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之下,泡沫明显的艺术品市场也不能独善其身。从2008年秋拍的成绩看,虽然艺术品价格的下跌往往滞后于其他市场,不过作品的流拍率已节节上升、成交额大幅下滑。未来的艺术品价格可能收缩五成,由此将带来整个产业链的调整。随着泡沫时代的炒作偃旗息鼓,“价值投资”理念将再度回归,市场可望走向规范,中国艺术品的定价权则向香港集中。
本轮艺术品市场的扬升始于2003年,其背景在于全球流动性过剩、新兴市场经济繁荣带来对艺术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华尔街银行家凭借大笔奖金成为收藏新贵。在这轮行情中,全球艺术品指数翻了一番,而当代艺术品指数的涨幅更是超过了200%。不过,随着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的蔓延,投向艺术品市场的资金也在迅速收缩,艺术品周期正发生逆转。
泡沫停止膨胀
在此轮艺术品大涨行情中,资金大举涌入带来的高潮之一,是2004年5月毕加索的油画《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经伦敦苏富比拍出,刷新绘画作品拍价的世界纪录。然而,市场并未就此止步。
由于凡高等大9币的名作已在1989年前后的上一轮市场高潮中炒到数千万美元的高价,上行空间有限,此轮行情以当代作品为主。当代艺术品指数近年的涨幅大大高出全球艺术品指数,这一趋势在2006年之后更为明显。2005年1月到2008年1月,当代艺术品价格指数上涨了67%,同期全球艺术品综合指数上涨了48.9%。由于艺术品收藏在财富之外还被包装上了品位、身份等附加值而备受新富追捧,其涨幅也超过了同期的证券市场——CAC40增长了46.9%,道琼斯增长了24.5%。
此轮行情中,波普艺术的标志性人物安迪·沃霍尔、曾是华尔街证券经纪人的杰夫·昆斯(Jeft Koons)的作品都升到了数千万美元的天价。杰夫·昆斯的雕塑《气球花(洋红色)》2008年6月30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到1150万英镑(不含佣金),为其2001年价格的10倍。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当代艺术家也成为追捧的对象。正是在2006年3月的纽约苏富比春拍中。张晓刚作品《血缘系列:同志120号》被新加坡买家以高出估价两倍多的97.92万美元竞得,率先接近百万美元。截至2008年6月,加入百万美元俱乐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已增至18位。根据巴黎艺博会(FIAC)组委会的估计,过去十年,中国先锋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上涨了1050%。
当代艺术市场越吹越大的泡沫尽管一直饱受质疑,但直到金融危机的蔓延导致流动性收紧,这一泡沫才停止高速膨胀。2007年的秋拍市场仍是一片兴旺,当年11月的纽约苏富比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以3.16亿美元的成交额刷新了该公司的单场成交纪录。Artprice网站的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上升18%,总成交额达到92亿美元,其中成交价超过100万美元的作品1254件,比2006年创纪录的810件增长了55%。其中,英国明星晓·格兰特6年前以325万美元收藏的一幅安迪·沃霍尔创作的伊丽莎白·泰勒画像,2007年在佳士得以2100万美元售出,显示市场仍弥漫着投机的气氛。在中国,2007年各大拍卖行的收入则较上年增长了78%。但是,2007年艺术品市场整体的流拍率为35.5%,较2006年的34%已略微上涨。
到2008年春拍时,形势已不再那么喜人。处身金融风暴发源地的纽约苏富比,春拍成交率为80%,拍品价格多落在估价区间内或略高;这也拖累苏富比2008年上半年的收入较前两季递减6%,为3.2亿美元。然而,香港苏富比的拍场仍一派红火,刘小东、张晓刚、徐冰等人的作品均刷新了个人纪录,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 NO.6》更在5月的伦敦佳士得拍卖中创下7461万元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新纪录。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统计,2008年春拍中,中国香港与内地各拍卖行的总成交额突破125亿元,同比增长46.71%,保持急速升势,但成交率则从上年同期的59.64%降至56%。
