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错误,成就精彩的科学课堂,是本文讨论的关键。
关键词: 合理利用 错误导火索切入点突破口聚宝盆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易犯的错误,尽管老师多次讲解、反复强调,总有学生冥顽不灵、一错再错,可能是老师没有抓到错误的“七寸”,也可能就是错误的“先入为主”。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凭借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某些错误,教学设计时有选择地为我所用,不仅能防患于未然,更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其他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当然也包括学生的错误。学生出现的错误,是他们朴实思想最真实的暴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犯错,用 “资源”的眼光平和、理智地用看待错误,并辅之以策略处理,让学生在辨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让“错误”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一)让错误成为精彩课堂的“导火索”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有效地利用一些错误,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背景、情感体验,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和表达方式,因此,出错在所难免。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出错,才会有引导、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教师不应将错误视之为洪水猛兽。
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不让学生经历错误的实践和体验,企图直接拉住学生迈向“错”的脚步,结果就是阻断他们迈向成功的道路。教师不仅要创设一些有效情境让学生在亲历辨析错误中激发探索兴趣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带着“火眼金睛”在回味疑惑、反思的境界中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案例1:如我在有关功的概念的教学中出现的片断:
师:如图所示,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时,重力并没有对物体做功。并邀请作业中出现此类情况的同学加以讲解。我只是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稍微提出一些疑问。
师:那么重物为什么会从高处向下滑下呢?生:是因为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师:回答得很好,我们肯定物体还是受到重力的作用的,我们再从整体上分析上物体的起始状态和末状态,看它在竖直方向上有没有通过了一定的距离呢?生:(学生沉思)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是通过了一定的距离,只不过不是竖直直接下落,而是通过斜面下落,只是下落的形式不同而已。师:(点头肯定)那么重力是不是也肯定是对这个物体是做功了呢?生:重力肯定是对物体做了功的。师:所以说我们分析重力有没有对物体做功时,不应只看到表象,更应从整体的、本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还可以考虑:推出去的铅球在空中沿曲线下落到地面,重力有没有对铅球做功呢?
通过上例 “预设错误”式辩错、析错,学生真切体验到了错误发生的全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拓展思路、加深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让错误成为学生合理建构的“切入点”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把一些错误资源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看到认知冲突所在,并从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从而合理地建构知识。
案例2:在教学《摩擦力》这一章节时,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的特征,并进行归纳概括特征时,老师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有两个体重相同的同学进行比赛,一个爬绳子,一个爬竹竿,都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当问及谁受到的摩擦力大时,很多同学都认为是爬绳子的那个同学受到的摩擦力大。
师:“你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绳子粗糙,竹竿光滑。接触面越粗糙,所受到的摩擦力越大。”师:“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呢?”生:“哦,除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外,还有压力大小。”师:“谁受到的压力大呢?”生:“这个好象不能判断啊。”师:“那怎么办呢?”生:“他们都作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不可以从平衡力的角度来分析呢?”师:“那我们一起来进行受力分析吧。”
生:“因为两个人都是依赖手与绳或手与竿之间的静摩擦来上升的,所以人的重力G与人受到的静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即G=f。”生:“两个人的重力相等,那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也相等啊!”
