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让校史成为一种教育资源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1aj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仲元中学始创于1934年春,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著名民主革命家邓仲元先生而命名的一所中学。邓仲元被仲元师生尊为“学校之根”,他的精神也成为仲元中学最初的办学理念。85年来,历代仲元师生奋斗不息,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执着的开拓精神、卓著的办学业绩,屡获社会称赞。
  校史是一种历史记忆,是一种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素材,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成长过程,是一种鲜活、有效的教育资源。如何利用校史资源并发挥其特色育人功能,广东仲元中学在这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一、音乐剧表演校史
  学校原创的大型校史音乐剧《那年那月的仲元人》,其剧本、词曲、表演等工作由学校师生共同完成。该剧描写的是1945年日寇进犯粤北,敌人逼進仲元中学校园的时候,在时任校长梁镜尧的带领下,仲元抗日师生同仇敌忾,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在战斗中,校长梁镜尧和他的长子梁铁等多名师生壮烈牺牲。中共党员许克老师及校长次子梁元博身负重伤。而校长的妹妹——教导主任梁秋河,忍受着一家两死一伤的巨大悲痛,带领仲元师生继续艰难办学,用仲元人不畏牺牲、勇于奋斗的爱国情怀,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篇章。由于该剧选用学校历史中的真人真事,再现烽火岁月,把抗战爱国、保卫家园的革命事件搬上舞台,使参演和观演的师生如临其境,音乐剧中所渗透出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战友情谊在每个人心中油然而生。
  校史音乐剧《那年那月的仲元人》中有一段唱词:“仲元人敢舍身取义,仲元人将前赴后继,仲元人定勇往直前,仲元人必顶天立地,扬君子之风,养浩然正气。”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激昂的演唱激起了每一个仲元人爱家、爱校、爱国的情怀。再如:“看,这弹痕遍地,腥风血雨。我仲元师生同仇敌忾,愿为国捐躯。面对着凶恶的豺狼,面对着疯狂的暴行,子弹已打尽,我们!我们把头颅扬起。我们!我们把胸膛挺起。我们!我们挽起手臂。我们!我们无所畏惧。我们是仲元儿女,我们是炎黄儿女。我们是珠江儿女,我们是中华儿女。”浩气凛然的气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其中渗透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复兴大业的责任担当,都通过音乐剧的艺术表演深深印刻在青年学子的心上。
  音乐剧的艺术形式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师生共同创作、观演校史音乐剧为德育开辟了新的渠道和方式,把枯燥、无趣的说教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大提升了育人效果。
  二、校友故事丰富校史
  回顾学校历史,仲元师生无论是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都能站在时代前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不断注解和丰富仲元中学所倡导的“君子”形象。学校以“养浩然之气,扬君子之风”为理念,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开发了“仲元君子人物”课程。课程按不同的时代和主题记述了大量校友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通过讲述、研讨、感悟以及情境模拟,让学生感受学校的荣光,增强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感,发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
  “仲元君子人物”课程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篇章。每个篇章又分为多个主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详细叙述不同时代杰出校友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们为社会、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目的是让在校的仲元学生了解仲元中学发展的历史、校友奋斗不息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感。上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视频欣赏、事迹分享、辩论研讨以及实地体验、校友采访等。如其中一个校友故事讲述的是梁镜尧校长的儿子梁铁,通过那段中华民族奋力抵抗日寇侵略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借助音乐剧的欣赏和角色的扮演,学生心中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又如有个校友故事讲述的是科学家彭加木三闯罗布泊,在生命禁区用生命铸立丰碑,并且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感动中国的百名英模之一的事迹,借助视频介绍、学生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再如一个校友故事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后仲元中学涌现出来的一批企业家,他们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勇立潮头,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富裕作出的贡献,借此让学生产生一种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精神动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杰出校友的身影出现在“仲元君子人物”的课程中,如“教鞭诱导千般巧,粉笔书成百代功”的黄铁吾老师、“清贫自守,乐于奉献”的袁镜威老师、“德荫乡梓地,荣昭邑人心”的张德荣爵士等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无不充满着正能量,给当今学生以丰富、有益的精神食粮。
  校友是学校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校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仲元君子人物”课程是对校史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既能让学生尊重和认识历史,也能帮助他们树立学校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三、校歌传唱校史
  仲元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当时国家正处在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民族救亡图存的特殊时期,词作者是素有“政坛才子”之称的梁寒操先生,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兼立法院秘书长,曲作者是后任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的黄友棣先生,当时他刚从中山大学教育系毕业,正开始音乐教育生涯。
  校歌叙述了仲元中学的创校历程和办学宗旨,饱含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校歌首先写“越秀之山苍苍,珠江之水泱泱;民族之气堂堂,革命之志昂昂”,点出仲元中学所处的是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之地以及邓仲元先生的民族气概和革命精神,抒发了仲元学子的自豪感与使命感。校歌其次写“守吾道,至中至正;养吾气,至大至刚;为主义犯难冒险,为真理扶弱锄强”,阐明了仲元学校传承民族文化和守真理、做真人的教育情怀。校歌接着写“青年学生所学何事,献身为国、救世兴帮”,庄严宣誓了仲元学子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校歌的最后部分再一次告诫和劝勉仲元学子牢记先烈的革命精神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共同努力将仲元精神发扬光大。
