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经验;开发;对比反思;合作探究;推想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70-02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与实施,数学活动经验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之一。其实,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此早已有明确的表述: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活动经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几点体会。
1.经验纠偏,让学生在对比反思中认知概念。
小学生年龄小,数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甚至会造成负迁移,影响整个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入手,把握学情,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展开探究,从而实现从简单到深刻、从现象到本质的超越。
教学苏教版三下《分数的认识》时,有些学生会认为:将一个物体平均分用分数来表示,要根据物体的个数而不是份数来确定。基于此,我从学生的片面经验入手,创设了这样一个分桃的情境展开教学:我先出示一张4只小猴分4个桃的图片,问每个小猴分得多少,学生确定是。此时,我改变条件: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能分得几分之几?有学生认为:每只小猴分得2个桃,就占4个桃的;还有学生认为: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2个就是它的。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到把4个桃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1份,就是。紧接着,让学生确认,将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盘桃的。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学生认识到分数的关键是要找准“份数”而不是“个数”,在前后对比中学会了反思,学生的自我经验体系也实现了一次从内到外的成长。
2.经验对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内化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习必须要用已有的经验生发出来的知识做根,才能与别人类同的经验有效对接,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就像打仗前的知己知彼一样重要——只有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看清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而找到对接的途径,使其丰富已有经验,打赢学习新知这场战役。
教学苏教版六下《圆柱的体积计算》时,我先和学生进行交流,发现:由于之前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已经有了“底面积乘高”这一基础,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一部分学生掌握了推导体积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了解了公式的计算方法。整体看来,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将长方体体积的推导经验、方法进行迁移的能力。于是,我展开了以下教学:出示圆柱体图,已知底面积半径和高,让学生尝试求其体积。学生提出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我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启发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圆柱体积计算和长方体体积计算有哪些区别?……接着引导学生将圆柱体的底面沿着半径平均分,然后沿着高切开,组成长方体,最终推导出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猜想、类比、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因而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运用公式来计算体积,然后展开推导,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愿望。
3.经验拓展,让学生在推想感受中提升能力。
在新知建构之前,针对学生的已有认知,我们有必要进行经验的查漏补缺,并根据其不足来做有益的拓展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将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与新知匹配起来,进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
教学苏教版五上《公顷的认识》,学生已经认识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对公顷的概念则非常陌生。此时,就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入手,将他们原有的长度单位进行拓展,有效实现从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的迁移。于是,教学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到空旷的田野里围出一个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并感受其大小,体验面积;然后让学生围出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并感受其大小。教学时,让学生确认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然后想象一下大概有多大;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多少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当于1公顷。接下来,让学生估算一间教室的面积,并想象多少间教室的面积相当于1公顷。最后让学生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看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有1公顷。通过以上引导,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他们在猜测、想象、交流中体会到公顷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面积单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70-02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与实施,数学活动经验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之一。其实,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此早已有明确的表述: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活动经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几点体会。
1.经验纠偏,让学生在对比反思中认知概念。
小学生年龄小,数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甚至会造成负迁移,影响整个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入手,把握学情,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展开探究,从而实现从简单到深刻、从现象到本质的超越。
教学苏教版三下《分数的认识》时,有些学生会认为:将一个物体平均分用分数来表示,要根据物体的个数而不是份数来确定。基于此,我从学生的片面经验入手,创设了这样一个分桃的情境展开教学:我先出示一张4只小猴分4个桃的图片,问每个小猴分得多少,学生确定是。此时,我改变条件: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能分得几分之几?有学生认为:每只小猴分得2个桃,就占4个桃的;还有学生认为: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2个就是它的。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到把4个桃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1份,就是。紧接着,让学生确认,将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盘桃的。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学生认识到分数的关键是要找准“份数”而不是“个数”,在前后对比中学会了反思,学生的自我经验体系也实现了一次从内到外的成长。
2.经验对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内化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习必须要用已有的经验生发出来的知识做根,才能与别人类同的经验有效对接,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就像打仗前的知己知彼一样重要——只有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看清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而找到对接的途径,使其丰富已有经验,打赢学习新知这场战役。
教学苏教版六下《圆柱的体积计算》时,我先和学生进行交流,发现:由于之前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已经有了“底面积乘高”这一基础,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一部分学生掌握了推导体积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了解了公式的计算方法。整体看来,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将长方体体积的推导经验、方法进行迁移的能力。于是,我展开了以下教学:出示圆柱体图,已知底面积半径和高,让学生尝试求其体积。学生提出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我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启发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圆柱体积计算和长方体体积计算有哪些区别?……接着引导学生将圆柱体的底面沿着半径平均分,然后沿着高切开,组成长方体,最终推导出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猜想、类比、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因而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运用公式来计算体积,然后展开推导,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愿望。
3.经验拓展,让学生在推想感受中提升能力。
在新知建构之前,针对学生的已有认知,我们有必要进行经验的查漏补缺,并根据其不足来做有益的拓展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将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与新知匹配起来,进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
教学苏教版五上《公顷的认识》,学生已经认识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对公顷的概念则非常陌生。此时,就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入手,将他们原有的长度单位进行拓展,有效实现从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的迁移。于是,教学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到空旷的田野里围出一个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并感受其大小,体验面积;然后让学生围出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并感受其大小。教学时,让学生确认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然后想象一下大概有多大;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多少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当于1公顷。接下来,让学生估算一间教室的面积,并想象多少间教室的面积相当于1公顷。最后让学生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看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有1公顷。通过以上引导,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他们在猜测、想象、交流中体会到公顷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面积单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