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新时代,经过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教育事业呈现出崭新局面。在关注学生智力成长的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努力提升学生健康素质。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思政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相对于其他文化、艺术类课程,体育课有其独特之处,但这也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同时有意识、有能力设计好体育课程,才能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收获身体的强健,汲取精神食粮,不断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一、体育课程的目标与特点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的颁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体育课程地位的提升。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与体育馆,感受生命的活力。同时,它在无形中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导向,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强身健体的好习惯,这对其一生大有裨益。
体育以锻炼学生身体、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等诸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青少年目前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来自同龄人的、来自父母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对其心灵造成巨大的影响。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缓解压力,学习更有效率。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处于一生中成长发展极为迅速、关键的时期,他们的身体快速发育成长,心理世界极速变化。这种多变化、快发展的状况,对于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既要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又应当充分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好身体,也有好品德。
严格意义来讲,体育课分为两种,即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的上课地点在教室,授课方式与其他室内科目类似,多为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于座位听讲。上课的主要内容多为体育相关的基本知识,例如:各种体育竞技项目的基本常识,各类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以及体育运动受伤时的紧急处理等。理论课在体育课中总体占比较少,通常是作为课外实践课的有益补充。我们所说的“体育课”指的是实践课,实践课的授课地点通常在户外或体育场馆内,学生徒手或借助部分体育器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练习。除此之外,体育课一般设有时长不等的游戏活动时间,学生可以放松身心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体育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设计的灵活性与特殊性,也决定了思政教育的融入有着与其他学科迥然不同的特点。体育课程有如下特点:
第一,体育课程具有活动性:体育课不要求学生坐在教室内听讲和读写,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体育场进行各种锻炼,因此具有高度活动性。第二,体育课程具有复杂性:体育课对学生安全的要求更高,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后勤部门、医务等各方面的联动,教学组织复杂,上课前需要仔细计划和准备。第三,体育课程具有灵活性:在体育课上,学生的主动性与可选择性更高,相对其他课程,体育课也更为活泼和生动,是学生放松自我、自由成长的宝贵时间。第四,体育课程具有互动性:体育项目的开展往往需要多人配合,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之间的联系,经常有学生之间、学生的个人行为与集体活动、不同集体之间的冲突与联系,使得互动性大大提升。在与周围个人、集体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等多个方面都会有所体现,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互动,有互动的地方就會有思政教育的契机。
体育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极为重要,广大体育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强身健体,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二、培养身强体健、品行良好的接班人
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协同育人工作的需要,也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的结合既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又能够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在体育教学课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体育知识,而且需要从中挖掘人文资源、健康文化资源等。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逐渐形成大思政共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系统理论、实践指导等方式促使思政教育育人格局满足全过程、全面、全员效应。体育课程具有活动性、灵活性、互动性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教育空间。如,在体育课程中学生会追求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可就势引导,激发学生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不怕困难的精神与勇气,从而培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高贵品质。例如:很多体育教学中所开展的竞赛活动和运动项目都需要根据体育竞技赛事规则进行,所以在进行理论课时,就是在对学生传达规则意识与自律意识,广而言之,可以上升到遵纪守法的层次,这对学生将来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又如,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互动和交流,在活动中学生还需要与其他人进行竞争、合作,若学生掌握正确的关系处理方式,那么对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集体主义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体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倡导生活中也要具备体育运动的积极态度,让学生转变懈怠、懒惰、消极的生活观念,以体育教学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以往体育教学理念,不可过于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体育技能、体育知识,而是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健康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让学生在明确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下接受思政教育,全面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在体育课程中深入挖掘其中隐藏的思政育人元素,借助体育教学课堂,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在教学过程、教学方向上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载体下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课程思政,要求体育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综合素养。因为教师不仅要传播体育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仰,只有体育教师自身政治素养满足了学生需求,才可切实改革与优化体育课程体系,有效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效。在提高体育教师政治素养过程中,需要让体育教师充分理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荣誉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立足于文化视角、政治站位下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学校的管理层需要高度重视体育课程建设,需要系统地对体育教师、思政教师等所有教育体系内的指导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有效提升任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加强其思想道德理论能力,确保教师能够在体育课程内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融入课堂,并非改变体育课以身体素质锻炼为根本的现实,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加以有益的补充。所以,每一位体育教师应当坚持以强身健体为中心,同时注意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体育教师既要有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养成锻炼身体、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的能力,又要有总揽全局、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评价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思想高度,促使体育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教学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新时代背景下,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凸显;而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中去,则是在探求强身健体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的新途径。
