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之光照亮农村初中发展之路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8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使农村学校的发展改革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到底要办什么样的农村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并试图在办学实践中解答这些问题。2018年7月,我被调至北京市房山区岳各庄中学(又称“北京育才学校房山分校”)担任校长。这所学校扎实的课堂教学改革、出色的教学质量和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都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面对这所熟悉又陌生的学校,我该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推动学校再上台阶?近年来,我们探索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构建指向整体育人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助推学校实现了华丽转身。

一、把脉真实需求,在学校文化中寻找课程基因


  我们要想了解一所学校,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化。上任后,我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走进课堂、走近师生,通过听课评课、与教职工沟通、召开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对学校的管理机制、师资队伍、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优质农村中学,学生朴实,教师敬业,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家长对学校也高度认可,多年来学校中考成绩一直位列房山区前列。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学校围绕“自主课堂”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学习、模仿、实验、改进、提升等不同阶段的实践探索,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与此同时,我在调研中也发现,很多教师过于关注知识考点,缺少对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育,导致孩子们身处农村却疏离田园,心中只有考试成绩。在与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不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知识面较窄,在家也疏于劳动;走进课堂听课时,发现教师忙着讲授中考考点,学生忙着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們不得不承认,由于面临中考升学的压力,很多农村中学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注重“提分”,却忽视了“育人”。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农村孩子的视野,引领他们实现素养提升?如何引导教师不仅仅关注课堂,而且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2019年,学校在开展大量文化调研与研讨工作的基础上,明确了新发展阶段的文化体系构建思路,形成了“美·岳”文化理念,并且在“向美而行,望岳明志”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确立了“培养自主尚美、志向远大、全面发展的中学生”的育人目标。那么,如何让这样的培养目标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我们决定以课程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建设“美·岳”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构筑幸福的校园生活。

二、对接育人目标,在多元融合中优化课程设计


  学校成立了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课程建设推进会,通过座谈调研、查找文献、专家指导等方式,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岳各庄中学课程领导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岳各庄中学课程建设规划编制》等方案,制定了课程建设目标。即通过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和课程设置,构建“多元并举,以美启智”的“美·岳”课程体系,形成个性与共性、基础与拓展、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特色课程群,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更具个性、更多选择的成长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校办学质量。
  在优化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梳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一体化实施的内在逻辑,完善课程逻辑图谱,增强课程规划方案的适应性和指导性,由此形成了融汇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由“科学与创新”“人文与社会”“语言与阅读”“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五大课程群组成的“美·岳”课程体系。例如:“科学与创新”课程群既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实践、物理科学实践、化学科学实践、预防毒品、预防艾滋病、田园笔记、科学实践、社会实践等必修课程,也包括数学思维训练、物理能力拓展训练、化学能力拓展训练、智能机器人、科技发明与小制作、电脑作品制作、植物栽培与养护等选修课程。
  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化执行的同时,我们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跨学科课程建设,以融合的方式整合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将不同学科内容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将“房山地理”与地理课整合,“房山文化”和道德与法制课整合,书法与美术学科整合。此外,我们将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形成“体验”类课程,旨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如“名著赏析”校本课程与语文学科整合实施,以名著讲堂、赏析文本、读书汇报会、美岳戏剧节等形式,分别对应三个年级的具体课程目标来开展活动。