进入2008年秋拍时节,全球市场都感受到了金融市场传来的寒意。率先于9月举槌的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秋拍,成交率仅为65%。10月初的香港苏富比秋拍总成交额达10.98亿港元(合1.4亿美元),在香港苏富比历年总成交纪录中排名第三。但如果将这一结果与苏富比发布2008年二季报时预期的成交额达到2.65亿美元、较2007年秋拍的2.02亿美元提高31%相比,则可以看出市场的变化之大。并且这一拍卖中,当代艺术部分的成绩不尽如人意,夜场拍卖的王广义、张晓刚、曾梵志、岳敏君、方力钧,以至本次拍卖的封面人物、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等人的作品。均因估价过高而流拍。当代中国艺术部分的189件拍品总成交额为7965.694万元,成交率为79%;现代及当代亚洲艺术(夜场)47件拍品的总成交额为1.03亿元,成交率仅为60%。
10月18日。刚被俄罗斯奢侈品零售巨头水银集团(Mercury Group)控股的全球第三大拍卖行菲利普斯举行纽约秋拍,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总成交额为1009.576万元,成交率为56.52%。其中,夜场拍卖的张晓刚《血缘系列:男孩》、曾梵志“乱笔”系列《小女孩》、岳敏君雕塑《当代兵马俑NO.7》、严培明《无题》等无一成交,日场拍卖的41件艺术品成交率尚有62%。
10月19日,伦敦佳士得秋拍的战后当代艺术夜场中国艺术品部分,5件作品仅两件成交,成交率为40%,总成交额为604.561万元。
11月11日,中国嘉德秋拍的中国油画及雕塑部分成交率仅为56.5%,总成交额为5142万元,而其2008年春拍的中国油画及雕塑部分的成交率为78%、总成交额为2.4亿元;2007年秋拍的中国油画及雕塑、当代艺术部分成交率合计为75%,总成交额为1.8亿元。
为了应对低潮,各拍卖行都努力开拓客源,佳士得2008年秋拍的预展新增了中国的山西太原、俄罗斯的莫斯科和阿联酋的阿布扎比等新富集聚地,但其“亚洲当代艺术”夜场中估价超过3000万港元的曾梵志1993年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会否流拍仍令人关注。由于一些收藏者担心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品可能面临泡沫破灭后价格大跌的风险,一些拍卖行如北京保利、苏富比等增加了瓷器、珍宝等拍品的数量,另一些拍卖行如上海嘉泰、大唐四季等则推出了无底价拍卖。由于市道不景,一些拍卖行表示征集拍品难度加大,藏家怕卖不到好价钱,不愿拿出精品,这也影响了拍卖的成交额。
海外藏家开始套现
从历史看,艺术品市场的下跌往往滞后于其他市场。1929年大萧条中,艺术品市场的调整直到1931年才开始,苏富比的利润在1929-1930年仍有35000英镑,但1930-1931年就滑落到12000英镑,1931-1932年达到历史 最低的4000英镑,1933年佳士得和苏富比更是考虑合并。截至目前,虽然艺术品泡沫仍没有被刺破,但一些先知先觉的收藏家已开始抛售藏品。在美国,雷曼兄弟CEO富尔德之妻凯西(Kathy Fuld)将估价2000万美元的抽象表现主义画作送拍的消息轰动一时,在中国当代艺术品领域,早期的欧美藏家从2007年秋拍时已抢先套现。
2007年10月,美国收藏家霍华德·法伯(HowardFarber)将所藏44幅中国当代绘画拍卖,伦敦菲利普斯为此推出了“中国先锋:法伯收藏”专场。法伯原为地产商,自1995年开始收集王广义、方立均、岳敏君、曾梵志、张晓刚、徐冰、杨少斌等人作品。他1996年花2,5万美元买下的王广义《大批判系列——可口可乐》,本次拍卖中以159万美元售出,升值超过62倍。有趣的是,买家为法伯的女婿、美国收藏家拉里-沃什。英国收藏家查尔斯·萨奇(CharlesSitchi)则以80,4万英镑拍下张晓刚的《血缘》。
2008年4月。香港苏富比在春拍中推出了“仕丹莱收藏,当代中国艺术重要珍藏”专场。“仕丹莱收藏基金”(Estena Collection)的操盘手迈克尔·高德尤斯(MichaelGoedhuis)2004年起以长期收藏为名从中国当代艺术家手中低价获得了200多件作品,包括张晓刚、艾未未、蔡国强、徐冰和曾梵志等人的精品e但2007年8月该基金便出手套现,将这些作品出售给纽约威廉姆·阿奎维拉(WilliamAcquavella)画廊。后者把艺术品委托给苏富比拍卖,其中108件在香港的专场上拍卖,其余在纽约苏富比秋拍亮相,此时艺术家们才发现自己“很傻很天真”。此事吸引了《纽约时报》的关注。最终,仕丹莱专场取得了91%的成交率和1.39亿港元的总成交额。
此外,法国收藏家迈克·博耐特也将3件张晓刚作品、1件岳敏君作品,在伦敦苏富比的2008年春拍上抛出,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收藏的张晓刚《血缘:大家庭No.2》则在佳士得2008年秋拍亮相。
不只当代艺术品,中国书画的海外藏家也开始出手。11月10日,中国嘉德在2008秋拍中推出“逸云堂藏画”专场,拍卖的10幅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大师作品据称均来自海外一私人藏家,最终,张大千的《太乙观泉图》以616万元成交。