在刨根究底的纠错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能从知识的本质出发辨错,在典型的解错过程中暴露学生的思维,找出错误的来源,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准错误的“切入点”,通过纠错回顾解题的思路,寻求出知识点与科学思想方法上的漏缺,找到更成熟的解法,培养学生条理化和概括整合化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自觉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思考、总结和调整,构建更清晰、更稳定、更精确的知识结构,形成更具条理化、概括整合化的思维品质。
(三)让错误成为学生理解难点的“突破口”
由于初中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就使学生在理解时常常是勉强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只能依葫芦画瓢,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较好地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就成为学生把握知识的关键所在。如果在处理教学难点时,利用错误资源作为突破口,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认识冲突,提高其思维积极性,而且还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科学教学中企图让学生完全避免错误是不可能的,而课堂上发生的错误并非是一文不值的,它往往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这其中总会包含着合理的成分。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教师应该善于巧用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找出合理的一面,从错中找出与正确方法之间的联系,把“错误”资源巧妙地予以运用,不仅能让学生尽快走出误区,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3:以下是我在“常见的动物”教学过程中对动物的呼吸器官进行比较后的一个片断案例。
师;同学们认为蝗虫的呼吸入口在它身体的什么部位?(因为在学生作业的提高部分有这个探究的练习,故教师有意安排这个活动)生:头部(学生的表情相当轻松和自信,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师:你有什么经验支持你的观点呢?生:我们看到常见的动物的呼吸器官都是在头部。如人在游泳时,只要头部不浸入水中就不会有溺水的可能。师:回答的很好,老师也觉得蝗虫的呼吸入口是在头部,我们怎样证明呢?生:我们可以把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观察它的生存情况。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蝗虫头部按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惊奇地发现蝗虫竟安然无恙,学生感到很诧异,是不是时间不够长呢?继续延长浸入水中的时间,结果还是这样。师:蝗虫为什么没有窒息而死呢?生:蝗虫的头部的呼吸器官可能也和鱼类一样,也能呼吸水中溶解的氧气吧?师:哦,有道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把整个蝗虫浸入水中也是不会窒息而死的呷?生:对。学生把刚才那只蝗虫整个浸入水中,过一会儿发现蝗虫已经死亡。这下学生更加诧异了。看来蝗虫也不能和水中的鱼一样呼吸水中的氧气呀!
师:那么蝗虫呼吸的入口究景在它身体的哪个部位呢?我们又能怎么样改进实验的设计呢?生:我们只把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试试看。学生把另一只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结果发现蝗虫也窒息而死了。师:通过这样的反复实验比较,我们还不知道蝗虫的呼吸入口在它身体的哪个部位吗?这说明我们的意识中的潜概念并不一定是对的,要能设计一些新的实验方法来探究和验正。
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错题的分析比较,使学生主动探究出了动物呼吸器官的异同。
其实像类似上面的学生的错误回答是经常碰到的,当学生作出错误回答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冷静分析和剖析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分,这种真实的思维才能真正反映出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它实际上往往带有普遍性,教师要抓住机会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在肯定学生发言的精神,鼓励他们继续思考的同时,教师还要能恰当地抓住这样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一些难题,并能及时启发他们如何通过新的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让错误成为学生知识能量的“聚宝盆”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到:面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若能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错误,以独特的视角去发现错误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错误的过程,定将成为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大好机会。
为了充分发挥错误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以及错误产生的原因、矫正的对策进行指导。而教师更应该做的工作是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记录个人学习错误的方法。
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记错误日记的习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从接手一个班的科学教学开始就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错解解析本》,让学生将平时做错的题目连同自己的错解都一起摘录到这本笔记本上,并且在某些题目后附上自己做错的原因。刚开始总是会忘记,感到厌烦,在经过督促检查、评比展览等措施后,大部分同学不仅能够做到自觉去摘录,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对比练习、评比,学会不断的自我反省,让学生辨析能力得到提高。有的同学还有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在笔记本的页眉、页脚加上一些名言警句;摘抄一些科学故事;我特别提倡学生写一些错误日记。如一位学生就在《错解解析本》中写道:通过一个学期的收错训练,大大拓展我的解题思路,培养了我严密的思维习惯,错题集成了我的学习助手,提高了我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复习的效率。每天翻看我的错题成了我的重要的学习习惯之一,多次翻看后,对同一题的认识也会有不同的、更深的理解。就算以后走上社会,我也要每天不断的慎视自己的过错。现在也才更理解了先人“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
