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适龄儿童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学生从六岁开始就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学校各学科课程教育。从当前小学生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入学时年龄较小,生活阅历有限,学生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语文教学的规律来看,小学生只有到三年级的时候才需要进行必需的写作训练。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常常会出现“想法”和“写作”不能同步的情况。为了有效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帮助小学生从小就建立起较为有效的写作思维和写作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解决学生在作文时思路狭窄、无话可说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现状一: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从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趋势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应该是最为真挚的,可是从他们所写的作文来看,却难以看到真情实感。一个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搬硬套、胡编乱造甚至抄袭的情况。为了表达“母爱”“父爱”,永远笼罩在“深夜发病父母冒雨送医院,淋湿了自己的衣服”这样延续了近三十年的情节中。为了描述“有趣的一天”,永远沉浸在“打球、捉迷藏、跳皮筋”等活动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大多假、大、空,没有任何真情实感,学生写完自己也不愿意看,更不要说让其他同学去欣赏评判。
对策:真实的文章才最动人,哪怕辞藻简单,只要将生活感悟真实地写出来就能称之为一篇优秀的作文。为了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来,教师要多做引导和帮扶工作。(1)教给学生选材和积累素材的好办法。要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将生活中学生自己观察到的点点滴滴随手记录下来。要让学生在已经阅读过的书籍、报纸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摘录和剪报。要让学生多观看时事类的新闻和评论节目,将其中的事件用简单的语言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网络媒体进行补充完善,进而积累下来。(2)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事情。语文课堂上老师表扬某个学生的话语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容,数学课堂上某个学生的表情可以成为描述的对象,体育活动中某个学生的动作可以成为表达的主题。只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时间一长就会有可写之话,可抒之情。
现状二:作文写作思路狭窄
现在的孩子生活轨迹非常简单,永远的“两点一线”,除了家就是学校,生活阅历有限,再加之阅读量偏少,使学生的作文写作思路过于狭窄。语文课堂上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学生却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写。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写作任务,只能选择模仿他人或者作文书,有的还会选擇抄袭来应付老师。这样的作文既没有效率,更没有任何训练的价值。
对策:首先,教师要做好写作思路的引导。当前,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常常和各个单元所选择的阅读篇目是相切合的,因此,老师在布置作文练习时,要结合本单元所学习过的各个篇目的文体特征和描写特点去命题。这样有的放矢的训练,学生不会产生无话可写的尴尬处境。其次,教师要做好写作范围的引导。所谓写作范围的引导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课本开始逐步向外延伸。就某一个写作的要点,像思维导图一样延伸出去。比如写“过年”,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由“过年”这个词会想到更多相关的词语,然后再进行筛选和精简,一般来说,学生都会有话说。
现状三:作文趋向形式化
这里的形式化,主要表现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将积累的优美词句生硬带入作文,形成一种单一的套路化作文模式。一方面,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存在教学观念偏差,为了片面地完成教学进度,让学生有话可写,便要求学生生搬硬套,将积累的“好词好句”套用进作文中。另一方面,学生也看到了“好词好句”给作文带来了“福利”,一篇作文偶尔靠摘抄来的“好句”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许,便乐此不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次作文都采用这样的方式。从学生的成长角度来说,这样的作文虽然见效很快,但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只会追求作文的形式化,缺乏自身对生活的思考。
对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軒曾经说过,一篇好的文章,要么“有意思”,要么“有意义”。对小学生作文来讲,老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让他们写出“有意思”的文章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能够写出“有意思”的文章,能够通过自己的作文让读者读出“意思”来,他们的作文就是成功的。至于“有意义”,不可向小学生做出硬性规定,否则就会让小学生显出迂腐甚至陈腐之气。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源于生活的写作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乐于写作的内生力,作文才富有生命活力,才能达到“清如许”的“有意义”境界。相反,脱离生活的写作必然会内容空洞,无病呻吟,既没意思,更没意义。