有人将早期海外藏家的抛售,比作艺术品市场的“小非”套现。这些被抛出的作品,除被沃什、萨奇这样的顶尖收藏家接手外,也有一些由华人收藏家接盘,如仕丹莱专场拍卖的张晓刚《血缘:大家庭三号》被一名居美的台湾收藏家以4736.75万港元收入囊中。据菲利普斯拍卖行人士称,法伯专场的主力买家来自欧洲和亚洲。中国当代艺术品由早期收藏者转移到更具资金实力者手中,显示这些作品价格短期内已有下跌风险,但长期看仍具收藏价值。不过,由海外回流内地藏家手中的顶级当代作品仍然鲜见。
事实上,随着国内收藏市场主力浙江企业资金链趋紧,国内收藏家的买入之举也在减少。从国内买家主要介入的国画市场看,雅昌国画100指数已掉头向下,油画400指数反而更为坚挺。这也打破了“中国书画较当代艺术品更抗跌”的观点。由于油画使用世界语言,更易为全球收藏家所认同,其藏家结构更为广泛、稳定。不过中国书画中,一线大师的书画表现仍然抢眼,包括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干等大师的京津画派指数上升明显,显示为保值计,一些收藏家的方向转向经过时间考验的大师作品。
假如艺术品价格下跌五成
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过去几年增长惊人,Artprice的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占全球拍卖市场的份额达到7.3%,低于美国的43%、伦敦的30%。但高于法国的6.4%,居全球第三。而在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的一年中。中国艺术市场的拍卖成交额达2.69亿英镑。仅低于美国的3.48亿英镑,超越英国的2.62亿英镑,跃居全球第;且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价格前十名中,中国艺术家占了三席:蔡国强作品2007年11月25日以6600万港元在香港佳士得拍出,居第六位;曾梵志作品《面具系列1996年No.6》2008年5月24日以6700万港元在香港佳士得拍出,居第八位;刘小东作品《温床No.1》以5100万元2008年4月28日在中国嘉德拍出,居第十位。
然而,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2009年艺术品市场的价格面临收缩。Artprice的统计显示,中国先锋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过去12个月上升了25.4%,与此同时,流拍率也从2005年的6.9%上升到2008年上半年的30.5%。买家捂紧荷包,可以看作一个先验指标,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价格的拐点。最近举办的北京宋庄艺术集市可以作为一个风向标 90%的作品标价只相当于2007年的一半。从历史看,艺术品价格一旦开始调整,就会快速下降。上一次艺术市场收缩的1990年到1992年7月间,Artprice全球艺术品价格指数下跌了44%,其报告认为,这次修正的幅度也完全可以想象。那么,这一轮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带动艺术品价格较2007年的高点下跌50%?毕竟,美国房价、道琼斯指数已较高点大幅回落。
假如市场下跌五成,整个产业链都将受到沉重打击。2008年下半年,股市、楼市下滑的财富递减效应已使人们减少买入行为,许多画廊因此生意转淡,上海、北京等地都有画廊歇业,一些实力较强的品牌画廊则收缩业务以求自保。如果市场收缩,将有大批新开业的画廊关门。
从拍卖行业看,几乎所有拍卖行都面临买家大幅缩减、流拍率上升的问题;由于一些买家的资金出现问题,拍卖后的收款速度也开始放缓;拍卖的规模都有所收缩,如2008年秋拍届时国际拍品数量与春拍相比缩小了20%,北京华辰同比缩小了30%。未来市场的衰退还将使一些小型拍卖行陷于困境,拍卖行业面临洗牌。
受危机影响的还包括会展业。西方大多数博物馆70%的资金依靠捐助,金融机构又是大赞助商,随着这些机构纷纷陷于需要政府救助的困境,其捐款自然难有指望,甚至面对艰难时世,国家拨款也会减少,据纽约市长透露,美国对博物馆的拨款将减少5-7%。与此同时,艺术展会的热度也开始下降。9月的上海艺博会成交额约为4200万元,已较上一届有所下降。
一些市场高潮时期成立的艺术品投资基金同样令人担心。国内首只艺术品投资产品——民生银行“艺术品投资计划”,在2007年6月推出1号产品。在2008年4月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民生银行买下了罗中立等人作品。由于其投资期限为2年,在当前的市况下,明年到期时能否取得最高18%的预期年收益率尚待验证。
危机后的市场新秩序
下跌,对于泡沫高涨、缺乏规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也是一个修正的机遇。中国艺术市场一向秩序混乱,在短期投机资本主导下,造假、售假、拍假问题长期存在,包装、炒作之风弥漫,部分作品因庄家操纵价格虚高,一些拍出高价的作品被不断复制,数量接近饱和;作者与收藏家、拍卖行之间私下交易盛行;艺术评论、鉴定界的“黑嘴”们混淆视听的言论更降低了市场的透明度。