在科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由此,在日常练习中应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的步骤,养成检验的习惯。
错误之所以是一种资源,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教师善于捕捉、利用学生学习时的错误,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服务于课堂教学。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关注错误,正视错误,在错误资源中挖掘各种可生长点,有效地利用错误,使学生在错误中学会成长,使课堂因错误而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错误”这一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最终让错误绽放绚烂的美丽。
关键词: 合理利用 错误导火索切入点突破口聚宝盆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易犯的错误,尽管老师多次讲解、反复强调,总有学生冥顽不灵、一错再错,可能是老师没有抓到错误的“七寸”,也可能就是错误的“先入为主”。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凭借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某些错误,教学设计时有选择地为我所用,不仅能防患于未然,更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其他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当然也包括学生的错误。学生出现的错误,是他们朴实思想最真实的暴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犯错,用 “资源”的眼光平和、理智地用看待错误,并辅之以策略处理,让学生在辨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让“错误”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一)让错误成为精彩课堂的“导火索”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有效地利用一些错误,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背景、情感体验,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和表达方式,因此,出错在所难免。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出错,才会有引导、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教师不应将错误视之为洪水猛兽。
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不让学生经历错误的实践和体验,企图直接拉住学生迈向“错”的脚步,结果就是阻断他们迈向成功的道路。教师不仅要创设一些有效情境让学生在亲历辨析错误中激发探索兴趣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带着“火眼金睛”在回味疑惑、反思的境界中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案例1:如我在有关功的概念的教学中出现的片断:
师:如图所示,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时,重力并没有对物体做功。并邀请作业中出现此类情况的同学加以讲解。我只是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稍微提出一些疑问。
师:那么重物为什么会从高处向下滑下呢?生:是因为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师:回答得很好,我们肯定物体还是受到重力的作用的,我们再从整体上分析上物体的起始状态和末状态,看它在竖直方向上有没有通过了一定的距离呢?生:(学生沉思)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是通过了一定的距离,只不过不是竖直直接下落,而是通过斜面下落,只是下落的形式不同而已。师:(点头肯定)那么重力是不是也肯定是对这个物体是做功了呢?生:重力肯定是对物体做了功的。师:所以说我们分析重力有没有对物体做功时,不应只看到表象,更应从整体的、本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还可以考虑:推出去的铅球在空中沿曲线下落到地面,重力有没有对铅球做功呢?
通过上例 “预设错误”式辩错、析错,学生真切体验到了错误发生的全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拓展思路、加深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让错误成为学生合理建构的“切入点”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把一些错误资源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看到认知冲突所在,并从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从而合理地建构知识。
案例2:在教学《摩擦力》这一章节时,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的特征,并进行归纳概括特征时,老师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有两个体重相同的同学进行比赛,一个爬绳子,一个爬竹竿,都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当问及谁受到的摩擦力大时,很多同学都认为是爬绳子的那个同学受到的摩擦力大。
师:“你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绳子粗糙,竹竿光滑。接触面越粗糙,所受到的摩擦力越大。”师:“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呢?”生:“哦,除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外,还有压力大小。”师:“谁受到的压力大呢?”生:“这个好象不能判断啊。”师:“那怎么办呢?”生:“他们都作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不可以从平衡力的角度来分析呢?”师:“那我们一起来进行受力分析吧。”
生:“因为两个人都是依赖手与绳或手与竿之间的静摩擦来上升的,所以人的重力G与人受到的静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即G=f。”生:“两个人的重力相等,那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也相等啊!”
