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可以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渗透 审美教育
教育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美的教育。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更显得重要。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积极地投入学习,轻松的度过学习生涯,从而形成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美的特点又显得格外突出,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审美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创设审美情景,让学生更好的“入境”,达到审美目的
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创设一定的审美情景,有助于审美化教学的进行。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活动的主导者。我们努力运用生动、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或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或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与语文学习中。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我们还精心选择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更好的“入境”,达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目的。如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课,我们就采取了课前参观的方式,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入境”的审美氛围。课前先让学生去公园观察紫藤萝花开放的情形。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紫藤萝花开情形,学生很兴奋,平时他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花草,并未注意认真观察过。他们分别从远、中、近距离的角度绘声绘色地描述紫藤萝花盛开的情形,这样入境入情的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更好地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学生对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就有了更强烈的认识与领悟。
二、发掘教材内容,从思想内容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的思想内容,都寄寓着一种审美情感。在教学中应尽量启发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获得审美的感悟。一篇篇文情并茂的课文,正是我们渗透审美教育的契机,要抓住这个契机,了解汉魏作品悲壮风骨、唐宋家国诗章、婉怨元曲杂剧、透彻明清长篇,其间蕴满了楼台玉宇、竹篙毛塘的韵姿、扬唱国破家亡的凉乐,学生了解后,感受别样;那连天碧荷、香山绿叶、庐山飞泉、三峡急流,那故都的秋色、松林的涛声、天山的绿影都在心灵上感悟和受到美的熏陶,陶冶着人的性灵。这种基本的心灵感悟和美的熏陶,也就是审美教育。说得具体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文章思想、挖掘文章的审美因素,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例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以讽刺的笔触,着意绘制了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的宫廷丑图。文章正是通过否定丑的形式来肯定美,以间接达到唤起学生心灵的感悟。再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表现了作者对崇高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在污浊社会中能保持高洁情操、志同道合的君子的敬仰,对趋附权贵、追逐名利的小人的厌恶和鄙弃。一个封建士大夫力求“出淤泥而不染”本来就难能可贵,何况把自己的这种美学理想大胆地生动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给人以鼓舞力量和美感享受。
三、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意境形象美
1、通过媒体精选并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如《斑羚飞渡》一课,通过动画效果的精心制作,把雨后彩虹的绚丽多彩、令人陶醉的美景与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的辉煌悲壮交相辉映,直接给学生以视觉的强烈冲击,以达到精神上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同样《桥之美》类说明文和《三峡》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三峡》一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在教授此课前,我先将三峡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剪辑下来,制成了课件,加上配音与配乐。上课时我先将此视频放给学生。三峡优美的风光,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当学生一起对着画面齐背课文时,他们已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了。三峡夏季的水流湍急、春冬的清荣峻茂、秋季的空灵肃杀,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更体会到文章遣词精当、隽永优美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情感。老师也深受感染,与学生一起吟诵起来。
2、创设优美的音乐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云南的歌会》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云南原生态民歌,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感受淳朴的发风之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总之,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可渗透,只要语文教师多思考、多准备,并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都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只要我们积极创造和利用教学中美的因素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掘和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灵性,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深化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曾文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教育探索.2000年11期
[2] 鲁仕清.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审美教育[J].语文学刊.2007年10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渗透 审美教育
教育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美的教育。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更显得重要。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积极地投入学习,轻松的度过学习生涯,从而形成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美的特点又显得格外突出,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审美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创设审美情景,让学生更好的“入境”,达到审美目的
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创设一定的审美情景,有助于审美化教学的进行。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活动的主导者。我们努力运用生动、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或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或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与语文学习中。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我们还精心选择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更好的“入境”,达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目的。如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课,我们就采取了课前参观的方式,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入境”的审美氛围。课前先让学生去公园观察紫藤萝花开放的情形。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紫藤萝花开情形,学生很兴奋,平时他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花草,并未注意认真观察过。他们分别从远、中、近距离的角度绘声绘色地描述紫藤萝花盛开的情形,这样入境入情的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更好地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学生对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就有了更强烈的认识与领悟。
二、发掘教材内容,从思想内容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的思想内容,都寄寓着一种审美情感。在教学中应尽量启发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获得审美的感悟。一篇篇文情并茂的课文,正是我们渗透审美教育的契机,要抓住这个契机,了解汉魏作品悲壮风骨、唐宋家国诗章、婉怨元曲杂剧、透彻明清长篇,其间蕴满了楼台玉宇、竹篙毛塘的韵姿、扬唱国破家亡的凉乐,学生了解后,感受别样;那连天碧荷、香山绿叶、庐山飞泉、三峡急流,那故都的秋色、松林的涛声、天山的绿影都在心灵上感悟和受到美的熏陶,陶冶着人的性灵。这种基本的心灵感悟和美的熏陶,也就是审美教育。说得具体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文章思想、挖掘文章的审美因素,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例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以讽刺的笔触,着意绘制了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的宫廷丑图。文章正是通过否定丑的形式来肯定美,以间接达到唤起学生心灵的感悟。再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表现了作者对崇高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在污浊社会中能保持高洁情操、志同道合的君子的敬仰,对趋附权贵、追逐名利的小人的厌恶和鄙弃。一个封建士大夫力求“出淤泥而不染”本来就难能可贵,何况把自己的这种美学理想大胆地生动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给人以鼓舞力量和美感享受。
三、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意境形象美
1、通过媒体精选并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如《斑羚飞渡》一课,通过动画效果的精心制作,把雨后彩虹的绚丽多彩、令人陶醉的美景与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的辉煌悲壮交相辉映,直接给学生以视觉的强烈冲击,以达到精神上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同样《桥之美》类说明文和《三峡》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三峡》一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在教授此课前,我先将三峡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剪辑下来,制成了课件,加上配音与配乐。上课时我先将此视频放给学生。三峡优美的风光,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当学生一起对着画面齐背课文时,他们已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了。三峡夏季的水流湍急、春冬的清荣峻茂、秋季的空灵肃杀,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更体会到文章遣词精当、隽永优美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情感。老师也深受感染,与学生一起吟诵起来。
2、创设优美的音乐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云南的歌会》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云南原生态民歌,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感受淳朴的发风之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总之,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可渗透,只要语文教师多思考、多准备,并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都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只要我们积极创造和利用教学中美的因素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掘和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灵性,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深化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曾文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教育探索.2000年11期
[2] 鲁仕清.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审美教育[J].语文学刊.200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