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ming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基础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公共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正在形成、发展的人才市场服务。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已成为各个学校所关注的问题。目前,社会对计算机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高,所以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本文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办公的无纸化、电器的智能化、消费的电子化等等,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应转向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从而进步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
  在城乡,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条件及学生家庭条件都差别较大,所以,导致进入高校以后,有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很好,而有的连计算机键盘都不会使用。
  (二)计算机教学变成应试教学
  现阶段,大学生为了找工作,陷入各种考证泥潭。因此,学生只关心计算机等级考试有关的知识点,把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学校更重视考试的过级率,教师也只注重讲授考试内容。而这种孤立于专业需求而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使学生形成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达到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对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流于表面,不能灵活运用,不能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未能转变中学的学习方法,上课只求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作业,欠缺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四)计算机教学脱离社会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不能有效地完善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服务于本专业等问题。基于对以上几点的认识,现如今有必要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目标
  国家教育部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应该是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体现,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建立精品课程。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例如,学习时间较短,课时较少。 因此,首先,高校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教学评估指标,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这既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评价精品课程最重要的客观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围绕着贴近实际应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即以提高技能为宗旨进行内容整合和提高,使课程内容既体现了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又照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
  最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太快,所以在完成课本教学的基础上,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最新的知识点和相关的课外知识。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更新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提高计算机基础的综合应用能力。打破孤立的教学,使计算机教学服务于本专业,随着教改的深人发展,各专业基础课程也逐步强化了计算机技术的渗透,这既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连续性,又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目的,即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是进行计算机技术知识教育,而且也是进行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 因此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使得计算机知识能够服务于本专业,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联成一体。通过交流协商,对不同的专业分别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确定计算机基础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而且掌握计算机技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专业,也就是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4、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进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提倡差异。培养学生想提问题、敢提问题和会提问题的能力。
  观念创新是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寻求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5、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想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必须有丰富的教学手段。
  (1)设计案例,提高兴趣。所谓“设计案例”,就是构造一种实际案例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执行解决过程的方案,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采取分层教学,要求基础好的同学在完成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必须完成附加内容的学习。
  (3)渐进分析,由浅入深。所谓“渐进分析”,指教师根据案例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
  (4)效果比较,提高理解。“效果比较”指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制作,然后进行比较。直接教学,学生体会不到该知识点的优越性,通过对比,学生提高了认识,加深了记忆,克服了易犯的错误。
  (5)开展兴趣小组,以赛促学。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动力。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由统一的教学单位如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承担,有利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划、组织和实施,便于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交流,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除了采取政策倾斜,稳定教师队伍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引进具有较高计算机造诣的人才;其次,利用本校现有的利条件和优势,调动教师钻研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第三,促进校内外计算机学术交流,支持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与学术活动,提高学术水平;第四,通过参于其他专业学科的科研活动,拓宽知识面。事实证明通过提高教师计算机水平,能够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文化的知识面,并能为专业教学和科研服务。
  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并且积极参加科研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提高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计算机水平,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得以顺利进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确保教学质量。
  7、开展网络化平台教学。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自学。教师向网络平台上提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视频、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二十一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任何一门学科,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随着高等教育从观念更新与模式转换向教学过程深入,这样的改革方向是种必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与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发展相结合,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在教学中将而临更多的新问题,我们要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继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福建电脑,2006(4).
  [2]解福,魏东平.计算机文化基础[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武昌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开展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探究式”和“讲授式”相结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课外拓展学习等几个方面着手,谈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思考  中宣部、教育
期刊
摘要:小学时期就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是多么的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  关键词:不言而喻;结合讲读过程;利用课文  朗读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要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是国库集中支付有效实施的保障和手段,是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快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增强财政管理透明度,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
摘 要:90后是中国教育改革后的一代学生,步入大学的90后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究竟如何是本次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成都理工大学部分90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90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提出合适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在90年代,正是计划生育抓的非常严的时期,所以90后出生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策略,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注重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一些学生计算错误,大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如:题目看错、抄错、书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