在刨根究底的纠错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能从知识的本质出发辨错,在典型的解错过程中暴露学生的思维,找出错误的来源,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准错误的“切入点”,通过纠错回顾解题的思路,寻求出知识点与科学思想方法上的漏缺,找到更成熟的解法,培养学生条理化和概括整合化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自觉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思考、总结和调整,构建更清晰、更稳定、更精确的知识结构,形成更具条理化、概括整合化的思维品质。
(三)让错误成为学生理解难点的“突破口”
由于初中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就使学生在理解时常常是勉强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只能依葫芦画瓢,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较好地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就成为学生把握知识的关键所在。如果在处理教学难点时,利用错误资源作为突破口,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认识冲突,提高其思维积极性,而且还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科学教学中企图让学生完全避免错误是不可能的,而课堂上发生的错误并非是一文不值的,它往往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这其中总会包含着合理的成分。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教师应该善于巧用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找出合理的一面,从错中找出与正确方法之间的联系,把“错误”资源巧妙地予以运用,不仅能让学生尽快走出误区,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3:以下是我在“常见的动物”教学过程中对动物的呼吸器官进行比较后的一个片断案例。
师;同学们认为蝗虫的呼吸入口在它身体的什么部位?(因为在学生作业的提高部分有这个探究的练习,故教师有意安排这个活动)生:头部(学生的表情相当轻松和自信,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师:你有什么经验支持你的观点呢?生:我们看到常见的动物的呼吸器官都是在头部。如人在游泳时,只要头部不浸入水中就不会有溺水的可能。师:回答的很好,老师也觉得蝗虫的呼吸入口是在头部,我们怎样证明呢?生:我们可以把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观察它的生存情况。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蝗虫头部按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惊奇地发现蝗虫竟安然无恙,学生感到很诧异,是不是时间不够长呢?继续延长浸入水中的时间,结果还是这样。师:蝗虫为什么没有窒息而死呢?生:蝗虫的头部的呼吸器官可能也和鱼类一样,也能呼吸水中溶解的氧气吧?师:哦,有道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把整个蝗虫浸入水中也是不会窒息而死的呷?生:对。学生把刚才那只蝗虫整个浸入水中,过一会儿发现蝗虫已经死亡。这下学生更加诧异了。看来蝗虫也不能和水中的鱼一样呼吸水中的氧气呀!
师:那么蝗虫呼吸的入口究景在它身体的哪个部位呢?我们又能怎么样改进实验的设计呢?生:我们只把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试试看。学生把另一只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结果发现蝗虫也窒息而死了。师:通过这样的反复实验比较,我们还不知道蝗虫的呼吸入口在它身体的哪个部位吗?这说明我们的意识中的潜概念并不一定是对的,要能设计一些新的实验方法来探究和验正。
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错题的分析比较,使学生主动探究出了动物呼吸器官的异同。
其实像类似上面的学生的错误回答是经常碰到的,当学生作出错误回答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冷静分析和剖析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分,这种真实的思维才能真正反映出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它实际上往往带有普遍性,教师要抓住机会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在肯定学生发言的精神,鼓励他们继续思考的同时,教师还要能恰当地抓住这样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一些难题,并能及时启发他们如何通过新的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让错误成为学生知识能量的“聚宝盆”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到:面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若能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错误,以独特的视角去发现错误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错误的过程,定将成为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大好机会。
为了充分发挥错误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以及错误产生的原因、矫正的对策进行指导。而教师更应该做的工作是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记录个人学习错误的方法。
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记错误日记的习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从接手一个班的科学教学开始就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错解解析本》,让学生将平时做错的题目连同自己的错解都一起摘录到这本笔记本上,并且在某些题目后附上自己做错的原因。刚开始总是会忘记,感到厌烦,在经过督促检查、评比展览等措施后,大部分同学不仅能够做到自觉去摘录,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对比练习、评比,学会不断的自我反省,让学生辨析能力得到提高。有的同学还有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在笔记本的页眉、页脚加上一些名言警句;摘抄一些科学故事;我特别提倡学生写一些错误日记。如一位学生就在《错解解析本》中写道:通过一个学期的收错训练,大大拓展我的解题思路,培养了我严密的思维习惯,错题集成了我的学习助手,提高了我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复习的效率。每天翻看我的错题成了我的重要的学习习惯之一,多次翻看后,对同一题的认识也会有不同的、更深的理解。就算以后走上社会,我也要每天不断的慎视自己的过错。现在也才更理解了先人“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
在科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由此,在日常练习中应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的步骤,养成检验的习惯。
错误之所以是一种资源,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教师善于捕捉、利用学生学习时的错误,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服务于课堂教学。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关注错误,正视错误,在错误资源中挖掘各种可生长点,有效地利用错误,使学生在错误中学会成长,使课堂因错误而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错误”这一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最终让错误绽放绚烂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