三、聚焦关键问题,在特色课程实施中立德树人


  为了解决当前农村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动手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以及视野不够开阔等突出问题,我们在课程实施中强调重过程、重参与、重实践的思路,依托农村丰富多样的地域资源,探索整合各学科课程并将学科教学融入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中。
  1. 在“田园笔记”中体会劳动价值
  岳各庄中学地处远郊农村,校园里有大面积的农耕地,浓郁的“田园风”是学校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基于此,我们组织劳动技术、生物等相关学科教师,编写了《田园笔记》读本及实践指导手册。我们希望借此引导学生告别“关起门来读书”的状态,主动亲近自然,增强劳动意识,增长实际本领,让农村孩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学会劳动。
  “田园笔记”课程包括种植实践、劳动体验、观察了解、科学探究等内容。学校后勤人员和绿化队成员对校园里的土地进行翻整、分畦后,带着学生种植玉米、花生、白薯等农作物,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劳动工具,以及如何给农作物除草、浇水、施肥等劳动技能。生物教师带领孩子们填写实践手册,记录农作物的类别、特征及其生长过程。师生们将课程实施中的真实感知与感悟记录下来,积累了大量的观察笔记、观察日志、心得体会、个人成长故事,其中既有学生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辛苦与快乐,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劳动的直接认识,也有教师们在提升课程意识、提高专业能力之路上的收获与启示。
  2. 在“追寻红色足迹”中锤炼精神品格
  针对我校部分中学生平时缺少体育锻炼、体质较弱、偏科严重的现象,以及学生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表现出畏难情绪等实际学情,学校依托北京育才学校的红色基因,尝试开发实施“追寻红色足迹”课程,并且由历史、地理、政治学科教师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编写并印制了《追寻红色足迹》读本。
  该课程以长征大事记为主要脈络,以长征路上发生的重大战役、重要会议等为节点安排课程内容,融合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中的长征知识,同时由体育学科牵头,引导学生以长跑的形式“重走长征路”。课程实施主要通过“课堂讲解 课下体验 奔跑打卡 主题活动”的方式来实现,旨在通过在线和实地研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是“明志向”。通过每月安排一节德育课进行长征背景和故事的讲解,课下安排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完成作业单和答题通关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对长征历史的学习,了解长征的艰难困苦,懂得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从而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进而明确志向,树立远大理想。另一方面是“练品质”。通过奔跑打卡与晨练相结合,安排值日学生进行圈数统计,使学生在“重走长征路”的体验中增强体质、培养毅力,形成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3. 在多元社团活动中彰显品位个性
  由于地域差异,很多农村孩子往往把更多精力花在提高学业成绩上,忽视了兴趣特长的发展。为满足农村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岳各庄中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同时将戏剧社、合唱团、绘画小组、朗诵小组、足球队等社团活动和围绕社团开展的主题活动整合为系列社团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参加。学校每周三下午专门拿出两节课时开展社团活动,外聘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每年举办以《红岩》为题材的系列话剧节、以“红色”为主题的系列诗歌朗诵艺术节和体育节等主题活动,以此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校戏剧社团举办的“红岩”主题话剧节上,语文教师会指导学生阅读《红岩》原著,观看《红岩》相关影片和视频,同时培训学生朗读方法,指导学生的剧本创作和前期排练;戏剧展演当天,八幕话剧《红岩》分章分班由学生表演串起,我们还邀请部分家长参与观看。学生们以自己的方式演绎革命故事、感悟红色经典,不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同时加深了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和传承,由此在心中播下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种子。
  (编辑 谢 凡)
其他文献
劳动教育是当下教育改革的热词。虽然它不是什么新词,但是给许多教育者久违的感觉。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之后,许多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尤其重视劳动教育的落实。我校也一样,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制定了《北京小学劳动教育行动纲要》。我们一边研究探索,一边改革实践。  正因为关注劳动教育,所以我也特别留意不同学校的做法,以期从中学习提高。在不断
期刊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且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地名文化是重要的综合型教育资源,它不仅具有作为教育资源的特征,更具有多样的教育价值。首先,地名文化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地理素养、拓展学习者的历史素养;其次,地名文化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文化常识素养;再次,地名文化有利于深化学习者的思想政治素养;最后,地名文化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基于以上特征及价值,地名文化不仅可以作为综合型教育资源进行应用,还可以作为分科型教育资源进行应用,特别是作为校本、地方课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此外,地名文化作为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具有极
摘要教师培训是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通过制定区域0-3年教师专业标准,设计定义0-3年教师专业成长培养计划,勾勒新教师专业成长坐标系,使教师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教师发展专业标准进行的评价结果多元反馈,使精准指导成为可能,使新教师培养形成完整闭环。  关键词 新教师培训;教师专业标准;0-3年教师;教师评价;“起航奖”;西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自我观与攻击行为密不可分,本研究首先介绍自恋与自尊——作为自我观的主要表现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其次,介绍攻击行为的概念与发展趋势。深入对攻击行为进行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父母评价方式对儿童自我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最后,据此提出改善攻击行为有效的教育对策,以期为日后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并能把握最佳干预时机。
2020年9月,我参加了陶西平先生追思会,心情很激动。当时,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我们为什么要缅怀和纪念陶西平?  我的回答是:因为他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我们大家都承认,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但同时我们也认为,没有英雄人物的引领,人民也只能在黑暗中继续摸索。陶西平就是京城校长们心中的那位英雄—时代的英雄!几十年来,他引领着京城乃至全国的校长和教师们,书写着京城乃至全国现代教育的历史。郁达夫在鲁迅纪念
期刊
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学界掀起了关于海洋教育的研究热潮,吸引了多位海洋和教育领域的学者产出大量成果,知识图谱可以直观地揭示出中国海洋教育研究的发展概况与理论前沿。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对2005-2019年CNKI数据库检索出的561篇海洋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从核心作者、机构、发文期刊以及高被引文献等方面,揭示中国海洋教育的热点、现状及趋势。通过分析得出,中国海洋教育研究的历史趋势为波动上升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名核心作者、核心研究机构以及核心发文期刊。通过对海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尺度”的缺失。新时代民族文化进校园应同时满足四个基本的教育尺度:知识科学尺度、公民身份尺度、文化民主尺度和个体心理尺度。知识科学尺度,即知识内容上保持地方性知识和普遍性科学精神的通融,批判性地对地方性知识进行文化选择;公民身份
本研究基于深度访谈,对福建省厦门市“农二代”大学生的早年家庭教育和成年创业的生命历程进行田野研究。在“传递—整合”的分析框架下,首先讨论父代教化子代;其次讨论子代通过创业实践反馈这一教化;最后讨论两者互动如何塑造多元创业性格以适应现代市场要求。研究发现,原生家庭养成呈现乡土传统和理性开放的二元结构,塑造了子代的人格二重性,培育了“农二代”面向创业的性格类型,并对其未来的企业家精神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贡献一是认为“农二代”家庭教育的二元结构对培养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创业人才具有促进作用;二
“双一流”建设明确了民族高校内涵式发展方向,学生的满意度评价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本研究结合服务质量感知模型(SERVPERF)和满意度模型(EPSI)构建高等教育满意度模型,分析民族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路径及关系,并以民族属性为调节变量进行调节效应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现有高等教育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少数民族学生对教育服务的评价和满意度要显著高于汉族学生;学生个人发展增值比教育感知体验对满意度的影响更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学生对教育服务的感知体验最终通过实现个人发展增值来影响满意度评价。基
摘要制定教育2035规划和“十四五”规划,需要对加速演进中的百年变局有纵深观察和理性思考。自然突变因素、技术革命因素、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因素、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因素等,将持续影响中国和世界。中国要把握时代机遇,潜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培养好自己的人才。中国教育应该对新时期教育宗旨、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技术应用、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教师素养、教学关系、家庭教育和教育评价等进行深入反思,把握教育发展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