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30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凭借雄厚国力和扩张野心,于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迅速占领我东北全境。之后,又向内蒙古、察哈尔、热河推进,鼓噪华北“自治”。 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大举入侵我华北、华中等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停止内战,全面抗战,得到了举国上下广泛地响应与支持。大敌当前,国共两党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协议。1937年8月,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4万余将士由朱德、彭德怀统率,立即东渡黄河开到山西前线抗击日寇。同年10月,分散在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八路军、新四军顾全大局,深入敌后,英勇作战。他们是华北、华中敌后地区抗日的中流砥柱,是全国人民奋勇抗敌的主心骨。
刚成立的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和一个特务营。1938年5月,四支队在皖中巢湖蒋家河口成功地伏击日军,打响了第一枪,首战告捷。6月至10月,一、二、三支队在江南取得了韦岗战斗、青弋江阵地防御战等一场又一场胜仗。新四军打的几个漂亮仗,威震华中,蒋介石及统帅部也不得不发电嘉奖,同时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接着,新四军在皖中、皖东、皖南、江南、湖北、苏北等地夺县攻城,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新四军在屡战屡胜中,部队也迅速发展。他们的战绩,不仅得到了国共两党高层的赞赏和嘉奖,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赞誉和好评。因此,1941年1月爆发的皖南事变,国民党顽固派受到了国内外有识之士和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与质疑。当时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崔可夫元帅和潘友新大使多次质问蒋(介石)何(应钦)白(崇禧)等人,“当局为什么要围攻皖南新四军?”“新四军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优良的部队!”美国总统罗斯福派特使前来调查,不赞同这种做法。英国邱吉尔首相也与盟友持相同意见。可见,新四军的声誉与威信已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
新四军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南京、上海、徐州、武汉、杭州的外围,这些地区既是侵华日军和汪伪集团的统治中心,又是国民党经营多年的战略要地。这里日伪据点林立,交通便利,没有大山依托,敌我力量又悬殊,因此,斗争极其艰苦、尖锐和复杂。新四军的物质条件也极其恶劣,部队成立之初,经费供给上就受到國民党当局的克扣、拖延和刁难。叶挺军长在1939年纪念抗战两周年的讲话中,说新四军的胜利是在“饷款不济、军食不足、军装不备、粮弹不充、枪械不补”的状况下取得的。
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此时,部队达9万余人,下设7个师和1个独立旅。从此,新四军走上了新的发展壮大之路。此时国民党的军饷完全断绝,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8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新四军正规军已达30万人,还有一大批地方武装和游击队。
八年抗战,新四军对日伪作战共2.46万次,日伪军被毙伤、俘获和反正共47万余人,攻克县城52座,缴获长短枪23.6万余支,机枪近5000挺,火炮690门。抗击日寇多时达16万余人,占侵华日军的22%、伪军的30%以上。
新四军的称谓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初期。抗战胜利后,新四军主力北撤山东,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在江苏,1946年6至8月,粟裕指挥取得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攻占苏中革命根据地的企图。
从1947年1月起,新四军番号取消,将原新四军部队改华中野战军(后又改为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原新四军部队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方针,在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的战斗中连续取得了宿北、鲁南、莱芜、济南等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鲁中会战”的计划。两年多中,共歼敌50多万人,是三大战役之前歼敌最多的一支野战军,位居第一(四野歼敌12.6万人)。1947年秋,华野主力一部实行外线作战,挺进豫、皖、苏,配合和支持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中原解放区。
1948年10月,华野在中野的协助下,发动了著名的淮海战役。60万打败了80万,歼敌55万人。斯大林闻讯后十分惊叹与佩服。此战使国民党军在长江以北的主力丧失殆尽。
1949年4月,三野、二野及四野十二兵团,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之后,作为主力的三野夺南京、扫江南、攻上海、取杭州、打舟山、挺江西、战福建,一路凯歌,共歼敌245万余人,直把国民党军的残余逼逃台湾。这期间,三野牺牲11.6万人,伤43万余人,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时,三野发展到120余万人,其中野战军83万,地方军37万。中央军委还从三野抽调一部分将士,组建海军、空军、公安军等,成为新军种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迅速烧到鸭绿江边,新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党中央决定,从人民解放军中抽调精锐之师组成志愿军入朝作战。三野的二十军、二十七军等于1950年9至10月率先入朝。随后二十三军、二十六军、二十四军、二十一军,于1951年至1953年又先后入朝作战。有的部队,如二十一军,直到1958年才从朝鲜撤回祖国。他们参加了五次战役和金城战役,担当接防上甘岭、元山港等重担,打得十分顽强和出色,打出了“铁军”的威风,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争了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是漫长的、艰巨的。为了把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推向前进,广大新四军将士及其后人们,继续奋斗,勇往直前。
