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科教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是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基于群体力量的一种现代教学策略体系,两者结合,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漫无目的的自学和被动式的互学都是有害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给学生提出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深入钻研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也比较系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在合作学习之前,要安排学生足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并适时予以引导。
  语文教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实践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是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也是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疑难问题的关键环节。合作学习是基于群体的力量的一种现代教学策略体系,它以异质小组为基础的方式,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系统调控教学过程中各个动态因素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促进学生尽一切可能,努力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然而,我在听课中发现了两种情况:一是不提出问题,让学生漫无目的自主学习;一种是提出问题后,不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就让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我认为这两种做法欠妥,需要积极改进。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每篇课文都有较长的文字,涉及的知识面也较广。而每篇课文的教课时数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就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一下子就能做到这些显然还不符合实际。因为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他们的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无意注意占次要地位。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放任自流。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从总体上提出明确的要求。
  我曾做过一个实验。我在讲《日月潭》一课时,我把全班学生按学习程度大致均等分成A、B两大组。我不给A组的同学提出任何问题让他们自由的自主学习课文;我给B组的同学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1、“日月潭”在哪里?2、为什么叫“日月潭”?3、分别写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A、B两组的同学同时开始自主学习,我仔细观察两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A组的同学开始时拿着课本很有兴趣,很认真的读课文,可边看边划的同学很少,读完后就把课本放在课桌上乱翻,一会看插图,一会从这一页翻到另一页,有的干脆玩文具盒;有的说起悄悄话来;有的东看看西看看,显得都很轻松。而B组的同学却截然不同。他们是边读边划,有的还在书边做了标记;有的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当进入合作学习时,A组的学生还是觉得没什么干,几个人在一起说话,有的说:“看后都会,觉得没什么内容讨论的。”而B组讨论的很热烈。B组同学的主要分歧在“分别写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这个问题上,有的同学说:“分别写了早晨和中午时的景色”;有的同学说:“分别写了早晨、中午、晴天、雨天的景色。”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提醒他们再看看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仔细的想想该怎么说才算合适。他们又很认真地看了这两段课文,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是:从时间上看分别写了早晨和中午的景色。写中午的景色时又分别写了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在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时,A组有的同学说:“课文内容也知道,就是说不出有什么收获”;有的同学虽然谈出了一点收获,但难以说到重点内容上。提出刚才给B组的三个问题时,A组的同学大多又觉得课文没弄懂,也只能回答的只言片语,有的问题甚至回答不上来。B组的同学不但能正确回答刚才的几个问题,而且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由上可知,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给学生提出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深入钻研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也比较系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当然,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古人又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独立钻研教材,细细琢磨课文中的字、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边划、边记等才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而这一系列的读、思、划、记等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我提出了以下的问题:1、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2、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我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学生全部自学完就用7分钟的时间。这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障。而那种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做法是十分不妥的。因为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在合作之前,要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否则参与度就不均衡。
  例如:我在讲《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就曾搞过一次试验,让学生直接合作学习。结果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茫然,不知从何谈起,没办法他们只好重新自学;二是个别预习较好的学生也能很快说出“答案”,而没有预习好的学生也不知道他说的对错。对预习好的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他们更没有能力帮他解决,合作学习成了一人堂;三是学习好的同学成了参与的主角,扮演了一种帮助别人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不费脑筋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取信息。
  可见,不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想让学生的讨论、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首先,我们要精心安排和搭配小组成员。其次,让弱势转化为优势。我们要不断地激发问题学生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激励,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第三,我们平时应该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要求学生在组内发言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分享各自的收获,解答彼此的疑问,汇报时应该整合组内各成员的观点,提炼出更优化的方案。
  我认为这样做有六方面的好处:1、不会让学习程度好、爱动脑筋的学生觉得讨论的内容太简单、没意思;2、避免问题学生等着记现成的答案;3、使问题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同学的帮助,解除自己的疑难问题,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优秀学生在解答同学的疑难问题中得到学习的乐趣;5、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6、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课堂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2007年第9期;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而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核心。开展创新教育,作为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下面我就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老师要树立起培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结合体育教学实际,就体育学习中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阐述,并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尝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寻求有效地发展手段。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 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自身优势。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观察、操作、合作的体验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
期刊
【摘 要】:本文重点阐述了文学素养的定义和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文学素养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讲解了如何因材施教,培养文学素养和说明了语文教育的现状。  浅谈 中小学 语文教育 文学素养 培养    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学开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开始注重“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等个性化素质教育,“文学素养”进一步引起了
期刊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英语教学将从偏重单句理解和偏重语法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上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新教材把情感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学
期刊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创造力有着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学中,我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  一、发散性提问  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发散性提问可以直接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这种提问追求的目的不是单一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多、尽可能
期刊
创造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造思维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有创新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也叫求异思维。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不依常规、寻变求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化,促使人们思维活跃,不呆板、僵化。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
期刊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以下几点: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很多情况下,学生缺乏
期刊
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双边互动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环节和重要手段。课堂提问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一、课堂提问设计应具有激趣性  课堂提问中,同样的问题,不同提法会有不同的效果,平铺直叙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和课堂氛围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语文能力不是别的,就是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对生活的体验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
期刊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研究分析。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