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膜蛋白-140与脑缺血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g12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是一种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膜和血管内皮细胞内Weibel-Palade小体的颗粒膜蛋白,当血小板或内皮细胞活化时,迅速分布到细胞表面。且其cDNA序列表明,GMP-140由多个功能区构成,为粘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主要成员,选择性地促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就其基础研究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细胞膜超极化是血管,尤其是脑血管舒张调节的重要机制。文章就内皮细胞超极化因子及其作用机制作了介绍。在脑血管,ATP敏感钾通道(KATP)和钙激活钾通道(KCa)在脑血管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内源性诱导KATP和KCa激活超极化机制与内皮源性因子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在脑缺氧、低血压等病理状态时,其血管舒张机制与钾通道的激活所引起的超极化有关。
神经梅毒病例随着吸毒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增多而增加。对神经梅毒,尤其是神经梅毒的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生长抑素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文章着重介绍生长抑素的生物学基础、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布、递质作用或神经调质作用及其与神经系统某些疾病的关系。
经颅多普勒超声非介入性检测颅底各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具有操作简单、能持续反复动态检查的优点,是目前临床上监测生理性、病理性脑血流动力学的常规仪器。文章重点介绍此法在探测微栓子、确定脑死亡、鉴别眩晕症、判断优势半球、评价脑灌注储备等方面的新进展。
近年来后循环动脉瘤的直接手术治疗有了新的进展。文章根据后循环不同部位动脉瘤,简要介绍相应的手术入路及其特点和适应证。
从50年代起,美国卒中的死亡率开始下降,60年代和70年代初持续下降,80年代初下降趋势停滞。对美国卒中死亡率下降原因可能的解释是:成功的基础预防,降低了卒中的发病率;改善卒中患者的凶险病情,使卒中的死亡率下降。有关卒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变化的这一研究来自明尼苏达州的Rochester区和世界卫生组织的MONICA方案。
近年来显微外科技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使得神经外科医师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颅内破裂动脉瘤;如何选择动脉瘤的手术时机问题,经过国际合作研究已逐渐明朗化,目前更加重视采用早期手术。文章分别介绍了上述两个方面的进展。
概述了脑白质异常的研究结果及意义,指出了由于其发病因素众多及在病理与临床之间存在差距,目前对该病的命名仍不确切,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神经系统损伤后,中枢与末梢损伤的局部微环境下同是造成两者出现再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功能状态决定了免疫应答反应的程度和细胞素释放的水平,从而影响了损伤局部的微环境。此外,神经细胞的凋亡亦是脑缺血损伤后导致神经元死亡的类型之一。一些原癌基因在损伤早期的表达,是抑制凋亡的重要基因。
白质疏松症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的非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改变,主要见于脑血管疾病如Binswanger病、卒中和血管性痴呆病人。其临床意义与痴呆明显相关。白质小动脉缺血导致的神经胶质细胞变性是形成白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