翻开史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党、政、军高级领导岗位上,新四军的将领们占有重要位置。中央政治局、人大、国务院主要组成人员,军委、总参、国防科委、高法、高检、中组部、外交部、内务部、中联部、财政部、文化部等都有新四军的领导担纲或任重要职务。华东军区(南京军区)、福州军区、济南军区、沈阳军区等,以及华东海军,之后称海军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的军政领导,也大都由新四军将领担纲。华东六省一市以及河南、湖北等省,从省级到县级领导,大部分都是由新四军将士们担任。以安徽为例,省委第一书记(后称省委书记)由原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担任,省长由原新四军二师六旅政委黄岩担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副书记)、副省长及厅局长、地市级领导也大都是新四军出身,长达十多年。华东地区有许多新四军老战士,长期奉献在基层政权机构和工农、司法、文教战线。他们作风扎实,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埋头苦干,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新四军是党和人民的军队,将士们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都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现代京剧《沙家浜》,电影《战上海》《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新四军的革命情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时光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末,在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过程中,在原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主持下,正式确认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36位军事家,其中原新四军领导人叶挺、陈毅、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张云逸、彭雪枫、罗炳辉等9位同志位列其中。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北京大阅兵中,由“刘老庄连”和“攻坚英雄连”两支新四军传承部队组成的英雄方阵,威武雄壮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习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检阅。
新四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新四军创造的铁军精神今天仍充满勃勃生机。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新四军!
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停止内战,全面抗战,得到了举国上下广泛地响应与支持。大敌当前,国共两党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协议。1937年8月,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4万余将士由朱德、彭德怀统率,立即东渡黄河开到山西前线抗击日寇。同年10月,分散在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抗日战场打先锋
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八路军、新四军顾全大局,深入敌后,英勇作战。他们是华北、华中敌后地区抗日的中流砥柱,是全国人民奋勇抗敌的主心骨。
刚成立的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和一个特务营。1938年5月,四支队在皖中巢湖蒋家河口成功地伏击日军,打响了第一枪,首战告捷。6月至10月,一、二、三支队在江南取得了韦岗战斗、青弋江阵地防御战等一场又一场胜仗。新四军打的几个漂亮仗,威震华中,蒋介石及统帅部也不得不发电嘉奖,同时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接着,新四军在皖中、皖东、皖南、江南、湖北、苏北等地夺县攻城,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新四军在屡战屡胜中,部队也迅速发展。他们的战绩,不仅得到了国共两党高层的赞赏和嘉奖,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赞誉和好评。因此,1941年1月爆发的皖南事变,国民党顽固派受到了国内外有识之士和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与质疑。当时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崔可夫元帅和潘友新大使多次质问蒋(介石)何(应钦)白(崇禧)等人,“当局为什么要围攻皖南新四军?”“新四军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优良的部队!”美国总统罗斯福派特使前来调查,不赞同这种做法。英国邱吉尔首相也与盟友持相同意见。可见,新四军的声誉与威信已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
新四军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南京、上海、徐州、武汉、杭州的外围,这些地区既是侵华日军和汪伪集团的统治中心,又是国民党经营多年的战略要地。这里日伪据点林立,交通便利,没有大山依托,敌我力量又悬殊,因此,斗争极其艰苦、尖锐和复杂。新四军的物质条件也极其恶劣,部队成立之初,经费供给上就受到國民党当局的克扣、拖延和刁难。叶挺军长在1939年纪念抗战两周年的讲话中,说新四军的胜利是在“饷款不济、军食不足、军装不备、粮弹不充、枪械不补”的状况下取得的。
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此时,部队达9万余人,下设7个师和1个独立旅。从此,新四军走上了新的发展壮大之路。此时国民党的军饷完全断绝,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8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新四军正规军已达30万人,还有一大批地方武装和游击队。
