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观,但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还存在一些尚需重视的问题。
第一,国家扶贫政策的衔接和落实存在很多困难。一是易地搬迁补助标准梯度过大。“十二五”期间的补助标准是每人5000元,“十三五”为每户20万元,新老政策差距巨大,易造成矛盾冲突。二是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政策衔接不畅。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平均低保标准大多数低于国家最低扶贫标准,标准差异成为精准脱贫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农村医疗政策在贫困地区落实难。由于医疗卫生人才匮乏、药品种类不齐全、医疗设备陈旧,部分农村居民不愿在基层治疗。四是国家级项目在贫困地区落地难。贫困地区受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条件限制,国家重大项目或重点工程实际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
第二,国家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亟待加强。审计署2016年对部分县、区2013年至2015年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需要重视:一是有的扶贫资金结存1年以上未投入使用,最长的闲置超过15年。二是基层扶贫资金监管比较薄弱,有不少资金被骗取套取或违规使用。三是有的单位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违反规定收取项目推广费、设计费等,主要用于弥补经费等支出。四是扶贫项目管理不善,有的资金未发挥效益或形成浪费。五是有的扶贫资金分配未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建立有效衔接机制,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安排未充分瞄准建档立卡对象。
第三,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仍然突出。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调查,在全国现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农民居民占42%。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是贫困家庭需求程度最高的公共服务项目,占农村贫困家庭的比重达63.45%。当前,因病致贫返贫已成为贫困地区突出的社会问题,疾病导致贫困,贫困加剧疾病,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四,易地搬迁脱贫中的问题依旧不少。一是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地理和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非常有限,人地关系紧张。另外,易地搬迁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不配套、不到位的情况下,催生了新的环境问题,环保压力巨大。二是易地搬迁成本大,建设资金配套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大,但国家搬迁资金中未安排专项资金,导致投入严重不足。另外,搬迁总费用可能远高于国家给予的搬迁费 ,使贫困家庭感到很大压力。三是产业支撑与社会保障乏力。贫困地区大多围绕当地资源条件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仍是低效率、高成本,导致脱贫初期的返贫现象较为明显。
为更好解决相关问题,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提出六项建议。
第一,做好农村低保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衔接。一是做好扶贫数据与民政数据的衔接,低保提标核查要与精准扶贫对象的认定同步。二是做好扶贫信息与民政信息的衔接。两部门要分别将认定的扶贫对象、低保对象录入系统,实行系统对接、数据共享,掌握新增和退出低保数据、脱贫和返贫数据。三是做好扶贫政策与民政政策的銜接。国家对扶贫标准、低保标准应按年度同步制定或调整,使两项制度相衔接,对于无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实行分类集中供养,由中央财政予以补助。
第二,建立新型财政扶贫支付管理制度。一是推广阳光支付。要精准计划扶贫标的,做到精准投放资金,全程监督使用去向,及时进行成效验收。对于确需国家财政提供增量资金扶持的贫困地区,要做到对目标、规划、项目、执行、监管、验收、责任人、风险控制等全程监管。二是加大审计惩处力度。要推进审计制度标准化、规范化,对审计扶贫资金支付行为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保证扶贫资金使用安全。
第三,构建积极有效的“因病致贫或返贫”治理机制。一是建立对“因病致贫或返贫”对象早发现、早干预的治理机制。对“因病致贫或返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引导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和社工机构积极参与对“因病致贫或返贫”的治理。二是深化县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巩固和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要科学配置公共政策资源,积极推行“医疗下沉”政策。要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结果互认”的要求和“强基层、保基本”的目标,使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第四,处理好易地搬迁脱贫中的问题与矛盾。一是整体搬迁应与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融为一体,改变贫困群众生活生产的环境和方式,从根本上铲除其贫困根源。二是应提供公共政策保底,废弃过时、错配的政策,调整执行不力、“空转”的政策,使国家公共政策资源发挥最优托底效应。三是对特别重度贫困县要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取消对特别重度贫困县要求与精准扶贫项目、涉农项目资金予以配套的规定,并加大中央财政对特别重度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第五,加强对深层次问题的理论研究。一是加强对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研究,及时制定和出台改革政策,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带来脱贫致富的最大收益。二是加强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研究。在产业开发中多征求贫困农户的意愿,循序渐进、量体裁衣,在大力发展既有区域资源优势又适应市场需求的支柱性产业、特色农业产业上下功夫,将开发和保护并重,构筑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
