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科学有效地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5013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加强学习。下面笔者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
  第一,新版课标强调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但不轻视知识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有轻视甚至忽视知识学习的倾向。新课标这一次明确提出要加强知识的学习,显然具有纠偏的作用。新课标说,“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说得很明确,语文知识不是不要学习,而是要注意随文学习,不要去求系统。比如讲文言文,碰到虚词,就需要随文讲授;碰到特殊句式,也需要随文讲清楚。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讲“之”字。《狼》里有一个句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如果只讲意义,这个“之”字就没有意义,可以删掉,但它在这个句子中,又的的确确具有作用,它是音节助词,常常用在时间词语后面,起强调的作用,在本句中,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你看,不讲文言知识,行得通吗?
  学习文言文是这样,学习古诗词也是如此。古诗词学习中,有许多知识,比如学生如果知道了唐诗重视抒情,而宋诗重视说理,那么理解唐诗和宋诗可能就有个大概面貌。还比如,南宋偏安一隅,诗词大都涉及到爱国问题,涉及到沦落异乡回望故乡的问题,因此大部分诗词都比较沉痛,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无不是如此。有了这点知识垫底,理解李清照、陆游和辛弃疾的诗词,就会容易得多。可见,该讲的知识如果不讲,不光是影响学习,影响理解,也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第二,新版课标强调个性化阅读,但不轻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行为”,学生读书时,老师就要少干涉,尤其不要指手画脚地粗暴干涉。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因为这些感受的理解里打上了学生“个性化”的烙印。新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用的一个词是“珍视”,一方面说明新课标对此很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粗暴干涉严重到了何种程度!
  我们总有些老师好心办坏事,好为人师,他们总想教给学生一些所谓的阅读方法或技巧,给学生做点总结,对此,新课标是十分警惕的。它说,“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两条说得很好,很有现实意义。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有位老师讲《小石潭记》,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安排学生分八个方面作赏析,而且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要求学生都统一这样说:我赏析的句子是——这个句子用了什么手法——其中什么词语表达了什么,有什么作用。这八个方面是:赏析文中的“水”、“动与静”、“对比与烘托”、“情与景”、“镜头与画面”、“写景短句”、“清”、“乐与凄”等。
  这就是一个好心办坏事的例子。这一个环节上下来,不光是课文体无完肤,学生也是体无完肤的。这根本不是赏析,而是肢解,严重的肢解,严重的用老师的固有模式来代替学生生动活泼的感悟,用老师自我的欣赏代替学生原生态的体验。这种现象一定要注意避免。
  第三,新版课标强调朗读,更强调要精读。
  新课标认为,朗读也是一种理解,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就能感受作者的情怀,走进作者的心灵。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词,朗读好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理解得差不多了。古诗文的学习尤其要强调朗读,这个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
  古诗文还要强调精读。为什么要强调精读呢?因为古诗文都是用凝练的语言写成的,这种语言是一种经过文化提纯的书面语,不仅高雅、古朴、有韵味,而且也高度浓缩,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耐心揣摩,因此要精读。朱自清先生对此有深刻的论述。他说,“单说一首诗好,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么个好法,便非做分析的功夫不成。”这分析的功夫,就是精读。比如,诗词的典实、词义、技法等等,这一些东西,光凭吟诵和记诵就不行,那得下一番研究和探讨的功夫。在古典诗词的教学问题上,朱自清先生是看得很透彻的。
  精读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这一点是新课标特别倡导的。新课标说,欣赏文学作品,要善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句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重视语言的学习,因为古诗文都是高度凝练的语言;二是要注意学习古诗文里用词造句的技巧,古代大师们的语言就是富有表现力的。比如,有位老师在讲授《岳阳楼记》时,授课老师就是巧妙地抓住文本中表现感情的一对词语来做文章。这一对感情词语就是“悲喜”和“忧乐”。从浅层次上来说,“悲喜”的感情要直观一些,浮表一些,而“忧乐”的感情要含蓄一些,理性一些。从深层次上来说,“悲喜”主要是表现文人骚客的感情,这些人“以物喜”,“以己悲”,情感关乎个人,而“忧乐”表现的是古仁人的感情,这些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感关乎民族、国家、社会、天下,很显然,后者的胸怀要宽广一些,他们是忧国忧民的。所以,当授课老师用“情感”和“情怀”这两个词语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我认为是极准确而精当的。这就是在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精读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浮表的阅读是难以有所发现的,更谈不上有所创造,要想在阅读时有发现,有创造,就必须对作品进行精读。精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深读。深读,就是要有所发现。比如阅读庄子的《濠梁之辩》,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庄子和惠施的思想进行感悟。从能否知道鱼的快乐来看,庄子重在审美,而惠施重在求真,审美就偏于文学,所以庄子是一个诗人,求真就偏于科学,所以惠施就是一个逻辑学家。我在教读这篇寓言时,学生还从文字里读出了庄子的逍遥的思想,读出了一个人只有自己心中有快乐才能发现快乐的思想,给了我很多惊喜。如果学生就停留在庄子和惠施此次辩论谁胜谁负的层面,而全然没有对庄子的思想有所觉悟,那该是多么遗憾啊!
