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患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2627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裕亭,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长篇盐河系列小说三部。其中,《盐河人家》获连云港市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看座》获“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第16届中国微型小说一等奖、入围“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奖;《风吹乡间路》获“花果山”文学奖;《忙年》获“冰心图书”奖;连续六届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偷盐》入选200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结集出版了《盐河旧事》20余部作品集。
  刘黑七死掉很多年了。
  盐区人至今还在讲他。
  生活中人们遇到某个恶狠、歹毒的人,总是会把刘黑七翻腾出来说:“那人怎么比刘黑七还坏!”家中有小孩子闹夜,大人们被孩子闹烦了,猛不丁地会吓唬孩子,说:“别哭了,再哭,刘黑七就来了!”
  好像刘黑七是匹夜巡的恶狼,闻寻到哪家有小孩子的气息,就会上门把那小孩子给吃掉似的。
  其实,不是那样的。
  刘黑七原本也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大名刘桂堂,山东费县人。晚清至民国时,他起家做了土匪,成为苏北、鲁东南一带头号土匪头子。此人五短身材,相貌平平,只身混迹于街市,如同黄豆筐里扔进一粒瘪皮的芝麻,根本辨不出他的存在。
  但,刘黑七人小鬼大,智谋过人,彪悍凶险。前一秒钟,你可能还是他荒野中同行的伴侣,只因为你身上的钱财被他察觉到了,或是你的某一句言辞伤害了他,那么,后一秒钟,你可能就成为他的刀下鬼了。
  刘黑七出手非常快,往往是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突然袭击你,且下手极狠,无论是刀、枪、棍棒、石头、砖头,但凡是落到你身上,都是把你往死里整的。
  有一年正月十五,赣马镇上逢庙会,他到集市上看热闹,走到一个敲铁壶的地摊前,看到人家敲铁壶怪有趣,便凑过去,想看看那匠人是怎么把一块平整的铁皮卷成喇叭筒的。岂不知,他靠得太近了,对方嫌他碍事,抬头白他一眼,并用手中的锤子猛拨弄他一下,示意他滚远点。刘黑七自感受辱,极为恼火,转身绕到那人身后,脚尖颠起一块石头甩过去,当场开了那匠人的“血瓢”。
  那时,刘黑七还是个放羊的孩子。但他在牧羊中练就了投石驱羊的能耐,百米之内,从他手脚中甩出去的石块,想击打某只羊的某个部位,一打一个准儿。所以,集市上他用投石击羊的招数,去击打那个对他非礼的匠人,纯属于少年轻狂。
  但此举,已经显现出少年刘黑七内心的阴毒。
  后期,刘黑七入匪,源于本村一个在关外做胡子的,名叫唐老四,此人回乡探亲时发现刘黑七精灵机敏,暗思此子将来必成大器,便收他为徒,并将自己在关外学到的一身硬功夫,悉数传授于他。从而,刘黑七尝到了做胡子的好处,便打家劫舍,干起了绿林勾当。
  不久,刘黑七联盟了几个兄弟,打出“劫富济贫”的旗号,集结起一支像样的队伍,在盐区通往沂蒙山的途中绑架勒索,抢劫行人,弄得苏北、鲁东南一带人心惶惶。官府出兵围剿,并与刘黑七的队伍多次正面交锋,但每次都捉不到刘黑七。