第六,加强对贫困村民进行自强精神的宣传教育。要广泛开展对贫困村民进行自强精神的宣传教育,通过学习脱贫致富典型、参加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其自信心。鼓励贫困人員树立诚信、勤劳、感恩的品德,借助精准扶贫给予的政策支持与自身努力,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第一,国家扶贫政策的衔接和落实存在很多困难。一是易地搬迁补助标准梯度过大。“十二五”期间的补助标准是每人5000元,“十三五”为每户20万元,新老政策差距巨大,易造成矛盾冲突。二是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政策衔接不畅。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平均低保标准大多数低于国家最低扶贫标准,标准差异成为精准脱贫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农村医疗政策在贫困地区落实难。由于医疗卫生人才匮乏、药品种类不齐全、医疗设备陈旧,部分农村居民不愿在基层治疗。四是国家级项目在贫困地区落地难。贫困地区受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条件限制,国家重大项目或重点工程实际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
第二,国家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亟待加强。审计署2016年对部分县、区2013年至2015年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需要重视:一是有的扶贫资金结存1年以上未投入使用,最长的闲置超过15年。二是基层扶贫资金监管比较薄弱,有不少资金被骗取套取或违规使用。三是有的单位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违反规定收取项目推广费、设计费等,主要用于弥补经费等支出。四是扶贫项目管理不善,有的资金未发挥效益或形成浪费。五是有的扶贫资金分配未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建立有效衔接机制,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安排未充分瞄准建档立卡对象。
第三,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仍然突出。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调查,在全国现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农民居民占42%。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是贫困家庭需求程度最高的公共服务项目,占农村贫困家庭的比重达63.45%。当前,因病致贫返贫已成为贫困地区突出的社会问题,疾病导致贫困,贫困加剧疾病,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四,易地搬迁脱贫中的问题依旧不少。一是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地理和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非常有限,人地关系紧张。另外,易地搬迁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不配套、不到位的情况下,催生了新的环境问题,环保压力巨大。二是易地搬迁成本大,建设资金配套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大,但国家搬迁资金中未安排专项资金,导致投入严重不足。另外,搬迁总费用可能远高于国家给予的搬迁费 ,使贫困家庭感到很大压力。三是产业支撑与社会保障乏力。贫困地区大多围绕当地资源条件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仍是低效率、高成本,导致脱贫初期的返贫现象较为明显。
为更好解决相关问题,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提出六项建议。
第一,做好农村低保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衔接。一是做好扶贫数据与民政数据的衔接,低保提标核查要与精准扶贫对象的认定同步。二是做好扶贫信息与民政信息的衔接。两部门要分别将认定的扶贫对象、低保对象录入系统,实行系统对接、数据共享,掌握新增和退出低保数据、脱贫和返贫数据。三是做好扶贫政策与民政政策的銜接。国家对扶贫标准、低保标准应按年度同步制定或调整,使两项制度相衔接,对于无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实行分类集中供养,由中央财政予以补助。
第二,建立新型财政扶贫支付管理制度。一是推广阳光支付。要精准计划扶贫标的,做到精准投放资金,全程监督使用去向,及时进行成效验收。对于确需国家财政提供增量资金扶持的贫困地区,要做到对目标、规划、项目、执行、监管、验收、责任人、风险控制等全程监管。二是加大审计惩处力度。要推进审计制度标准化、规范化,对审计扶贫资金支付行为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保证扶贫资金使用安全。
第三,构建积极有效的“因病致贫或返贫”治理机制。一是建立对“因病致贫或返贫”对象早发现、早干预的治理机制。对“因病致贫或返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引导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和社工机构积极参与对“因病致贫或返贫”的治理。二是深化县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巩固和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要科学配置公共政策资源,积极推行“医疗下沉”政策。要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结果互认”的要求和“强基层、保基本”的目标,使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第四,处理好易地搬迁脱贫中的问题与矛盾。一是整体搬迁应与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融为一体,改变贫困群众生活生产的环境和方式,从根本上铲除其贫困根源。二是应提供公共政策保底,废弃过时、错配的政策,调整执行不力、“空转”的政策,使国家公共政策资源发挥最优托底效应。三是对特别重度贫困县要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取消对特别重度贫困县要求与精准扶贫项目、涉农项目资金予以配套的规定,并加大中央财政对特别重度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第五,加强对深层次问题的理论研究。一是加强对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研究,及时制定和出台改革政策,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带来脱贫致富的最大收益。二是加强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研究。在产业开发中多征求贫困农户的意愿,循序渐进、量体裁衣,在大力发展既有区域资源优势又适应市场需求的支柱性产业、特色农业产业上下功夫,将开发和保护并重,构筑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
第六,加强对贫困村民进行自强精神的宣传教育。要广泛开展对贫困村民进行自强精神的宣传教育,通过学习脱贫致富典型、参加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其自信心。鼓励贫困人員树立诚信、勤劳、感恩的品德,借助精准扶贫给予的政策支持与自身努力,走上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