以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张晓刚、曾梵志2005年作品《当代艺术巨人》为例,这套包括十件作品的丝网版画,自2006年11月至今已7次上拍,几乎每年的春拍、秋拍都会露面,甚至一月中连续两次上拍。此外,这一系列中的部分作品还单独上拍多次。这一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法国艺术家安德列·洛特的《Le Tir Formn》2007年也三次上拍,一次在法国的利摩日卖了8200欧元,其后在伦敦和凡尔赛分别以12580欧元、2万欧元出售。这种匪夷所思的频繁上拍,一方面显示了投机炒作的程度,从深层原因看,作品短期内频繁换手,也显示买家对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前景缺乏信心。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市场可能进入一个矫正期:艺术品的价格将回归价值,那些因炒作而虚高的作品价格将因缺乏学术价值的支撑而坍塌;在去杠杆时代,艺术品的估值标准可能与其他资产一样需要重新调整,尤其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品屡创天价和其他新兴市场崛起的背景下,一些海外藏家的趣味开始转换,如2006年开始大规模收购中国艺术品的美国美术基金(FreeArtFund),今年初停止买入,转而关注印度、中东的艺术品,海外收藏目标的多元化无疑将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品估值;成交量的下滑,将使一些缺乏实力的小型画廊、拍卖行被挤出,行业的集中度趋于提升,大型机构由于犯错成本高昂,不规范行为往往较少,因而市场有望向规范方向递进;随着危机带来的消费萎缩,买得起的艺术品将成为新的方向,事实上,2008年春季入场的大量新买家,就对低价作品表现出偏好,一些画廊因此开始力推青年艺术家作品、摄影作品、版画等低价位艺术品。根据Artprice的统计,艺术品市场90%的交易在1万欧元以下,50%在1000欧元以下,随着艺术收藏走向大众化,为中产阶级所接纳,一个由高中低价作品构成的多层次艺术品市场结构会更为成型,其价格支撑更加坚实。
市场的热度减退之后,艺术家或将更专注于创作。如今,一些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改变创作风格与类型,如刘小东转向大型项目、曾梵志开拓乱笔系列。巅峰艺术家的转型与青年艺术家的涌现终将合流,成为推动新一轮艺术品高潮的动力。
谁拥有中国艺术品的定价权?
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蹿升始于2006年纽约苏富比拍卖的张晓刚作品,目前改写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纪录的拍卖大半由苏富比准士得等拍卖行在纽约、伦敦创造,可以说,这两地是中国乃至亚洲艺术品的强势定价者。然而,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美国、欧洲的流动性收紧,亚洲艺术品的拍卖重心开始呈现向香港、迪拜等地转移的趋势,显示中国当代艺术晶的定价权将向香港、北京转移。敏感的苏富比则在刻意地推动这一进程。苏富比不仅从2008年初开始把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拍卖从新加坡移师香港举办,还将从2009年起,合并在香港、纽约、伦敦及巴黎举行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全部放在香港举行。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拍卖行也通过创出价格新高,与苏富比、佳士得两大拍卖行争夺话语权,以7952万元创下中国绘画作品最高价的仇英《赤壁图》,即由中国嘉德在2007年秋季拍卖会成交。事实上,本土拍卖行的市场份额近年不断攀升,过去12个月,在全球当代艺术拍卖额最高的十大拍卖行中,6个来自中国。
本土拍卖行的话语权加强,与本土买家的财富增长、购买力强劲有关。近年来,新兴市场的崛起带动了艺术品买家的全球化。苏富比2007年的统计表明,2002年之前单幅作品出价超过50万美元的买家主要来自26个国家,2007年同等级别的买家则来自58个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中东国家都是重要的来源地。
艺术品市场从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是全球经济向多极化发展的镜像,苏富比、佳士得等中介机构则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们凭借长年练就的敏锐嗅觉,率先在新兴市场搜寻热点,并在伦敦、纽约等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拍卖,以此为其定价;此后,再将相关拍卖移师当地金融中心举行,开发新的买家群体,吸引当地资金介入本土艺术品市场;之后再发掘新的热点。因此,本土买家也须警惕,防止自己成为这一击鼓传花游戏中最后的接棒者。
