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最终目的是寻求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归化和异化是基于文化层次的两种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在《红楼梦》翻译中对英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和传达《红楼梦》的中国特色起着重要作用。从《红楼梦》中的人名、称呼以及诗词的翻译可看出只有将两种翻译策略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外国读者接受、理解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异化;归化;翻译策略;文化
翻译体现在语言间的转换,其实质是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在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方面,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主张。归化论者认为译文应依从于读者,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异化论者则认为译文应依从于原文作者,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韵味,实现传播异国文化的目的。归化和异化是一种理论体系下的两种主张,它存在于整个文化系统之中。二者是对立统一,相依相存的关系。
作为两种语言转换活动的翻译存在着文化与文本双层的矛盾。在文化层面,归化、异化的争论在于要不要引入异语文化,要不要如实传递异语文化形象,要不要输入异语思维方式。在文本层面,焦点是应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来翻译,是不是应该阻断源语文化成分。简言之,异化就是让读者体验陌生,以便可以接触异国文化。归化则是通过译者的修改,抹去文本表达的源语表达方式,通过对翻译的支配,将异国的文化改头换面。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是最好的英文译本之一。
一、人名的翻译:
《红楼梦》中的人名与其它小说的最大不同是作者在人物的命名上使用了双关,赋予了人名更多的含义,从而实现了相当的幽默效果,杨氏使用了异化策略,保留了名字的音译,但为了更充分传达原文之意,译者亦使用了归化手段,额外加注,即(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homophone for “fiction in rustic language”),进而说明了名字暗含的意思。但对下面几个名字如弄丢甄士隐女儿的家人霍启(第一回)、被薛潘打死的冯渊(第四回)、以及贾芸想求助的娘舅卜世仁(第二十四回)的翻译,译者直接音译为Huo qi,Feng Yuan和Bu Shiren,因为译者没有使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就无法传达作者的隐含之意“祸起”、“逢冤”和“不是人”的意图,也就使得即幽默又内涵丰富的名字被译得索然无味。
二、人物称呼的翻译
《红楼梦》中出现的某些人物称呼在英语中并不常见,或者根本就不使用。如何翻譯这些人物称呼就成了问题。如果直接采用异化策略,保留中文的原表达方式,不懂源语的读者则根本不知其所指;如果采用归化策略,使用英文常见的称呼方式,则又失去了原作的韵味。
在中国封建社会,当时人们的等级观念严重,特别注重尊卑之间的称呼。比如,贾府仆人的妻子,同时也是仆人,林之孝家的、周瑞家的、费婆子和王善保家的(第七十一回、第七十七回等),杨氏一般都把这些称呼译为 Mrs.Lin,Mrs.Zhou,Mrs.Fei and Mrs.Wang,本来在原作中由这些称呼反映的身份十分卑微,由于翻译的不当一下子显得尊贵许多。
另外,有些称呼在汉语中的意义特殊多样,同样也是翻译时的难点。比如“姑娘”这一称呼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之间就有不同的意义。贾府三艳宝钗、黛玉和湘云等是正正当当的主子小姐,杨氏将对她们的称呼分别翻译为:Miss Xue,Miss Lin and Miss Shi。而鸳鸯、袭人等有身份的大丫环,有时也被人尊称为姑娘,杨氏也将之译为:Miss Jin and Miss Hua(第五十四回)。
三、诗词的翻译
小说中的诗词最具有汉语言文化的韵味和中国特色,也是《红楼梦》翻译中最困难的部分,对诗词的翻译,即要保留诗词源语言特征,又要让不懂源语的读者看得懂,能接受。
翻译中要完全保留源语诗词的基本特征,是最难能可贵的。例如《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首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杨氏译为: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poor mai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从这首诗的翻译可看出作为翻译大家的杨氏,巧妙运用异化策略,使译文完好地保存了原诗的节奏和韵脚(即压尾韵)。但另一方面,在原作中这首诗分别是宝钗、黛玉和元春的命运判词,这一点恐怕非采用归化策略而不能翻译出来。其实,《红楼梦》中的很多诗词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物的才华、性格和命运。这也是诗词翻译中最难以传达的,如上文提到的十二金钗的判词,就是整部小说的总纲。这也是红学家们所概括的“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写法。
四、结束语
《红楼梦》的英译本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无疑是最好的译作。它启示我们,根据辩证的矛盾观点,归化和异化作为一对矛盾,既有对立性也有统一性。在处理异国文化的方法和角度上,归化和异化都不是纯粹的,归化中往往有异化成份,而异化中也可以有归化。译者在译文中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相结合不但可能,而且可行。笔者期盼翻译工作者能有机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更好地处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从而奉献出更好的英译《红楼梦》,让曹雪芹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2] Yang,Xianyi & Gladys:A dream of Red Mansio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 葛校琴: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对国内归化/异化论者的一个提醒[J],《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