  当然,在精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过度解读。对这一点,新课标也及时地给予了提醒:“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报刊上曾经一度对过度解读有过尖锐的批判,讨论已经十分深入了,这里就不再赘言了。只引用报刊上一句十分流行的话来说明一下,即“一千个人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也仍然只能是哈姆莱特。”就是说,你不能随意发挥,把哈姆莱特读成了夏洛克、守财奴。   第四,新版课标特别重视评价导向对阅读的影响作用。
  关于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评价问题,2011版新课标说:“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里,新版课标对评价的内容、途径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说明,我想,这三条或许会成为今后中考语文命题阅读部分的指南针,要引起我们老师的注意。在此基础上,新课标又说,古诗文部分“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是告诉我们,关于词法和句法考什么,不考什么,让我们心里有底。需要注意的是,新课标只是说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并没有说文言语法或者诗词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这一点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第五,新版课标强调多读书,多动笔,少做题。
  这一次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有十分清楚的说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角色定位十分准确。我觉得这对于多年来,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争执不下,是一个明确的表态。新课标同时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体验。“实践”“综合”“体验”和“创造”,这些词语是这一次新课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说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建议都有了明确的新的要求。这些词语,我们都需要认真加以领会。
  我尤其欣赏这一次新课标中出现了关于多读书、读好书的呼吁,我以为这是一次回归,对语文课程本色的回归,回归到读书做人的根本上来。语文说到底,不就是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学会做人吗?
  新课标说,“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些话语多么朴实,但字字句句又都说到了语文教学的根子上。现在社会这么浮躁,许多人急功近利,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现在学生为什么语文能力和素养上不去,一个关键问题是无法沉潜下来读书。许多学生做题,是看着题目就开始做答,浮躁得连考试提供的文本都没有耐心读完。这样做题,分数又怎么可能会好呢?我们有些语文老师,也成天地埋头做题、讲题,也不读书,久而久之,脑子就僵化了,心灵里也没有源头活水了,除了跟学生讲一点做题技巧外,就没得讲的了,长此下去,语文成绩又怎么能提高呢?
  要学好语文,就需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一点课外书,甚至读一点闲书,“无用”的书。这是修炼我们的心灵、情感和精神气象必须要做的功课。否则,我们的心灵就会日渐干涸。新课标说得多好啊!它说,“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当然,要做到这样,也不是太容易,一方面,我们要抵挡得住外面世界的诱惑,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安静下来,做一做心灵的功课。
  王晓惠,语文教师,现居北京。责任编校:黄碧斋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地加强,对于食品的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部分对此也高度重视,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投入很大关注.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体现出化学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日常生活处处有化学.有机化合物在生命体里的反应折射出生命活动的活力,食品中糖类的(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提供给生命体一切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蛋白质在生命体里的吐故纳新演绎着生命,也是生物体得以延续的重
一、有关自我效能与自我效能感的实例解析  案例1:水平三(五年级)的男生进行1min跳绳的测试,个别学生只能跳20个左_右,大部分学生能跳80个左右,少数学生能跳120个以上。笔者在每名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目标(将现有跳绳个数加上15~20个不等作为需要达成的目标)。之后,笔者逐一询问学生对于新目标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要达成目标有些难度(信心较低),有的学生认为要达成目标非常轻松(有信心),也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