本轮艺术品市场的扬升始于2003年,其背景在于全球流动性过剩、新兴市场经济繁荣带来对艺术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华尔街银行家凭借大笔奖金成为收藏新贵。在这轮行情中,全球艺术品指数翻了一番,而当代艺术品指数的涨幅更是超过了200%。不过,随着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的蔓延,投向艺术品市场的资金也在迅速收缩,艺术品周期正发生逆转。
泡沫停止膨胀
在此轮艺术品大涨行情中,资金大举涌入带来的高潮之一,是2004年5月毕加索的油画《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经伦敦苏富比拍出,刷新绘画作品拍价的世界纪录。然而,市场并未就此止步。
由于凡高等大9币的名作已在1989年前后的上一轮市场高潮中炒到数千万美元的高价,上行空间有限,此轮行情以当代作品为主。当代艺术品指数近年的涨幅大大高出全球艺术品指数,这一趋势在2006年之后更为明显。2005年1月到2008年1月,当代艺术品价格指数上涨了67%,同期全球艺术品综合指数上涨了48.9%。由于艺术品收藏在财富之外还被包装上了品位、身份等附加值而备受新富追捧,其涨幅也超过了同期的证券市场——CAC40增长了46.9%,道琼斯增长了24.5%。
此轮行情中,波普艺术的标志性人物安迪·沃霍尔、曾是华尔街证券经纪人的杰夫·昆斯(Jeft Koons)的作品都升到了数千万美元的天价。杰夫·昆斯的雕塑《气球花(洋红色)》2008年6月30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到1150万英镑(不含佣金),为其2001年价格的10倍。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当代艺术家也成为追捧的对象。正是在2006年3月的纽约苏富比春拍中。张晓刚作品《血缘系列:同志120号》被新加坡买家以高出估价两倍多的97.92万美元竞得,率先接近百万美元。截至2008年6月,加入百万美元俱乐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已增至18位。根据巴黎艺博会(FIAC)组委会的估计,过去十年,中国先锋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上涨了1050%。
当代艺术市场越吹越大的泡沫尽管一直饱受质疑,但直到金融危机的蔓延导致流动性收紧,这一泡沫才停止高速膨胀。2007年的秋拍市场仍是一片兴旺,当年11月的纽约苏富比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以3.16亿美元的成交额刷新了该公司的单场成交纪录。Artprice网站的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上升18%,总成交额达到92亿美元,其中成交价超过100万美元的作品1254件,比2006年创纪录的810件增长了55%。其中,英国明星晓·格兰特6年前以325万美元收藏的一幅安迪·沃霍尔创作的伊丽莎白·泰勒画像,2007年在佳士得以2100万美元售出,显示市场仍弥漫着投机的气氛。在中国,2007年各大拍卖行的收入则较上年增长了78%。但是,2007年艺术品市场整体的流拍率为35.5%,较2006年的34%已略微上涨。
到2008年春拍时,形势已不再那么喜人。处身金融风暴发源地的纽约苏富比,春拍成交率为80%,拍品价格多落在估价区间内或略高;这也拖累苏富比2008年上半年的收入较前两季递减6%,为3.2亿美元。然而,香港苏富比的拍场仍一派红火,刘小东、张晓刚、徐冰等人的作品均刷新了个人纪录,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 NO.6》更在5月的伦敦佳士得拍卖中创下7461万元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新纪录。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统计,2008年春拍中,中国香港与内地各拍卖行的总成交额突破125亿元,同比增长46.71%,保持急速升势,但成交率则从上年同期的59.64%降至56%。
进入2008年秋拍时节,全球市场都感受到了金融市场传来的寒意。率先于9月举槌的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秋拍,成交率仅为65%。10月初的香港苏富比秋拍总成交额达10.98亿港元(合1.4亿美元),在香港苏富比历年总成交纪录中排名第三。但如果将这一结果与苏富比发布2008年二季报时预期的成交额达到2.65亿美元、较2007年秋拍的2.02亿美元提高31%相比,则可以看出市场的变化之大。并且这一拍卖中,当代艺术部分的成绩不尽如人意,夜场拍卖的王广义、张晓刚、曾梵志、岳敏君、方力钧,以至本次拍卖的封面人物、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等人的作品。均因估价过高而流拍。当代中国艺术部分的189件拍品总成交额为7965.694万元,成交率为79%;现代及当代亚洲艺术(夜场)47件拍品的总成交额为1.03亿元,成交率仅为60%。
