在金融实践中文化产品版权抵押较为普遍,以目前金融服务业技术能力还无法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进行准确的评估预判。文化产品内容价值难以估计还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在未进行知识产权申请,没有得到法律有效保护条件下,任何创意文化产品都很难获得有效的金融供给。
文化消费市场难以预测。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运作的规律难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也无法预测文化产品是否能得到消费者青睐,即便是文化产业极度发达的美国,也只是局限于电影行业,而且还常常错误地估计消费者需求,故在一般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更是难以预测。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加之人口众多,无法较为准确地预估大众文化消费偏好、消费行为以及市场变化规律。同时我国大部分文化企业的品牌影响力相对薄弱,极度缺乏用创意文化衍生品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导致盈利能力不足,文化企业投资收益的高风险成为常态。上述现象均使得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导致金融市场一直对文化产业持观望态度。
积极的政策引导。当前国内已基本形成多元化、全面化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业金融的预防控制,不仅要对文化企业进行风险预防,还需要对文化产业的社会环境进行完善,积极的政策引导对文化产业风险防控有积极作用。金融市场、消费市场更需要国家的政策性引导从而推动文化产业、文化企业发展,尝试出台扶持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政策,以及搭建文化產业发展平台,为更多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提供发展机遇;进一步完善加强金融监管,防止偷税漏税、恶意收购等不良经济违法行为出现,为文化产业提供稳定的市场竞争环境和金融环境;完善文化产业基金管理。目前文化产业基金仍是国家主导,监管力度需进步一加强。同时,规范文化产业基金使用并出台相关政策,使得文化产业得到基金持续支持。
加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商业银行是文化产业融资的最重要主体,提高其文化金融业务服务对文化产业风险防范有积极作用。建议如下:创新银行金融产品业务,开发新型金融产品组合,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银行融资活力。创新性的金融文化产品可抵御文化产品在市场中的高风险,容易获取投资者青睐、吸取民间资本,从而解决中小型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题。尝试构建针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金融风险评估制度体系,强化与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对文化产品及其衍生品进行市场定价。从专业化、标准化角度评价并进行风险评级,将文化企业投融资风险量化控制,发挥商业银行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银行风险管控体系,可成立专门组织关注文化产业在金融市场的变化,实时了解文化企业发展状态,同时培养银行人员的文化产业领域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银行对文化产业的风险管控。
增强征信,实现信息对称。文化产业金融市场采取双向征信的征信制度,一方面是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创造者与生产者的信用评价,另一方面是银行、金融机构等文化产业投资者的信用评价。所以征信市场的信息对称程度至关重要。文化企业应公开金融市场交易信息,增加投资者对文化企业的了解程度,实现信息对称。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建立详细的文化产业征信数据库,并录入相关的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文化产业、银行信用等数据,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激发银行、金融机构等投资者活力,同时文化产业获得更为稳定的投资来源。
完善文化产业基金管控。文化产业基金本质上是为扶持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一种特殊金融模式,需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基金组织及配套服务管理体制建设。对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需注重对文化产业孵化基金的使用,扶持基金向多文化领域发展,防止出现同质化基金使用。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和金融监管制度,严格合理使用基金,文化产业专业化人才培育,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建设。欠发达地区,仍要以政府集资为主,同时可吸引民间资本、外资企业入股基金,实现政府引导并与民间资本共担风险。政府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区域性协调产业基金投资及使用,注重基金回流管理,以期实现可持续使用。同时加强基金监管,政府监管、企业监管、第三方监管三方共同管制,对基金使用过程严格监管,明确基金流向并对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决定是否进行基金持续支持。
注重培养“文化金融”人才。文化产业金融领域亟需文化金融复合型人才,随着文化产业与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都逐渐向文化产业拓展业务,新型文化产品、金融服务、银行业务等都需要专业型人才,既需要熟悉金融行业等各种参与主体业务,又要了解文化产业领域发展状况。随着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其细分行业越来越多且都各具特色,需要针对不同文化企业特点采取相应的金融服务,对金融人才要求即掌握各种金融工具,又要熟悉文化企业发展。所以,金融市场应广泛吸收“文化-金融”复合型人才,为扩展文化金融领域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库支持。尤其是当今各金融债券机构、信托公司、商业银行等专门成立与文化产业合作的金融服务项目,亟需人才助力,“文化-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成长需要较长周期,建议金融机构可尝试聘用文化企业产业管理人员或与文化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并让员工进行业务融合,同时还可与高校开展人才定制服务等方式,从而相尽快培养出文化金融实用性人才,以解文化金融市场燃眉之急。
引进保险行业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我国保险业已开始涉入文化产业的金融市场,文化产业保险无法避免地呈现出保险业务不成熟、保险产品单一、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保险业难以开展与文化金融相关的业务。但保险行业日益竞争使得保险公司进入文化产业趋势不减,为促进保险业融入文化产业金融市场,必须综合考虑保险业、金融业和文化企业三主体间的关系。保险业必须尝试突破传统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可以尝试“贷款保险+公众责任险+无形资产险+保险融资”令保险业逐步渗透到文化产业金融的各个参与主体,从而激活保险业进而扩张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并且可为文化企业提供担保。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8031204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新时期文化产业金融风险表现
