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是学生的心智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班主任不仅肩负着统筹管理班级事务的职责,更应该对于学生们的习惯养成、三观培养等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作为学生最初学习和发展的阶段,小学时期的基础打得是否稳固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起班主任这一职责,了解该职务的重要性,通过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做出最优化的管理方案,从而提高班级的管理质量,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本文通过对于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现状以及措施进行探讨,希望对于今后的班级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正式接触学校的地方,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学生们没有任何的社会经历与学习经历,教师的每一个举动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从来没有过的。因此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初中高中乃至今后的生活学习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每个孩子的兴趣具有差异,个性也不尽相同,因而在管理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情况,不能以一概全。在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公平;诚信;放松
班主任对于班级有效管理的措施如下:
(一)管理模式要放松自由
由于小学生们年纪较小,较为严厉的管理方式虽然听起来能够对于学生们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思想天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
因此,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也要与学生的性格相结合,通过较为宽松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班级的管理上相对的放宽,给学生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学生们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学习与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班级管理中,学生无论是课上的学习还是课后的活动都严格的受着班主任的控制,学生无法较好的支配自己的在校课后时间,在事事被班主任都安排好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很难被激发起来,因此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很难营造起来。因此站在轻松融洽的氛围内,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的激发起来,积极投入到班级的建设与日常的学习中。比如班主任可以在设立班委的方面,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推选自己喜欢的人,同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够自主的争取当班干部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们有着班级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的意识,让学生在班级建设的同时,加强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
(二)加强同班主任的交流
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班级这个大家庭里的一份子。班主任对于学生而言,也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因此要改变学生对于班主任的传统看法,加强与于学生的交流十分的重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够减少师生之间的偏见,在交流的同时,更加地了解彼此,同时让学生的集体意识变得更强。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能够了解班里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从而根据学生的性格和习惯进而制定更加符合学生们的管理制度。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能够了解教师,明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计划的意义,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的行动。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教师总是机械的给学生们立规矩进行约束,或是下达指令让学生们进行总结,在低年级中,此种管理方式或许会产生较好的作用,然而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学生会逐渐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教学方式会越来越不适应学生,有可能会刻意的去违抗教师的命令或者违法课堂纪律,因此产生的效果却适得其反。班主任可以定期的在班级里举行班会,让班干部们来总结班级的日常情况,并且对于日常情况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班主任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的要求对于今后班级的发展方向与管理方式进行调整。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的在班级里开展一些交流会,教师暂时的忘记自己的班主任身份,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谈心,对于班级里的不好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对于学生们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和学生们关于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指引,帮助学生们走出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从而更好的學习与生活。
(三)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教育的目标是发现学生的兴趣,努力加强学生的特长培养。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应当注重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小学生们年纪较小,性格更加的活泼好动,对于一切的事情充满好奇心。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十分乐意于向大家展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教师忽视了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们的积极性也在传统的教学中被消磨殆尽,对于新鲜事物失去了兴趣,对于自己的特长优势也羞于表现出来。最终也失去了对于教师的信任。
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当给学生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自我的展示与他人的肯定中,逐渐加强自己的自信心,并且为自己的兴趣发展提供动力。最终在不断的鼓励下,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班级管理也会有显著的成效。
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里的中心人物,对于班级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班级的管理中,教师应当注意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方案的制定与实行。在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的指导养成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也进行指导。
在班级的计划实施中,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班级里较为积极的学生们协助自己进行措施的推行。同时注重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能在班级活动与班级事务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够积极的参与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使小学生们在小学生活中能够快乐生活、高效学习、健康发展。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之一的学校及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应该首当其冲去为他们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值得我们去探讨。
首先,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其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
1、教师要尊重学生
“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吗?” 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2、教师不可有私心
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
“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面前无所顾忌地乱扯等,这些微小的事情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以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所以身为教师,一定要讲诚信。
4、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
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5、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事实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心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使他们真正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公平;诚信;放松
班主任对于班级有效管理的措施如下:
(一)管理模式要放松自由
由于小学生们年纪较小,较为严厉的管理方式虽然听起来能够对于学生们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思想天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
因此,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也要与学生的性格相结合,通过较为宽松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班级的管理上相对的放宽,给学生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学生们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学习与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班级管理中,学生无论是课上的学习还是课后的活动都严格的受着班主任的控制,学生无法较好的支配自己的在校课后时间,在事事被班主任都安排好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很难被激发起来,因此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很难营造起来。因此站在轻松融洽的氛围内,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的激发起来,积极投入到班级的建设与日常的学习中。比如班主任可以在设立班委的方面,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推选自己喜欢的人,同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够自主的争取当班干部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们有着班级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的意识,让学生在班级建设的同时,加强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
(二)加强同班主任的交流
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班级这个大家庭里的一份子。班主任对于学生而言,也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因此要改变学生对于班主任的传统看法,加强与于学生的交流十分的重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够减少师生之间的偏见,在交流的同时,更加地了解彼此,同时让学生的集体意识变得更强。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能够了解班里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从而根据学生的性格和习惯进而制定更加符合学生们的管理制度。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能够了解教师,明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计划的意义,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的行动。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教师总是机械的给学生们立规矩进行约束,或是下达指令让学生们进行总结,在低年级中,此种管理方式或许会产生较好的作用,然而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学生会逐渐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教学方式会越来越不适应学生,有可能会刻意的去违抗教师的命令或者违法课堂纪律,因此产生的效果却适得其反。班主任可以定期的在班级里举行班会,让班干部们来总结班级的日常情况,并且对于日常情况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班主任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的要求对于今后班级的发展方向与管理方式进行调整。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的在班级里开展一些交流会,教师暂时的忘记自己的班主任身份,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谈心,对于班级里的不好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对于学生们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和学生们关于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指引,帮助学生们走出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从而更好的學习与生活。
(三)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教育的目标是发现学生的兴趣,努力加强学生的特长培养。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应当注重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小学生们年纪较小,性格更加的活泼好动,对于一切的事情充满好奇心。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十分乐意于向大家展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教师忽视了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们的积极性也在传统的教学中被消磨殆尽,对于新鲜事物失去了兴趣,对于自己的特长优势也羞于表现出来。最终也失去了对于教师的信任。
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当给学生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自我的展示与他人的肯定中,逐渐加强自己的自信心,并且为自己的兴趣发展提供动力。最终在不断的鼓励下,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班级管理也会有显著的成效。
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里的中心人物,对于班级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班级的管理中,教师应当注意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方案的制定与实行。在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的指导养成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也进行指导。
在班级的计划实施中,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班级里较为积极的学生们协助自己进行措施的推行。同时注重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能在班级活动与班级事务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够积极的参与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使小学生们在小学生活中能够快乐生活、高效学习、健康发展。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之一的学校及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应该首当其冲去为他们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值得我们去探讨。
首先,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其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
1、教师要尊重学生
“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吗?” 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2、教师不可有私心
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
“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面前无所顾忌地乱扯等,这些微小的事情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以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所以身为教师,一定要讲诚信。
4、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
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5、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事实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心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使他们真正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