10月18日。刚被俄罗斯奢侈品零售巨头水银集团(Mercury Group)控股的全球第三大拍卖行菲利普斯举行纽约秋拍,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总成交额为1009.576万元,成交率为56.52%。其中,夜场拍卖的张晓刚《血缘系列:男孩》、曾梵志“乱笔”系列《小女孩》、岳敏君雕塑《当代兵马俑NO.7》、严培明《无题》等无一成交,日场拍卖的41件艺术品成交率尚有62%。
10月19日,伦敦佳士得秋拍的战后当代艺术夜场中国艺术品部分,5件作品仅两件成交,成交率为40%,总成交额为604.561万元。
11月11日,中国嘉德秋拍的中国油画及雕塑部分成交率仅为56.5%,总成交额为5142万元,而其2008年春拍的中国油画及雕塑部分的成交率为78%、总成交额为2.4亿元;2007年秋拍的中国油画及雕塑、当代艺术部分成交率合计为75%,总成交额为1.8亿元。
为了应对低潮,各拍卖行都努力开拓客源,佳士得2008年秋拍的预展新增了中国的山西太原、俄罗斯的莫斯科和阿联酋的阿布扎比等新富集聚地,但其“亚洲当代艺术”夜场中估价超过3000万港元的曾梵志1993年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会否流拍仍令人关注。由于一些收藏者担心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品可能面临泡沫破灭后价格大跌的风险,一些拍卖行如北京保利、苏富比等增加了瓷器、珍宝等拍品的数量,另一些拍卖行如上海嘉泰、大唐四季等则推出了无底价拍卖。由于市道不景,一些拍卖行表示征集拍品难度加大,藏家怕卖不到好价钱,不愿拿出精品,这也影响了拍卖的成交额。
海外藏家开始套现
从历史看,艺术品市场的下跌往往滞后于其他市场。1929年大萧条中,艺术品市场的调整直到1931年才开始,苏富比的利润在1929-1930年仍有35000英镑,但1930-1931年就滑落到12000英镑,1931-1932年达到历史 最低的4000英镑,1933年佳士得和苏富比更是考虑合并。截至目前,虽然艺术品泡沫仍没有被刺破,但一些先知先觉的收藏家已开始抛售藏品。在美国,雷曼兄弟CEO富尔德之妻凯西(Kathy Fuld)将估价2000万美元的抽象表现主义画作送拍的消息轰动一时,在中国当代艺术品领域,早期的欧美藏家从2007年秋拍时已抢先套现。
2007年10月,美国收藏家霍华德·法伯(HowardFarber)将所藏44幅中国当代绘画拍卖,伦敦菲利普斯为此推出了“中国先锋:法伯收藏”专场。法伯原为地产商,自1995年开始收集王广义、方立均、岳敏君、曾梵志、张晓刚、徐冰、杨少斌等人作品。他1996年花2,5万美元买下的王广义《大批判系列——可口可乐》,本次拍卖中以159万美元售出,升值超过62倍。有趣的是,买家为法伯的女婿、美国收藏家拉里-沃什。英国收藏家查尔斯·萨奇(CharlesSitchi)则以80,4万英镑拍下张晓刚的《血缘》。
2008年4月。香港苏富比在春拍中推出了“仕丹莱收藏,当代中国艺术重要珍藏”专场。“仕丹莱收藏基金”(Estena Collection)的操盘手迈克尔·高德尤斯(MichaelGoedhuis)2004年起以长期收藏为名从中国当代艺术家手中低价获得了200多件作品,包括张晓刚、艾未未、蔡国强、徐冰和曾梵志等人的精品e但2007年8月该基金便出手套现,将这些作品出售给纽约威廉姆·阿奎维拉(WilliamAcquavella)画廊。后者把艺术品委托给苏富比拍卖,其中108件在香港的专场上拍卖,其余在纽约苏富比秋拍亮相,此时艺术家们才发现自己“很傻很天真”。此事吸引了《纽约时报》的关注。最终,仕丹莱专场取得了91%的成交率和1.39亿港元的总成交额。
此外,法国收藏家迈克·博耐特也将3件张晓刚作品、1件岳敏君作品,在伦敦苏富比的2008年春拍上抛出,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收藏的张晓刚《血缘:大家庭No.2》则在佳士得2008年秋拍亮相。
不只当代艺术品,中国书画的海外藏家也开始出手。11月10日,中国嘉德在2008秋拍中推出“逸云堂藏画”专场,拍卖的10幅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大师作品据称均来自海外一私人藏家,最终,张大千的《太乙观泉图》以616万元成交。
有人将早期海外藏家的抛售,比作艺术品市场的“小非”套现。这些被抛出的作品,除被沃什、萨奇这样的顶尖收藏家接手外,也有一些由华人收藏家接盘,如仕丹莱专场拍卖的张晓刚《血缘:大家庭三号》被一名居美的台湾收藏家以4736.75万港元收入囊中。据菲利普斯拍卖行人士称,法伯专场的主力买家来自欧洲和亚洲。中国当代艺术品由早期收藏者转移到更具资金实力者手中,显示这些作品价格短期内已有下跌风险,但长期看仍具收藏价值。不过,由海外回流内地藏家手中的顶级当代作品仍然鲜见。