文化产业金融呈链条式发展,主体包括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基金、金融债券市场、银行业、保险业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等,通过主体间有机结合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所以,文化产业金融风险亦呈现链条式。结合实际,文化产业金融风险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文化企业风险。文化企业面临融资风险和投资收益风险。文化产业在国内兴起仅十余年,大多数文化企业仍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核心竞争力不成熟。以动漫文化产业为例,截至2017年全国约有1万家动漫企业,但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6家、亿元以上的大型动漫文化企业仅有14家,由此可见形成规模的文化企业凤毛麟角,大多数文化企业仍在探索发展中。投资收益方面,文化企业大多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回报不稳定,存在高投入、低收益风险。文化企业融资风险表现为融资渠道单一,由于国内无形资产评估领域不成熟,同时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风险,所以文化企业获取金融资金支持和银行贷款难度大,存在较大的融资风险。
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缺少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现阶段,金融服务与金融体系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主要变现在:为无形资产多、可抵押资产少的文化企业提供贷款业务领域极度缺少经验,无形资产评估体系、风险评估体系以及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不健全,缺少针对中小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机制流程。同时,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初始生产成本非常高,而复制、流通、传播成本会相对降低,通过传播、开发、品牌经营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实现利润最大化。金融机构介入文化产业难盈利,制约了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有效对接,再考虑其投资收益高风险性,很多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等望而却步。
银行业务风险。长期放贷风险与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是银行的两大难题。长期放贷风险表现为,文化企业投资收益周期时间长,且收益不穩定,在银行长期贷款业务中,存在企业破产无法还贷的风险。在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方面,文化企业大都属于轻资产的企业,多以智力投资为主,拥有的主要是版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只能与银行进行固定资产担保,直接阻碍了文化企业从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由于文化产业中无形资产占比大,需要银行对知识产权、版权等进行估值放贷,对评估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故无形资产评估风险较为棘手。而我国银行面对这些形式多样、价值波动大的无形资产,评估准则规范尚不完善,法定确认范围不明确、账内确认少。所以,弥补无形资产评估空缺是核心问题。
产业基金风险。基金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从2009年起步,现已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的融资方式。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在规模、体制和规范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产业基金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监督风险。以官办文化产业基金为主,政府一方面制定政策,另一方面执行监管,以致在区域文化产业的投融资过程中往往偏向官办文化产业基金,缺乏市场的监管和规范的运作。第二,运作环境风险。现阶段文化产业市场仍不成熟,市场形式、机制与制度体系尚未成型,同时与之配套的产业投资基金法律制度不完善,文化产业基金缺乏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制度平台。第三,产业基金同质化风险。目前文化产业基金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影视产业、游戏和娱乐类,产业基金同质化问题严重,极易造成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基金投资混乱、投资后劲不足和文化产业基金监管等风险。
文化产业金融风险原因分析
文化产业金融风险究其根源,在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产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都需要文化产业的金融链渗透支持。从深层次分析文化产业金融风险成因如下:
文化资源价值难以估计。文化产业的发展源头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不同于一般资源,其占用、传播和消费的全过程成本很低,且其资源本身价值难以估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和服务,投放到商品市场中,同样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受时代文化、市场环境、受众反应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其价值难以估计与预测,这就导致了文化金融不可能从文化产品的源头对产品进行评估、预测并提供金融支持。
文化创意人才和组织机构特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文化创意人才设计创造,同时这些人也是文化企业的核心人物。需要考虑的是,文化创意人才不全是理性“经济人”,只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他们有时更享受文化创造过程。文化设计者的擅长领域不同、能力不同,文化金融机构也难以准确预估创意人才本身的市场价值。文化生产组织以创意人才为中心,文化创意也是文化生产者、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意的稀缺性导致了文化产业组织在运作项目时淡化生产组织的特性,以项目为中心集结合适的生产者,这种以项目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决定了文化生产组织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产生风险,以项目为核心的生产组织缺少明确的责任主体,这种相对松散的组织方式必然在放大风险的同时,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难度。
文化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特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载体。其生产过程不同于传统商品和服务,并没有统一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原因是文化商品和服务内涵载体丰富,拥有丰富的附加价值,例如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内涵属性、艺术价值属性均可蕴涵在文化商品和服务中。文化商品的艺术属性明显,是文化商品在市场中运作的主要作用属性,但实际上文化商品的艺术价值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所以文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被赋予诸多文化内涵属性,导致生产出的产品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文化金融的高风险性。 文化产品内容价值难以估计。一般文化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较少,无形资产较多,导致文化企业在融资时难以获取充足的资金,文化产品无形资产部分又难以确定市场价格。所以文化创意产品的无形资产评估和市场定价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在金融实践中文化产品版权抵押较为普遍,以目前金融服务业技术能力还无法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进行准确的评估预判。文化产品内容价值难以估计还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在未进行知识产权申请,没有得到法律有效保护条件下,任何创意文化产品都很难获得有效的金融供给。