总之,小学写作教学需要教师多下些工夫,要引导学生回归学生生活,回归学生写作的生命本原,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体验鲜活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捕捉写作灵感,在自由的写作中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他们的作文才不会言之无物、无病呻吟、华而不实。
现状一: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从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趋势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应该是最为真挚的,可是从他们所写的作文来看,却难以看到真情实感。一个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搬硬套、胡编乱造甚至抄袭的情况。为了表达“母爱”“父爱”,永远笼罩在“深夜发病父母冒雨送医院,淋湿了自己的衣服”这样延续了近三十年的情节中。为了描述“有趣的一天”,永远沉浸在“打球、捉迷藏、跳皮筋”等活动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大多假、大、空,没有任何真情实感,学生写完自己也不愿意看,更不要说让其他同学去欣赏评判。
对策:真实的文章才最动人,哪怕辞藻简单,只要将生活感悟真实地写出来就能称之为一篇优秀的作文。为了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来,教师要多做引导和帮扶工作。(1)教给学生选材和积累素材的好办法。要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将生活中学生自己观察到的点点滴滴随手记录下来。要让学生在已经阅读过的书籍、报纸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摘录和剪报。要让学生多观看时事类的新闻和评论节目,将其中的事件用简单的语言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网络媒体进行补充完善,进而积累下来。(2)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事情。语文课堂上老师表扬某个学生的话语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容,数学课堂上某个学生的表情可以成为描述的对象,体育活动中某个学生的动作可以成为表达的主题。只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时间一长就会有可写之话,可抒之情。
现状二:作文写作思路狭窄
现在的孩子生活轨迹非常简单,永远的“两点一线”,除了家就是学校,生活阅历有限,再加之阅读量偏少,使学生的作文写作思路过于狭窄。语文课堂上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学生却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写。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写作任务,只能选择模仿他人或者作文书,有的还会选擇抄袭来应付老师。这样的作文既没有效率,更没有任何训练的价值。
对策:首先,教师要做好写作思路的引导。当前,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常常和各个单元所选择的阅读篇目是相切合的,因此,老师在布置作文练习时,要结合本单元所学习过的各个篇目的文体特征和描写特点去命题。这样有的放矢的训练,学生不会产生无话可写的尴尬处境。其次,教师要做好写作范围的引导。所谓写作范围的引导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课本开始逐步向外延伸。就某一个写作的要点,像思维导图一样延伸出去。比如写“过年”,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由“过年”这个词会想到更多相关的词语,然后再进行筛选和精简,一般来说,学生都会有话说。
现状三:作文趋向形式化
这里的形式化,主要表现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将积累的优美词句生硬带入作文,形成一种单一的套路化作文模式。一方面,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存在教学观念偏差,为了片面地完成教学进度,让学生有话可写,便要求学生生搬硬套,将积累的“好词好句”套用进作文中。另一方面,学生也看到了“好词好句”给作文带来了“福利”,一篇作文偶尔靠摘抄来的“好句”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许,便乐此不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次作文都采用这样的方式。从学生的成长角度来说,这样的作文虽然见效很快,但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只会追求作文的形式化,缺乏自身对生活的思考。
对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軒曾经说过,一篇好的文章,要么“有意思”,要么“有意义”。对小学生作文来讲,老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让他们写出“有意思”的文章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能够写出“有意思”的文章,能够通过自己的作文让读者读出“意思”来,他们的作文就是成功的。至于“有意义”,不可向小学生做出硬性规定,否则就会让小学生显出迂腐甚至陈腐之气。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源于生活的写作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乐于写作的内生力,作文才富有生命活力,才能达到“清如许”的“有意义”境界。相反,脱离生活的写作必然会内容空洞,无病呻吟,既没意思,更没意义。
总之,小学写作教学需要教师多下些工夫,要引导学生回归学生生活,回归学生写作的生命本原,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体验鲜活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捕捉写作灵感,在自由的写作中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他们的作文才不会言之无物、无病呻吟、华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