事实上,随着国内收藏市场主力浙江企业资金链趋紧,国内收藏家的买入之举也在减少。从国内买家主要介入的国画市场看,雅昌国画100指数已掉头向下,油画400指数反而更为坚挺。这也打破了“中国书画较当代艺术品更抗跌”的观点。由于油画使用世界语言,更易为全球收藏家所认同,其藏家结构更为广泛、稳定。不过中国书画中,一线大师的书画表现仍然抢眼,包括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干等大师的京津画派指数上升明显,显示为保值计,一些收藏家的方向转向经过时间考验的大师作品。
假如艺术品价格下跌五成
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过去几年增长惊人,Artprice的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占全球拍卖市场的份额达到7.3%,低于美国的43%、伦敦的30%。但高于法国的6.4%,居全球第三。而在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的一年中。中国艺术市场的拍卖成交额达2.69亿英镑。仅低于美国的3.48亿英镑,超越英国的2.62亿英镑,跃居全球第;且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价格前十名中,中国艺术家占了三席:蔡国强作品2007年11月25日以6600万港元在香港佳士得拍出,居第六位;曾梵志作品《面具系列1996年No.6》2008年5月24日以6700万港元在香港佳士得拍出,居第八位;刘小东作品《温床No.1》以5100万元2008年4月28日在中国嘉德拍出,居第十位。
然而,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2009年艺术品市场的价格面临收缩。Artprice的统计显示,中国先锋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过去12个月上升了25.4%,与此同时,流拍率也从2005年的6.9%上升到2008年上半年的30.5%。买家捂紧荷包,可以看作一个先验指标,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价格的拐点。最近举办的北京宋庄艺术集市可以作为一个风向标 90%的作品标价只相当于2007年的一半。从历史看,艺术品价格一旦开始调整,就会快速下降。上一次艺术市场收缩的1990年到1992年7月间,Artprice全球艺术品价格指数下跌了44%,其报告认为,这次修正的幅度也完全可以想象。那么,这一轮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带动艺术品价格较2007年的高点下跌50%?毕竟,美国房价、道琼斯指数已较高点大幅回落。
假如市场下跌五成,整个产业链都将受到沉重打击。2008年下半年,股市、楼市下滑的财富递减效应已使人们减少买入行为,许多画廊因此生意转淡,上海、北京等地都有画廊歇业,一些实力较强的品牌画廊则收缩业务以求自保。如果市场收缩,将有大批新开业的画廊关门。
从拍卖行业看,几乎所有拍卖行都面临买家大幅缩减、流拍率上升的问题;由于一些买家的资金出现问题,拍卖后的收款速度也开始放缓;拍卖的规模都有所收缩,如2008年秋拍届时国际拍品数量与春拍相比缩小了20%,北京华辰同比缩小了30%。未来市场的衰退还将使一些小型拍卖行陷于困境,拍卖行业面临洗牌。
受危机影响的还包括会展业。西方大多数博物馆70%的资金依靠捐助,金融机构又是大赞助商,随着这些机构纷纷陷于需要政府救助的困境,其捐款自然难有指望,甚至面对艰难时世,国家拨款也会减少,据纽约市长透露,美国对博物馆的拨款将减少5-7%。与此同时,艺术展会的热度也开始下降。9月的上海艺博会成交额约为4200万元,已较上一届有所下降。
一些市场高潮时期成立的艺术品投资基金同样令人担心。国内首只艺术品投资产品——民生银行“艺术品投资计划”,在2007年6月推出1号产品。在2008年4月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民生银行买下了罗中立等人作品。由于其投资期限为2年,在当前的市况下,明年到期时能否取得最高18%的预期年收益率尚待验证。
危机后的市场新秩序
下跌,对于泡沫高涨、缺乏规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也是一个修正的机遇。中国艺术市场一向秩序混乱,在短期投机资本主导下,造假、售假、拍假问题长期存在,包装、炒作之风弥漫,部分作品因庄家操纵价格虚高,一些拍出高价的作品被不断复制,数量接近饱和;作者与收藏家、拍卖行之间私下交易盛行;艺术评论、鉴定界的“黑嘴”们混淆视听的言论更降低了市场的透明度。
