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个创新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对促进个体社会化尤为重要。笔者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化学课堂教学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则是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创新是民族和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源泉,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素质。化学是一个创新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对促进个体社会化尤为重要。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人的思维活动起源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提出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中产生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教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我先做了实验,学生观察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结论,再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中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代表上讲台,配合多媒体课件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然后激发学生:“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你可以提问考考他。”顿时,学生纷纷质疑: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有可能改变吗?等等。台上的学生一一解答,甚至出现一人解决不了众人帮助解答的可喜局面,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落到实处。此外,谈话法、比较法、发现法、讨论法等都能将学生带入质疑情境,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化学实验中求异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改变实验方案,从多角度开展化学实验,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为学生创设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新的天地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如氯化氢的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极易溶解在水中,而形成容器内外的压强差,当外界的压强大于容器内的压强时,大气压强把玻璃导管中的水压入容器内,形成喷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喷泉实验发散思维,改进实验:1.不用滴管中的水,若将滴管去掉,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发喷泉?2.喷泉是由于容器内的气体极易溶于水造成的压强差而形成的。如果不用氯化氢,别的气体是否也可以形成喷泉?学生通过思考,找出了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像氨气、二氧化硫气等都可以做这个实验。3.喷泉的形成可以靠减小容器内的压强,是不是可从反向思维,如何加大容器外面的压强来形成喷泉?4.除了通过气体溶于水中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是否有其它方法造成容器内外的压强差来进行喷泉实验呢?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同时,这样的训练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三、活化教学内容,设置知识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许多化学知识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并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率。化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活化教学内容,把化学知识融入知识情境中,给学生创设出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情感,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唤起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设计成小实验、小问题、小故事、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渴望提示本质、试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理态势往往能转化成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进行积极有效的创新思维活动。例如,学习“盐类电解”时,首先提出酸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那么,氯化钠NaCI、NH4Cl、NaOH这三种溶液的PH值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感到惊异,为什么这些溶液呈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呢?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又如,在讲原子结构理论时,补做金属钠性质的实验,当学生观察到钠的呈现出美丽的银白色,继而又变得灰暗,时而又变得明亮;当看到钠与水剧烈反应,熔化成小圆球且在水面上高速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声响,以及滴入酚酞试液变红等现象,便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联系这一切,当学生画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后,教师简单的讲解就使抽象的原子結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而富有魅力了。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单凭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和平铺直叙,学生毫无兴趣,感到枯燥乏味,难学难记,如果将其设计成一个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则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真正达到了愿学、乐学。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新教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化学课堂教学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则是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创新是民族和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源泉,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素质。化学是一个创新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对促进个体社会化尤为重要。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人的思维活动起源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提出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中产生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教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我先做了实验,学生观察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结论,再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中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代表上讲台,配合多媒体课件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然后激发学生:“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你可以提问考考他。”顿时,学生纷纷质疑: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有可能改变吗?等等。台上的学生一一解答,甚至出现一人解决不了众人帮助解答的可喜局面,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落到实处。此外,谈话法、比较法、发现法、讨论法等都能将学生带入质疑情境,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化学实验中求异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改变实验方案,从多角度开展化学实验,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为学生创设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新的天地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如氯化氢的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极易溶解在水中,而形成容器内外的压强差,当外界的压强大于容器内的压强时,大气压强把玻璃导管中的水压入容器内,形成喷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喷泉实验发散思维,改进实验:1.不用滴管中的水,若将滴管去掉,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发喷泉?2.喷泉是由于容器内的气体极易溶于水造成的压强差而形成的。如果不用氯化氢,别的气体是否也可以形成喷泉?学生通过思考,找出了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像氨气、二氧化硫气等都可以做这个实验。3.喷泉的形成可以靠减小容器内的压强,是不是可从反向思维,如何加大容器外面的压强来形成喷泉?4.除了通过气体溶于水中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是否有其它方法造成容器内外的压强差来进行喷泉实验呢?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同时,这样的训练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三、活化教学内容,设置知识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许多化学知识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并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率。化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活化教学内容,把化学知识融入知识情境中,给学生创设出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情感,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唤起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设计成小实验、小问题、小故事、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渴望提示本质、试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理态势往往能转化成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进行积极有效的创新思维活动。例如,学习“盐类电解”时,首先提出酸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那么,氯化钠NaCI、NH4Cl、NaOH这三种溶液的PH值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感到惊异,为什么这些溶液呈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呢?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又如,在讲原子结构理论时,补做金属钠性质的实验,当学生观察到钠的呈现出美丽的银白色,继而又变得灰暗,时而又变得明亮;当看到钠与水剧烈反应,熔化成小圆球且在水面上高速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声响,以及滴入酚酞试液变红等现象,便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联系这一切,当学生画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后,教师简单的讲解就使抽象的原子結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而富有魅力了。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单凭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和平铺直叙,学生毫无兴趣,感到枯燥乏味,难学难记,如果将其设计成一个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则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真正达到了愿学、乐学。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新教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