文化消费市场难以预测。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运作的规律难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也无法预测文化产品是否能得到消费者青睐,即便是文化产业极度发达的美国,也只是局限于电影行业,而且还常常错误地估计消费者需求,故在一般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更是难以预测。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加之人口众多,无法较为准确地预估大众文化消费偏好、消费行为以及市场变化规律。同时我国大部分文化企业的品牌影响力相对薄弱,极度缺乏用创意文化衍生品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导致盈利能力不足,文化企业投资收益的高风险成为常态。上述现象均使得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导致金融市场一直对文化产业持观望态度。
风险防范对策探索
积极的政策引导。当前国内已基本形成多元化、全面化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业金融的预防控制,不仅要对文化企业进行风险预防,还需要对文化产业的社会环境进行完善,积极的政策引导对文化产业风险防控有积极作用。金融市场、消费市场更需要国家的政策性引导从而推动文化产业、文化企业发展,尝试出台扶持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政策,以及搭建文化產业发展平台,为更多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提供发展机遇;进一步完善加强金融监管,防止偷税漏税、恶意收购等不良经济违法行为出现,为文化产业提供稳定的市场竞争环境和金融环境;完善文化产业基金管理。目前文化产业基金仍是国家主导,监管力度需进步一加强。同时,规范文化产业基金使用并出台相关政策,使得文化产业得到基金持续支持。
加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商业银行是文化产业融资的最重要主体,提高其文化金融业务服务对文化产业风险防范有积极作用。建议如下:创新银行金融产品业务,开发新型金融产品组合,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银行融资活力。创新性的金融文化产品可抵御文化产品在市场中的高风险,容易获取投资者青睐、吸取民间资本,从而解决中小型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题。尝试构建针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金融风险评估制度体系,强化与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对文化产品及其衍生品进行市场定价。从专业化、标准化角度评价并进行风险评级,将文化企业投融资风险量化控制,发挥商业银行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银行风险管控体系,可成立专门组织关注文化产业在金融市场的变化,实时了解文化企业发展状态,同时培养银行人员的文化产业领域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银行对文化产业的风险管控。
增强征信,实现信息对称。文化产业金融市场采取双向征信的征信制度,一方面是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创造者与生产者的信用评价,另一方面是银行、金融机构等文化产业投资者的信用评价。所以征信市场的信息对称程度至关重要。文化企业应公开金融市场交易信息,增加投资者对文化企业的了解程度,实现信息对称。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建立详细的文化产业征信数据库,并录入相关的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文化产业、银行信用等数据,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激发银行、金融机构等投资者活力,同时文化产业获得更为稳定的投资来源。
完善文化产业基金管控。文化产业基金本质上是为扶持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一种特殊金融模式,需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基金组织及配套服务管理体制建设。对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需注重对文化产业孵化基金的使用,扶持基金向多文化领域发展,防止出现同质化基金使用。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和金融监管制度,严格合理使用基金,文化产业专业化人才培育,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建设。欠发达地区,仍要以政府集资为主,同时可吸引民间资本、外资企业入股基金,实现政府引导并与民间资本共担风险。政府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区域性协调产业基金投资及使用,注重基金回流管理,以期实现可持续使用。同时加强基金监管,政府监管、企业监管、第三方监管三方共同管制,对基金使用过程严格监管,明确基金流向并对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决定是否进行基金持续支持。
注重培养“文化金融”人才。文化产业金融领域亟需文化金融复合型人才,随着文化产业与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都逐渐向文化产业拓展业务,新型文化产品、金融服务、银行业务等都需要专业型人才,既需要熟悉金融行业等各种参与主体业务,又要了解文化产业领域发展状况。随着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其细分行业越来越多且都各具特色,需要针对不同文化企业特点采取相应的金融服务,对金融人才要求即掌握各种金融工具,又要熟悉文化企业发展。所以,金融市场应广泛吸收“文化-金融”复合型人才,为扩展文化金融领域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库支持。尤其是当今各金融债券机构、信托公司、商业银行等专门成立与文化产业合作的金融服务项目,亟需人才助力,“文化-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成长需要较长周期,建议金融机构可尝试聘用文化企业产业管理人员或与文化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并让员工进行业务融合,同时还可与高校开展人才定制服务等方式,从而相尽快培养出文化金融实用性人才,以解文化金融市场燃眉之急。
引进保险行业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我国保险业已开始涉入文化产业的金融市场,文化产业保险无法避免地呈现出保险业务不成熟、保险产品单一、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保险业难以开展与文化金融相关的业务。但保险行业日益竞争使得保险公司进入文化产业趋势不减,为促进保险业融入文化产业金融市场,必须综合考虑保险业、金融业和文化企业三主体间的关系。保险业必须尝试突破传统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可以尝试“贷款保险+公众责任险+无形资产险+保险融资”令保险业逐步渗透到文化产业金融的各个参与主体,从而激活保险业进而扩张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并且可为文化企业提供担保。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8031204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