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2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坤刚从南方调回老家,就接到了同学会的通知。
  今天,他特意早到了一会儿,想和大家熟络熟络,叙叙旧。
  同学聚会,起初是随便坐的,聚了几次以后,就有了分别——嗑能往一块儿唠的,喜欢坐在一起;当了官的、富起来的愿意坐在一起;公务员、教师喜欢往一块儿凑合;做小买卖、自谋职业的自行组桌……梁坤这桌人属于能聊到一块儿的。
  大伙吃着聊着,梁坤听说李晓红的老公是教育局的“头头”,想过去敬杯酒。同学问他意欲何为,梁坤说,给妻子找个教育口的接收单位。
  “得用银子。”
  “懂。”
  李晓红正和杨川热聊。梁坤说:“姐,我敬杯酒。”李晓红问:“多年也不联系,发财了吧?”梁坤回道:“哪里哪里,给人打工。”腰还向前弯了下。
  杨川说,正给红姐落实她家亲属工作的事,你先等会儿。梁坤知道,杨川是人事局副局长,很有能量。
  梁坤脸红了,往后退了一步,举着杯子站在那儿,尴尬地等候“召见”。
  俩人的声音时大时小,梁坤也听了个大概——李晓红的孩子今年博士生毕业,她想把孩子留在身边工作,但本市没有相应的接收单位。孩子也跑了附近几个城市,有的待遇过低,有的专业不对口;也有的是合同签了,但答应好的条件就是不落实,只好放弃。更过分的是,她女儿是符合当地引进“青年才俊”政策、应给高薪的,但要拿出很多证明“你爹是你爹”的材料,甚至有人暗示,给了好处才能办成。女儿说,营商環境太差,闹着要回北京。
  李晓红听说,有家来投资建厂的公司,正好和她女儿专业相符,想托杨川找熟人了解下这家公司的实力,能不能给孩子个“青年才俊”的待遇。
  杨川说,新来的企业他也不熟,得找营商部门了解下。李晓红说,拜托拜托,为了孩子,她杨叔一定要帮忙。
  看到他俩谈话告一段落,梁坤赶紧过去敬酒。李晓红一边和别人说话,一边随手跟梁坤碰了下,说了句“有事儿找姐”就转过头,接着和别人聊。梁坤就坡下驴说,“姐,我还真想跟您说个事……”
  “姐,我想跟您说个事。”见李晓红没什么反应,梁坤略微抬高了声调。
  李晓红被惊着一样,回头看了一眼梁坤。“天,吓我一跳,你还在这儿啊,什么事?”梁坤就说了老婆调转的事。李晓红想了想,“这事挺难,听说名额是照顾招商来的精英子女的,你也别抱太大希望。”
  “我知道我知道,您看我……”梁坤还想说什么,李晓红就有点不耐烦了,“老同学,等信吧,我这儿还忙。”
  接着又说,“杨局,梁坤的老婆要调转工作,你也得帮忙。”把梁坤推给了杨川。
  “姐,我还想和你说个事。”
  “老同学你可真是……”李晓红的脸色有点不好看了。
  “你误会了,我是想告诉你,我认识那家企业的人事部长,可以帮你沟通。”
  “你?说什么?”李晓红激动了一下,差点把含在嘴边的酒喷出来。
  杨川私下问李晓红真的相信梁坤的话?李晓红说,死马当活马医吧。杨川又问,梁坤的事儿,你想帮忙?李晓红撇了下嘴。
  令李晓红没想到的是,事情办得相当顺利,这家企业正需要她女儿这样的“青年才俊”。人事部长还说“总经理要亲自面试”。李晓红大赞私营企业效率高。为了表示感激,她对部长表态:“这一亩三分地儿都是朋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有事您说话。”
  女儿小声提醒她,别忘了跟梁叔说声“谢谢”。她撇了下嘴,随后,又点了点头。
  推开房门,秘书迎上来说,总经理刚接了电话,市里派人现场解决他妻子工作调转问题,他去接待下,请她们稍候。
  李晓红站在窗口往外望去,从车上下来的人,居然是市长!陪同的还有自己的老公,还有杨川,他们挨个和总经理握手,她定睛一看,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总经理,竟然是梁坤……
  一阵风习习吹来,道路上的冰也开始融化,远远地都能看到树梢上朦胧的绿了。
  “南风来喽,天要变暖了。”李晓红轻声自语地说。
其他文献
谭十日原名谭恪,是京津一带有名的中医,最擅长治疗烧烫伤。无论多重的伤情经他医治,十日内不痊愈就分文不取,故人称谭十日。  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占了天津。城破后洋鬼子烧杀抢掠,在城中的鼓楼上架起大炮,炮击城内百姓。那天,谭十日的儿子正在市场采办结婚物品,躲避不及被弹片击中,半个脑袋都被削去。谭十日抚着儿子浑身是血的尸体恸哭,只恨不能杀洋鬼子报仇。  仇恨未消,仇人倒是找上门来了。俄军上校沃
期刊