(责任编辑 左毓红)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思政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相对于其他文化、艺术类课程,体育课有其独特之处,但这也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同时有意识、有能力设计好体育课程,才能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收获身体的强健,汲取精神食粮,不断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一、体育课程的目标与特点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的颁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体育课程地位的提升。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与体育馆,感受生命的活力。同时,它在无形中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导向,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强身健体的好习惯,这对其一生大有裨益。
体育以锻炼学生身体、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等诸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青少年目前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来自同龄人的、来自父母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对其心灵造成巨大的影响。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缓解压力,学习更有效率。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处于一生中成长发展极为迅速、关键的时期,他们的身体快速发育成长,心理世界极速变化。这种多变化、快发展的状况,对于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既要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又应当充分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好身体,也有好品德。
严格意义来讲,体育课分为两种,即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的上课地点在教室,授课方式与其他室内科目类似,多为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于座位听讲。上课的主要内容多为体育相关的基本知识,例如:各种体育竞技项目的基本常识,各类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以及体育运动受伤时的紧急处理等。理论课在体育课中总体占比较少,通常是作为课外实践课的有益补充。我们所说的“体育课”指的是实践课,实践课的授课地点通常在户外或体育场馆内,学生徒手或借助部分体育器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练习。除此之外,体育课一般设有时长不等的游戏活动时间,学生可以放松身心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体育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设计的灵活性与特殊性,也决定了思政教育的融入有着与其他学科迥然不同的特点。体育课程有如下特点:
第一,体育课程具有活动性:体育课不要求学生坐在教室内听讲和读写,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体育场进行各种锻炼,因此具有高度活动性。第二,体育课程具有复杂性:体育课对学生安全的要求更高,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后勤部门、医务等各方面的联动,教学组织复杂,上课前需要仔细计划和准备。第三,体育课程具有灵活性:在体育课上,学生的主动性与可选择性更高,相对其他课程,体育课也更为活泼和生动,是学生放松自我、自由成长的宝贵时间。第四,体育课程具有互动性:体育项目的开展往往需要多人配合,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之间的联系,经常有学生之间、学生的个人行为与集体活动、不同集体之间的冲突与联系,使得互动性大大提升。在与周围个人、集体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等多个方面都会有所体现,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互动,有互动的地方就會有思政教育的契机。
体育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极为重要,广大体育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强身健体,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二、培养身强体健、品行良好的接班人
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协同育人工作的需要,也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的结合既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又能够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在体育教学课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体育知识,而且需要从中挖掘人文资源、健康文化资源等。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逐渐形成大思政共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系统理论、实践指导等方式促使思政教育育人格局满足全过程、全面、全员效应。体育课程具有活动性、灵活性、互动性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教育空间。如,在体育课程中学生会追求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可就势引导,激发学生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不怕困难的精神与勇气,从而培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高贵品质。例如:很多体育教学中所开展的竞赛活动和运动项目都需要根据体育竞技赛事规则进行,所以在进行理论课时,就是在对学生传达规则意识与自律意识,广而言之,可以上升到遵纪守法的层次,这对学生将来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又如,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互动和交流,在活动中学生还需要与其他人进行竞争、合作,若学生掌握正确的关系处理方式,那么对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集体主义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体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倡导生活中也要具备体育运动的积极态度,让学生转变懈怠、懒惰、消极的生活观念,以体育教学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以往体育教学理念,不可过于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体育技能、体育知识,而是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健康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让学生在明确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下接受思政教育,全面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在体育课程中深入挖掘其中隐藏的思政育人元素,借助体育教学课堂,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在教学过程、教学方向上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载体下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课程思政,要求体育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综合素养。因为教师不仅要传播体育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仰,只有体育教师自身政治素养满足了学生需求,才可切实改革与优化体育课程体系,有效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效。在提高体育教师政治素养过程中,需要让体育教师充分理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荣誉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立足于文化视角、政治站位下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学校的管理层需要高度重视体育课程建设,需要系统地对体育教师、思政教师等所有教育体系内的指导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有效提升任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加强其思想道德理论能力,确保教师能够在体育课程内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融入课堂,并非改变体育课以身体素质锻炼为根本的现实,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加以有益的补充。所以,每一位体育教师应当坚持以强身健体为中心,同时注意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体育教师既要有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养成锻炼身体、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的能力,又要有总揽全局、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评价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思想高度,促使体育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教学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新时代背景下,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凸显;而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中去,则是在探求强身健体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的新途径。
(责任编辑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