  刘黑七率领部下迎敌,或绝路突围时,他看似带头冲锋,但他只带头往前冲锋一小段距离,一旦两兵交锋,或是他身后的队伍赶上来时,他就隐身观望,发现局势不利,瞬间改道——溜号。
  所以,官府几次派出重兵围剿他,都无功而返。反而某些喊出要“捉拿刘黑七”的官员及官员的家属们,遭到了刘黑七惨绝人寰的报复。
  刘黑七的报复,避重就轻,专击对方的“软处”,如同猎人捉蛇一样,奔着你的“七寸”击打,这正是刘黑七匪号的来历。
  刘黑七手下有一帮“眼线”,类似于今天的特务机关——负责谍报。谁跟他过不去,他就要让谁难堪。暗中派出杀手,千里万里摸到你家,大肆杀戮,让你后院起火。
  集市上、小街口,在那儿站着闲“咬舌头”的人,无意中说了刘黑七的坏话,没准儿当天晚上,就有人找上门来,割下你的舌头喂狗。
  所以,那个时候,一听说是刘黑七的队伍,大家都避而不谈,装聋作哑,没有人敢招惹他。刘黑七下手极为狠毒,抠人心、挖人胆的事,他都干过。
  但是,刘黑七也有他温存的一面,那就是对待他的女人。刘黑七起家以后,并没有像其他的山大王那样,劫漂亮的女人作为他的压寨夫人。刘黑七相中的女人,大都隐藏于民间,如同稻田里的莜子草一样,混迹于稻棵子中间,看似与稻苗一样嫩绿、一样长高,但它结出来的果实不是稻谷,而是苦涩、坚硬的莜草野籽儿。
  刘黑七知道他为匪成患,作恶多端,已成为众矢之的,不会善终。所以,凡是被他强占到手的女人,只要是怀上他刘黑七的血脉,他都会暗中赏你一大笔钱财,让你隐匿民间。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原本是穷苦人家,忽而在短时间内富裕起来,开始大面积地购地、建房,其家中的女人,十之八九遭到刘黑七的强占,并怀上他刘黑七的崽儿。
  有人说,刘黑七夜晚睡过的女人,天亮以后,他会威逼当地的财主,让出一块田地给他爱过的那个女人。
  这话听来有些霸道,但刘黑七确实干过那样的事。被刘黑七威逼的财主们,没有哪个敢不順从。
  一九四二年,刘黑七与八路军抗衡,被击毙在沂蒙山区的石柱山上。但,刘黑七为匪的阴影,在苏北、鲁东南一带多年不散。
  盐河上游一所乡村小学,有个叫田小宝的学生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后,他为发泄心中的愤懑,当晚回家拿来把斧子,把学校门前的两排小树都给砍倒了。校长得知后,要开除他。此时,却有人出来劝之——说那孩子十之八九,是土匪刘黑七的后裔。
  此话一出,砍树事件便不了了之。
其他文献
我和青年女作家仝天算是结下梁子了。  起因是网上的一句玩笑话。  半个月前,网友云龙同我谈到了仝天。出于好奇,我百度了一下,才知道仝天是90后青年女作家,十分了得。我对这个女孩顿生钦佩之意,便有了想和她结为网友的想法。  为了能顺利达成心愿,我在网上查找了许多有关她的资料,对她又多了几分了解。接着我鼓起勇气请求她加我为好友,没想到她爽快地同意了。我喜出望外,为了拉近距离,我说我是她的粉丝,她显然是
期刊
花头巷又热闹起来了,听闻要拆迁,大部分搬出去的人家又回来了,聚在一起讨论着赔偿的事。唯有梁金娘家,一把生锈的大锁挂在木门上,就像是欢乐曲中的一个断点,路过的人儿都免不了哀叹一声。  “铃铃铃……”田伯姆又来了。铃声惊飞了李嫂子家准备归巢的母鸡,扑腾着打翻了她家门口晾晒着的梅菜干。“酿噶杀!”李嫂子嘟囔着气不打一处来,转身看到田伯姆又把未完的话吞咽下去。  “李嫂子,你儿子打电话来了,说晚上7点会打
期刊
天刚亮,胡杨林就热闹了。羊都扒在圈门口咩咩地叫,野鸡在胡杨林里尖叫,那头小毛驴也不安静,在外面扯着脖子使劲儿地嚎,就好像谁会搭理它似的,那叫声充满了荷尔蒙的气味。买买提穿上衣服走出牧羊小屋,边打着哈欠伸个懒腰边把羊圈门打开。羊群在头羊的带领下向草场去了,他牵着小毛驴懒洋洋地跟在后面。牧羊犬显得非常亢奋和活跃,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围着他,时不时还在他的腿上蹭蹭,以示它对主人的遵从与友好。  早上胡杨林