八年抗战,新四军对日伪作战共2.46万次,日伪军被毙伤、俘获和反正共47万余人,攻克县城52座,缴获长短枪23.6万余支,机枪近5000挺,火炮690门。抗击日寇多时达16万余人,占侵华日军的22%、伪军的30%以上。
解放战场显神威
新四军的称谓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初期。抗战胜利后,新四军主力北撤山东,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在江苏,1946年6至8月,粟裕指挥取得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攻占苏中革命根据地的企图。
从1947年1月起,新四军番号取消,将原新四军部队改华中野战军(后又改为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原新四军部队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方针,在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的战斗中连续取得了宿北、鲁南、莱芜、济南等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鲁中会战”的计划。两年多中,共歼敌50多万人,是三大战役之前歼敌最多的一支野战军,位居第一(四野歼敌12.6万人)。1947年秋,华野主力一部实行外线作战,挺进豫、皖、苏,配合和支持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中原解放区。
1948年10月,华野在中野的协助下,发动了著名的淮海战役。60万打败了80万,歼敌55万人。斯大林闻讯后十分惊叹与佩服。此战使国民党军在长江以北的主力丧失殆尽。
1949年4月,三野、二野及四野十二兵团,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之后,作为主力的三野夺南京、扫江南、攻上海、取杭州、打舟山、挺江西、战福建,一路凯歌,共歼敌245万余人,直把国民党军的残余逼逃台湾。这期间,三野牺牲11.6万人,伤43万余人,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时,三野发展到120余万人,其中野战军83万,地方军37万。中央军委还从三野抽调一部分将士,组建海军、空军、公安军等,成为新军种骨干力量。
朝鲜战场立新功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迅速烧到鸭绿江边,新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党中央决定,从人民解放军中抽调精锐之师组成志愿军入朝作战。三野的二十军、二十七军等于1950年9至10月率先入朝。随后二十三军、二十六军、二十四军、二十一军,于1951年至1953年又先后入朝作战。有的部队,如二十一军,直到1958年才从朝鲜撤回祖国。他们参加了五次战役和金城战役,担当接防上甘岭、元山港等重担,打得十分顽强和出色,打出了“铁军”的威风,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争了光。
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再挑重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是漫长的、艰巨的。为了把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推向前进,广大新四军将士及其后人们,继续奋斗,勇往直前。
翻开史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党、政、军高级领导岗位上,新四军的将领们占有重要位置。中央政治局、人大、国务院主要组成人员,军委、总参、国防科委、高法、高检、中组部、外交部、内务部、中联部、财政部、文化部等都有新四军的领导担纲或任重要职务。华东军区(南京军区)、福州军区、济南军区、沈阳军区等,以及华东海军,之后称海军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的军政领导,也大都由新四军将领担纲。华东六省一市以及河南、湖北等省,从省级到县级领导,大部分都是由新四军将士们担任。以安徽为例,省委第一书记(后称省委书记)由原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担任,省长由原新四军二师六旅政委黄岩担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副书记)、副省长及厅局长、地市级领导也大都是新四军出身,长达十多年。华东地区有许多新四军老战士,长期奉献在基层政权机构和工农、司法、文教战线。他们作风扎实,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埋头苦干,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新四军是党和人民的军队,将士们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都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现代京剧《沙家浜》,电影《战上海》《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新四军的革命情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时光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末,在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过程中,在原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主持下,正式确认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36位军事家,其中原新四军领导人叶挺、陈毅、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张云逸、彭雪枫、罗炳辉等9位同志位列其中。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北京大阅兵中,由“刘老庄连”和“攻坚英雄连”两支新四军传承部队组成的英雄方阵,威武雄壮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习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检阅。
新四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新四军创造的铁军精神今天仍充满勃勃生机。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