这个故事的开头有点荒唐。  那个时候,就是故事开头的那个时候,用的秤还是“小两”,十六两为一斤。买油也不用秤称,是用端子量。端子有一两、二两、四两、半斤不等。盛油的壶也是按斤两做的,四两壶、半斤壶、一斤壶……譬如打半斤油,四两端子两次或半斤端子一次,舀进半斤壶里,正好满。总而言之,不用秤的。  那时候有专门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油的。挑两个油桶,桶旁边挂着各种大小不等的端子,乡村里叫卖当当油。  现在
期刊
相裕亭,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长篇盐河系列小说三部。其中,《盐河人家》获连云港市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看座》获“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第16届中国微型小说一等奖、入围“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奖;《风吹乡间路》获“花果山”文学奖;《忙年》获“冰心图书”奖;连续六届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偷盐》入选200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结集出版了《盐河旧事》20余部作品集。  刘黑七死掉很多年了。  盐区人
期刊
他们几乎擦肩而过了。窦队!钢炮脱口而出的一声,窦文贵便停下来扭过头,两人脸对脸也就一尺之距。  还真是你呀?钢炮一边说着,右手早迅疾地向自己腰际摸去。  说声快跑,窦文贵手拉老伴急速冲出林荫道。经过一个众人正跳舞的小广场时,他把老伴推坐在临路边的一张连椅上,自己继续向前跑。待四人全追了过来,窦文贵才突然跳出公园护栏,穿过一条车辆呼啸的大路,拐向斜刺里的一条小巷。他当然没想到,钢炮昨天刚好从这个巷道
期刊
海八爷的烟筒店开在集市口,全城独一家,卖竹烟筒,也卖烟斗和烟壶。一尺长的竹子,打通中间骨节,一端装上铜烟嘴,一端装上铜烟头,就是竹烟筒了。稍精致些的,会雕刻些花纹图案,这说的是旱烟筒。水烟筒比旱烟筒要复杂得多,有插管、烟钎,还有水仓。海八爷不做水烟筒。你要抽水烟,有烟壶,金属制,打京城批回来的。通州城抽水烟的不多,寻常百姓没那讲究,穷苦人家连烟筒也不用,直接用麻纸卷烟丝,点一支洋火抽上,烟丝还是掺
期刊
我乃中原第一剑客,江湖人称无剑。其实我并非无剑,只是以指为剑罢了。天下剑客,在我力透指尖,直刺咽喉之际,顷刻丧命者,不计其数。  我穿行在通往华山绝顶的栈道之上。第十轮华山论剑定在正午时分。我猜想,绝顶之上,此刻一定聚集天下各派剑客,他们要一睹为快的人,有我,还有一个,那就是咫尺剑。  此前九轮华山论剑,我九回夺冠,天下剑客无不折服。我侧目斜视了一眼崖壁上的杜鹃花,红得似血。临行前,师父的叮嘱犹在
期刊
形本来是要做个小“领导”的,却被人举报了。举报者竟是形的影子。  为什么要揭露那件事?形质问影子。  我冤枉你了吗?影子反诘形。  这……形嗫嚅着。  我是你的影子,只会滋生、扩大、暴露你的阴暗面。影子说,我怕你祸害更多的人。  谁都有阴暗的另一面,哪个影子不为自己的主人隐瞒呢?形说的似乎也在理。  影子耸耸肩说,大概你们“人各有志”,我们“影各有志”吧。  你这个叛徒,我凌迟你!形咬牙切齿。  
期刊
光绪元年的端阳节,正值通州大集,那日,货物琳琅满目,赶集的人山人海。  大集西北角,有一对兄弟在卖艺,哥哥叫司徒侠,弟弟叫司徒义,他们表演的是胸口碎大石,哥哥摆下一条槐木长凳,自己躺在上面,弟弟从地上搬起一块青石板,放在哥哥胸口,然后举起一个足有十斤的大铁锤,朝着那块大石板砸去,只听“嘭”的一声脆响,青石板已经裂为两段,司徒侠却丝毫未伤,围观众人一阵喝彩。  这时,场子东边忽然有人大喊:“快闪开,
期刊
张本是大相国寺一带泼皮帮的一个小头目,人生得不成比例,上半身长,下半身短,因此落了个“矮脚虎”的绰号。张本浑身刺青,全是品类不一的花朵,却在右胳膊上纹了一条长长的青蛇,蛇头在手掌虎口那儿,吐着血红的芯子,平时用衣袖遮起来,遇见胆小怕事的人,他会忽然让蛇头显露,在别人惊恐的尖叫声中残忍地大笑。  矮脚虎张本惯使一把眉子刀,这把刀据说是高衙内赏给他的,因此,他常拿出来炫耀。他平日所干的营生,就是带着一
期刊
小西和他的摩托车又出现在这雪的图画中了。  远处是白象似的群山,脚下是广袤晶莹的原野。  路滑,雪受了阳光的怂恿格外晃眼,小西开得小心翼翼。车子像被抻紧缰绳的烈马,憋着气,吼着,走得很慢。可只慢了一小会儿就又跑起来了,风在耳边呼呼地响,云擦着头顶哗哗地飞,群山白象一样涌来,又涌去。  前面又到那个路口了,小西关掉油门,车子慢下来。上周二小西就是在那里滑倒的,地上有一摊冻干的血迹,那是小西留下的。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