期刊
老李和布布一样老了。  布布是在一个下雨天被老李捡回来的。他说,这狗,品相不错。如他所言,布布看家游泳样样都会,老李来了就昂着头摇尾巴,老李出门了就安安静静地趴在院子里。  老李三十五岁才娶到老婆,在这之前,一直是布布陪他过。老李家不大,住一楼,老城区,前后都有院子,老李说这地儿好,够布布活动了。  布布是条杂种狗。其实老李梦想中的狗,是那种威风凛凛、毛发光亮的大狗,布布怎么看都不像。老李不高,它
期刊
邢队!邢队!门被拉开,带进一阵风,老邢从一堆案卷里抬起头。  咋咋呼呼干吗呢?老邢瞥了眼小孙。  小孙扬起手里一张纸,挤眉弄眼,犟驴子的羊丢啦!  你说啥?  上次在永福村抽了你一鞭子的犟老头郝来顺,丢了52只羊!  人家丢了羊你高兴个啥劲儿?老邢瞪了眼小孙。小孙撇撇嘴,那老头不是抽了你一鞭子嘛……  人家那是故意的吗?老邢一挑眉。  小孙说的是两个月前,所里接到的一起报案。  永福村羊倌郝来顺的
期刊
一 春秋亭避雨  “春秋亭外風雨暴……”一场大雨将两家送嫁的队伍困在了春秋亭。一边是薛家的小姐薛湘灵带着浩浩荡荡的陪嫁红妆,另一边只有一顶寒酸小轿,轿内坐着平头百姓赵禄寒的女儿赵守贞。  “小姐,这雨是越下越大,咱们呀一时半会儿怕是离不开这春秋亭了。”梅香是个娇俏的丫鬟,打小就在薛湘灵身边伺候了,对她家小姐的心思最是了解。  “小姐,咱们不如想点子玩意来解个闷,如何?反正现下这亭子里没有老爷夫人,
期刊
不知怎的,年纪越大,越喜歡探古寻幽。小城退休教授何美凤就是这样。有一次,她无聊地翻阅一本当地的地方志,意外地发现三十公里外的地方,有个自然村叫“七层厅”,一时好奇,独自驱车前往。  还真是,这里各家各户的门上,都挂着写有“七层厅1号”“七层厅2号”字样的门牌。古时的地名,或以山志,或以水记,有些干脆就是以某一著名建筑物为名,例如白塔胡同、双桥村、药铺街等等。这儿叫“七层厅”,说不定倒真有座古宅是七
期刊
在江湖,提到飞蝗夺命师,无人不知。此人只认银两,收钱索命。没有人见过其真实面目,只知道其致人死命的是外形似蝗虫的飞石。石尖奇毒,凡破伤者,中毒无药可解。  行走江湖多年,飞蝗夺命师却在泗州城失手。买家要捕头的命,飞蝗夺命师高价接手。石尖划破了捕头的左耳,本以为其死,没想到捕头被陈家药铺的人救活了。  飞蝗夺命师只掷一石,绝不第二次出手,这是他的规矩。如失言,他会加倍退回买家银子。这也是他定的规矩。
期刊
谭十日原名谭恪,是京津一带有名的中医,最擅长治疗烧烫伤。无论多重的伤情经他医治,十日内不痊愈就分文不取,故人称谭十日。  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占了天津。城破后洋鬼子烧杀抢掠,在城中的鼓楼上架起大炮,炮击城内百姓。那天,谭十日的儿子正在市场采办结婚物品,躲避不及被弹片击中,半个脑袋都被削去。谭十日抚着儿子浑身是血的尸体恸哭,只恨不能杀洋鬼子报仇。  仇恨未消,仇人倒是找上门来了。俄军上校沃
期刊
这个故事的开头有点荒唐。  那个时候,就是故事开头的那个时候,用的秤还是“小两”,十六两为一斤。买油也不用秤称,是用端子量。端子有一两、二两、四两、半斤不等。盛油的壶也是按斤两做的,四两壶、半斤壶、一斤壶……譬如打半斤油,四两端子两次或半斤端子一次,舀进半斤壶里,正好满。总而言之,不用秤的。  那时候有专门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油的。挑两个油桶,桶旁边挂着各种大小不等的端子,乡村里叫卖当当油。  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