以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张晓刚、曾梵志2005年作品《当代艺术巨人》为例,这套包括十件作品的丝网版画,自2006年11月至今已7次上拍,几乎每年的春拍、秋拍都会露面,甚至一月中连续两次上拍。此外,这一系列中的部分作品还单独上拍多次。这一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法国艺术家安德列·洛特的《Le Tir Formn》2007年也三次上拍,一次在法国的利摩日卖了8200欧元,其后在伦敦和凡尔赛分别以12580欧元、2万欧元出售。这种匪夷所思的频繁上拍,一方面显示了投机炒作的程度,从深层原因看,作品短期内频繁换手,也显示买家对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前景缺乏信心。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市场可能进入一个矫正期:艺术品的价格将回归价值,那些因炒作而虚高的作品价格将因缺乏学术价值的支撑而坍塌;在去杠杆时代,艺术品的估值标准可能与其他资产一样需要重新调整,尤其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品屡创天价和其他新兴市场崛起的背景下,一些海外藏家的趣味开始转换,如2006年开始大规模收购中国艺术品的美国美术基金(FreeArtFund),今年初停止买入,转而关注印度、中东的艺术品,海外收藏目标的多元化无疑将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品估值;成交量的下滑,将使一些缺乏实力的小型画廊、拍卖行被挤出,行业的集中度趋于提升,大型机构由于犯错成本高昂,不规范行为往往较少,因而市场有望向规范方向递进;随着危机带来的消费萎缩,买得起的艺术品将成为新的方向,事实上,2008年春季入场的大量新买家,就对低价作品表现出偏好,一些画廊因此开始力推青年艺术家作品、摄影作品、版画等低价位艺术品。根据Artprice的统计,艺术品市场90%的交易在1万欧元以下,50%在1000欧元以下,随着艺术收藏走向大众化,为中产阶级所接纳,一个由高中低价作品构成的多层次艺术品市场结构会更为成型,其价格支撑更加坚实。
市场的热度减退之后,艺术家或将更专注于创作。如今,一些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改变创作风格与类型,如刘小东转向大型项目、曾梵志开拓乱笔系列。巅峰艺术家的转型与青年艺术家的涌现终将合流,成为推动新一轮艺术品高潮的动力。
谁拥有中国艺术品的定价权?
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蹿升始于2006年纽约苏富比拍卖的张晓刚作品,目前改写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纪录的拍卖大半由苏富比准士得等拍卖行在纽约、伦敦创造,可以说,这两地是中国乃至亚洲艺术品的强势定价者。然而,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美国、欧洲的流动性收紧,亚洲艺术品的拍卖重心开始呈现向香港、迪拜等地转移的趋势,显示中国当代艺术晶的定价权将向香港、北京转移。敏感的苏富比则在刻意地推动这一进程。苏富比不仅从2008年初开始把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拍卖从新加坡移师香港举办,还将从2009年起,合并在香港、纽约、伦敦及巴黎举行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全部放在香港举行。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拍卖行也通过创出价格新高,与苏富比、佳士得两大拍卖行争夺话语权,以7952万元创下中国绘画作品最高价的仇英《赤壁图》,即由中国嘉德在2007年秋季拍卖会成交。事实上,本土拍卖行的市场份额近年不断攀升,过去12个月,在全球当代艺术拍卖额最高的十大拍卖行中,6个来自中国。
本土拍卖行的话语权加强,与本土买家的财富增长、购买力强劲有关。近年来,新兴市场的崛起带动了艺术品买家的全球化。苏富比2007年的统计表明,2002年之前单幅作品出价超过50万美元的买家主要来自26个国家,2007年同等级别的买家则来自58个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中东国家都是重要的来源地。
艺术品市场从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是全球经济向多极化发展的镜像,苏富比、佳士得等中介机构则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们凭借长年练就的敏锐嗅觉,率先在新兴市场搜寻热点,并在伦敦、纽约等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拍卖,以此为其定价;此后,再将相关拍卖移师当地金融中心举行,开发新的买家群体,吸引当地资金介入本土艺术品市场;之后再发掘新的热点。因此,本土买家也须警惕,防止自己成为这一击鼓传花游戏中最后的接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