  每年新生入学,学校设有一堂专题课,就是解读校歌和学唱校歌,让学生认识学校精神。每年学校还组织各班合唱校歌比赛和开展以校歌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将校歌所蕴含的学校精神进一步融入学生的心中。在学校升旗仪式和各种重大活动中,全体师生均会高唱校歌。校歌旋律以进行曲的风格展开,曲调慷慨激昂,节奏铿锵有力,将仲元学子强烈的自豪感与使命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校馆合作传承校史
  博物馆是收藏、陈列人类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迹的场所,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文物局 教育部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和要求,我们利用本地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展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推进校馆合作,旨在陶冶未成年人的思想情操,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
  2018年,在学校历史科组长戴老师的带领下,历史科组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共同开发“文物里的民国史事”课程。该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通过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藏文物讲述民国历史。课程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基地 学校”的合作,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藏文物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依托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培养新时代的拔尖人才。馆校合作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基地和学校的密切联系,提升教育的参与性和有效性,拓宽校外教育辐射面,促进校内外教育的融合发展和品质提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学校整合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借助市区历史剧创编演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话剧节,充分赋予学生在剧本创编、剧目海报设计、舞台表演等方面展示的机会,《军人的抉择》《与妻书》等一批剧目在市区展演和获奖。在此基础上,学校创作的大型校史音乐剧《那年那月的仲元人》应运而生,这与学校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密不可分。
  总之,时代在发展,德育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挖掘校史资源、开发校史教育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谭小华,广东仲元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03452
其他文献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新的治理措施以外,更根本的是植根于深层的公民环境素养的培养,这就离不开环境教育。  公民环境素养不仅表现为具有关于环境的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环境伦理等环境意识,更关键的是应该呈现为可见行为,从生活中的环境议题着手,以实际的行动呈现,使环境意识具体化、实用化。由此,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围绕从意识到行动这条主线进行。  当前,在我国,培养公民树立
摘 要  参与公共生活是学生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校园欺凌等公共事件中,一些学生的参与表现并不乐观,除了文化因素等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学校公共生活教育缺失。在新形势下促进学生的公共生活参与及学校公共生活教育,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为此,建议学校明确教育目标、加强课程与内容建设、改进课堂教学、健全校园参与途径,以此培养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认知和能力。同时,学生也应该以
课程整合是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课程整合”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实际操作来看,教师对课程整合的实践依然鲜见。究其原因,一方面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體
青少年早恋终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作为父母和教师,既要表明自己坚决反对的态度,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积极地寻找早恋发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找出根本,对症下药。  不久前,又一次收到两位学生的婚礼请柬,这已经是好几对学生喜结连理的请柬了。让我想起了十二年前,因为这两人早恋引发的一场冲突。当时,班主任、年级组、德育处谈话,都无济于事。女生父亲便直接闹到校长室,要找男孩子算账,想揍他,甚至还
恩师朱小蔓先生的专著、国内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情感教育论纲》(以下简称《论纲》)第三版2019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1993年《论纲》完成算起,距今已有27年,此次再版,《论纲》又一次回到其诞生之地,可谓意义特殊。  大学时期我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见到《论纲》,研究生时断断续续地读过其中的一些片段,读博士后数次学习研读,又有幸在先生身边得耳提面命几年,却不曾写过只言片语的读后感
2018年6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五周年庆暨《中国公民教育评论》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三层第五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知名专家,《教育学报》杂志、《中国德育》杂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媒体的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领导、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师生以及毕业生代表五十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集体欣赏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十
摘要 “美德是否可教”的讨论,中国先秦儒家、古希腊学者各有其见。“人皆可以为尧舜”与“美德就是知识”背后,是东方“差序格局”与西方“团体格局”的不同社会结构所形成的思想差异。中西社会格局的差异使双方对美德实质理解产生差异,“团体格局”下推崇的公民优秀品质与“差序格局”下推崇的人伦型美德,在回答“美德是否可教”问题时,答案自然不同。而对于此问题根源性的研究与思索,皆可对当今中小学德育产生重要启示。 
1月23日—24日,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會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八礼四仪”是江蘇省文明办和教育厅自2014年起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四仪”指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这是江苏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践礼修德,从优秀走向优雅的创新之举,也是学校落实《中小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