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及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活动课程,目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在当前基础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占优势的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一学期几个研究性课题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和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落实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课堂教学应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只要占据了这个主阵地,研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学生发问的精神
提出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因为只有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和演剧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只顾自己讲,满堂灌,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课堂上很少有学生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缺少有价值的讨论,师生之间也缺少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教出来的学生还敢怀疑,敢发问吗?还能有创新意识和研究精神可言吗?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教育出来的名族还能谈兴旺发达吗?因此,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应该提倡学生质疑猜想,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用新颖的思维方法理解问题,用怀疑的目光看待问题,用好奇的心研究问题,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让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在教会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敢怀疑,敢发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有关三角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让学生思考、观察、讨论三角形必备哪些条件?还引导学生用三角形拼成正方形\四边形,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思考,讨论,明白了三角形必须要有三条边,两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正方形,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拼成四边形。这一点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学会的,教师没有加任何的讲解说明,这种学生由自己动手、思考、发问、总结的学习方式学到的数学知识,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变成学生继续学习,继续思考发问的动力,最终使学习走向成功。可见,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发问,敢质疑的习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会逐渐丧失。显然,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以知识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它关注的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的路子去思维,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研究得主体,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堂。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研究的方法
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性学习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大力提倡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这种学习形式符合小学生“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互通信息,互相学习、模仿,取长补短,从而扩大眼界,打开思路,产生一个人难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萌发。
四、交流与倾听的关系
数学之所以在信息社会广泛应用,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的、精确的表达和交流思想。培养学生学会数学的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交流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使观点与观点交锋,智慧与智慧碰撞,促进创新火花的闪现。正如一位名家所言:“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仍是一个苹果。而一种想法与另一种想法交流,得到的却是两种思想。”但得到两种思想的前提是必须学会倾听。我们经常见到课堂上小手如林,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全然不顾是否重复了别人的发言或与他人截然不同。倾听不但是对别人的尊重,还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注意吸收合理成分,把别人的想法与自己联系起来,对自己进行反思。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学会不赞同别人意见时不是批评而应提问,让他在解释研究成果时,不得不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修正结果。如研究“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比较。交流时,一学生说:“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和8份,每份分别是1/4和1/8。剪下后一比,可以看出1/4大于1/8。经过研究我认为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马上有学生提问:“我这张正方形纸的1/4比你那张纸的1/8小多了,是不是有时候1/4小于1/8?”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其他学生也加入了讨论,在思辩中弄清了分数是对于一个整体而言的,指的是占有的份数。交流和倾听使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的协作学习,一起排除疑点,正确对待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会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考虑得更周到,由此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肃性。
一、激发学生发问的精神
提出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因为只有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和演剧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只顾自己讲,满堂灌,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课堂上很少有学生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缺少有价值的讨论,师生之间也缺少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教出来的学生还敢怀疑,敢发问吗?还能有创新意识和研究精神可言吗?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教育出来的名族还能谈兴旺发达吗?因此,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应该提倡学生质疑猜想,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用新颖的思维方法理解问题,用怀疑的目光看待问题,用好奇的心研究问题,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让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在教会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敢怀疑,敢发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有关三角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让学生思考、观察、讨论三角形必备哪些条件?还引导学生用三角形拼成正方形\四边形,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思考,讨论,明白了三角形必须要有三条边,两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正方形,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拼成四边形。这一点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学会的,教师没有加任何的讲解说明,这种学生由自己动手、思考、发问、总结的学习方式学到的数学知识,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变成学生继续学习,继续思考发问的动力,最终使学习走向成功。可见,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发问,敢质疑的习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会逐渐丧失。显然,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以知识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它关注的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的路子去思维,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研究得主体,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堂。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研究的方法
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性学习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大力提倡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这种学习形式符合小学生“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互通信息,互相学习、模仿,取长补短,从而扩大眼界,打开思路,产生一个人难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萌发。
四、交流与倾听的关系
数学之所以在信息社会广泛应用,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的、精确的表达和交流思想。培养学生学会数学的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交流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使观点与观点交锋,智慧与智慧碰撞,促进创新火花的闪现。正如一位名家所言:“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仍是一个苹果。而一种想法与另一种想法交流,得到的却是两种思想。”但得到两种思想的前提是必须学会倾听。我们经常见到课堂上小手如林,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全然不顾是否重复了别人的发言或与他人截然不同。倾听不但是对别人的尊重,还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注意吸收合理成分,把别人的想法与自己联系起来,对自己进行反思。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学会不赞同别人意见时不是批评而应提问,让他在解释研究成果时,不得不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修正结果。如研究“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比较。交流时,一学生说:“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和8份,每份分别是1/4和1/8。剪下后一比,可以看出1/4大于1/8。经过研究我认为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马上有学生提问:“我这张正方形纸的1/4比你那张纸的1/8小多了,是不是有时候1/4小于1/8?”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其他学生也加入了讨论,在思辩中弄清了分数是对于一个整体而言的,指的是占有的份数。交流和倾听使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的协作学习,一起排除疑点,正确对待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会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考虑得更周到,由此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