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谈到2016年的工作重点时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果将检察机关看成一个企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无疑是司法改革新形势下对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出路的最好诠释。
首先,创造个性化定制的检察氛围。一是从个体角度,保持自我个性发展。保持或发展自我个性,可以从发展自我四种能力着手: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二是从单位角度,为干警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作为单位,要允许干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独特个性通常可以在常规工作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改进方法乃至有所创新;同时,对干警的个性或特长充分了解,对其合理定位,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强弱搭配、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干警个体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检察机关的整体效能。
其次,营造柔性化生产的检察环境。一是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检察环境。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人的创造力和活力,保证案件质量的同时提高案件办理效率,从而有更多时间进行业务和其他综合知识的扩充,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的良性循环。二是安排适量的检察工作,尽力解决“案多人少”矛盾。“案多人少”的矛盾长期存在,司法改革实施以后,员额制以外人员不再承担案件办理工作后,这一矛盾将更加凸显,如何在大量的案件挤压、整天忙于清理积案的现实环境下实现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检察匠人精神,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应将司改的实质精神落实到位,将司法机关的行政事务彻底从员额内检察官身上剥离,让其完全投身于案件的审查与办理中去。同时,尽量优化办案模式,继续探索如将简易案件与普通案件办理程序进行区分的模式,努力营建“合适的”检察工作量。三是完善培训体系,培养极致的检察工作能力。拓宽培训渠道,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是提升现有检察人员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的重要手段。(1)构建学习平台。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完善奖励机制,组织开展“争创学习型科室、争当学习型干警”活动,通过在线远程教育、邀请专家授课、实行分类培训等形式,注重加强青年干警的“普及型”、“实战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干警的业务素能、创新能力和执法水平。(2)构建交流平台。根据干警的现有岗位成立职务犯罪侦查、审查批准逮捕、公诉等业务交流小组,或者结合干警的兴趣爱好成立辩论、演讲、法学沙龙等交流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彼此切磋、共同提高。(3)搭建实践平台。立足岗位应用,开展评精品案件、推创新成果、选优秀调研理论等,争取在实践中培养检察“匠人”。
最后,培育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检察职业人。一是贯通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严把案件法律关。鉴于世事纷繁,法律及相应解释也不尽少数,面对一个具体的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适用哪个条文、具体情节符合司法解释何种情况等等,所有的细节都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因而,及时收集、梳理、规整成为正确运用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的前提,定期研究各个解释或者解释之间的关系更是办理案件的重中之重。二是结合案卷审阅与案件审查,严把案件事实关。检察机关业务主要涉及职务犯罪侦查、审查批准逮捕、提起公诉、刑事申诉等,每一项业务的操作均离不开对案卷的审阅,这也是实务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审查案件事实的方式,但仅仅审阅案卷,容易产生对案件认识不全面、证据把握不完整等问题,少了司法工作最为重要的亲历性。鉴于这一弊端,检察职业者应从案卷走向案件,结合案卷审阅和案件审查,主动联系案件当事人、前一环节案件承办人,以尽可能多的司法亲历性增加对案件处理结果的内心确信。三是综合有罪供述与无罪辩解,严把案件证据关。刑事诉讼法明确要求既要注重有罪证据的收集,也要注重无罪证据的收集,但是司法工作者固有的错误职业倾向,往往会无意识地注重对有罪供述证据的采信,这是需要警醒且纠正的。检察职业者应当培养自己对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一视同仁,重点在于审查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对无罪辩解等证据查明以上三性并最终确定该证据的可采性或证明力,从而严把证据关,确保案件准确处理。
首先,创造个性化定制的检察氛围。一是从个体角度,保持自我个性发展。保持或发展自我个性,可以从发展自我四种能力着手: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二是从单位角度,为干警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作为单位,要允许干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独特个性通常可以在常规工作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改进方法乃至有所创新;同时,对干警的个性或特长充分了解,对其合理定位,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强弱搭配、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干警个体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检察机关的整体效能。
其次,营造柔性化生产的检察环境。一是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检察环境。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人的创造力和活力,保证案件质量的同时提高案件办理效率,从而有更多时间进行业务和其他综合知识的扩充,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的良性循环。二是安排适量的检察工作,尽力解决“案多人少”矛盾。“案多人少”的矛盾长期存在,司法改革实施以后,员额制以外人员不再承担案件办理工作后,这一矛盾将更加凸显,如何在大量的案件挤压、整天忙于清理积案的现实环境下实现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检察匠人精神,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应将司改的实质精神落实到位,将司法机关的行政事务彻底从员额内检察官身上剥离,让其完全投身于案件的审查与办理中去。同时,尽量优化办案模式,继续探索如将简易案件与普通案件办理程序进行区分的模式,努力营建“合适的”检察工作量。三是完善培训体系,培养极致的检察工作能力。拓宽培训渠道,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是提升现有检察人员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的重要手段。(1)构建学习平台。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完善奖励机制,组织开展“争创学习型科室、争当学习型干警”活动,通过在线远程教育、邀请专家授课、实行分类培训等形式,注重加强青年干警的“普及型”、“实战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干警的业务素能、创新能力和执法水平。(2)构建交流平台。根据干警的现有岗位成立职务犯罪侦查、审查批准逮捕、公诉等业务交流小组,或者结合干警的兴趣爱好成立辩论、演讲、法学沙龙等交流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彼此切磋、共同提高。(3)搭建实践平台。立足岗位应用,开展评精品案件、推创新成果、选优秀调研理论等,争取在实践中培养检察“匠人”。
最后,培育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检察职业人。一是贯通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严把案件法律关。鉴于世事纷繁,法律及相应解释也不尽少数,面对一个具体的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适用哪个条文、具体情节符合司法解释何种情况等等,所有的细节都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因而,及时收集、梳理、规整成为正确运用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的前提,定期研究各个解释或者解释之间的关系更是办理案件的重中之重。二是结合案卷审阅与案件审查,严把案件事实关。检察机关业务主要涉及职务犯罪侦查、审查批准逮捕、提起公诉、刑事申诉等,每一项业务的操作均离不开对案卷的审阅,这也是实务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审查案件事实的方式,但仅仅审阅案卷,容易产生对案件认识不全面、证据把握不完整等问题,少了司法工作最为重要的亲历性。鉴于这一弊端,检察职业者应从案卷走向案件,结合案卷审阅和案件审查,主动联系案件当事人、前一环节案件承办人,以尽可能多的司法亲历性增加对案件处理结果的内心确信。三是综合有罪供述与无罪辩解,严把案件证据关。刑事诉讼法明确要求既要注重有罪证据的收集,也要注重无罪证据的收集,但是司法工作者固有的错误职业倾向,往往会无意识地注重对有罪供述证据的采信,这是需要警醒且纠正的。检察职业者应当培养自己对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一视同仁,重点在于审查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对无罪辩解等证据查明以上三性并最终确定该证据的可采性或证明力,从而严把证据关,确保案件准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