[4] 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M],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关键词:异化;归化;翻译策略;文化
翻译体现在语言间的转换,其实质是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在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方面,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主张。归化论者认为译文应依从于读者,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异化论者则认为译文应依从于原文作者,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韵味,实现传播异国文化的目的。归化和异化是一种理论体系下的两种主张,它存在于整个文化系统之中。二者是对立统一,相依相存的关系。
作为两种语言转换活动的翻译存在着文化与文本双层的矛盾。在文化层面,归化、异化的争论在于要不要引入异语文化,要不要如实传递异语文化形象,要不要输入异语思维方式。在文本层面,焦点是应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来翻译,是不是应该阻断源语文化成分。简言之,异化就是让读者体验陌生,以便可以接触异国文化。归化则是通过译者的修改,抹去文本表达的源语表达方式,通过对翻译的支配,将异国的文化改头换面。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是最好的英文译本之一。
一、人名的翻译:
《红楼梦》中的人名与其它小说的最大不同是作者在人物的命名上使用了双关,赋予了人名更多的含义,从而实现了相当的幽默效果,杨氏使用了异化策略,保留了名字的音译,但为了更充分传达原文之意,译者亦使用了归化手段,额外加注,即(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homophone for “fiction in rustic language”),进而说明了名字暗含的意思。但对下面几个名字如弄丢甄士隐女儿的家人霍启(第一回)、被薛潘打死的冯渊(第四回)、以及贾芸想求助的娘舅卜世仁(第二十四回)的翻译,译者直接音译为Huo qi,Feng Yuan和Bu Shiren,因为译者没有使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就无法传达作者的隐含之意“祸起”、“逢冤”和“不是人”的意图,也就使得即幽默又内涵丰富的名字被译得索然无味。
二、人物称呼的翻译
《红楼梦》中出现的某些人物称呼在英语中并不常见,或者根本就不使用。如何翻譯这些人物称呼就成了问题。如果直接采用异化策略,保留中文的原表达方式,不懂源语的读者则根本不知其所指;如果采用归化策略,使用英文常见的称呼方式,则又失去了原作的韵味。
在中国封建社会,当时人们的等级观念严重,特别注重尊卑之间的称呼。比如,贾府仆人的妻子,同时也是仆人,林之孝家的、周瑞家的、费婆子和王善保家的(第七十一回、第七十七回等),杨氏一般都把这些称呼译为 Mrs.Lin,Mrs.Zhou,Mrs.Fei and Mrs.Wang,本来在原作中由这些称呼反映的身份十分卑微,由于翻译的不当一下子显得尊贵许多。
另外,有些称呼在汉语中的意义特殊多样,同样也是翻译时的难点。比如“姑娘”这一称呼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之间就有不同的意义。贾府三艳宝钗、黛玉和湘云等是正正当当的主子小姐,杨氏将对她们的称呼分别翻译为:Miss Xue,Miss Lin and Miss Shi。而鸳鸯、袭人等有身份的大丫环,有时也被人尊称为姑娘,杨氏也将之译为:Miss Jin and Miss Hua(第五十四回)。
三、诗词的翻译
小说中的诗词最具有汉语言文化的韵味和中国特色,也是《红楼梦》翻译中最困难的部分,对诗词的翻译,即要保留诗词源语言特征,又要让不懂源语的读者看得懂,能接受。
翻译中要完全保留源语诗词的基本特征,是最难能可贵的。例如《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首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杨氏译为: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poor mai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从这首诗的翻译可看出作为翻译大家的杨氏,巧妙运用异化策略,使译文完好地保存了原诗的节奏和韵脚(即压尾韵)。但另一方面,在原作中这首诗分别是宝钗、黛玉和元春的命运判词,这一点恐怕非采用归化策略而不能翻译出来。其实,《红楼梦》中的很多诗词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物的才华、性格和命运。这也是诗词翻译中最难以传达的,如上文提到的十二金钗的判词,就是整部小说的总纲。这也是红学家们所概括的“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写法。
四、结束语
《红楼梦》的英译本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无疑是最好的译作。它启示我们,根据辩证的矛盾观点,归化和异化作为一对矛盾,既有对立性也有统一性。在处理异国文化的方法和角度上,归化和异化都不是纯粹的,归化中往往有异化成份,而异化中也可以有归化。译者在译文中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相结合不但可能,而且可行。笔者期盼翻译工作者能有机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更好地处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从而奉献出更好的英译《红楼梦》,让曹雪芹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2] Yang,Xianyi & Gladys:A dream of Red Mansio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 葛校琴: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对国内归化/异化论者的一个提醒[J],《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
[4] 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M],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