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7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目前财务审核已经进入最重要的时刻,原则上3月31日截止日之后,IPO就将重启。同时,他还强调称,“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暂停IPO。”当天下午,A股市场闻之急速而又恐慌性地开始了跳水行情。监管当局随后亦紧急通过有关媒体辟谣:IPO须在财务自查阶段与抽查阶段后才能重启。调皮的大盘才得以安抚,指数的大跌势头才有所缓解。
事实上,进入3月份以来,市场已履次受到IPO开闸传闻的骚扰与惊吓。3月1日,虽然证监会在前一天表示了目前IPO开闸暂无时间表的消息,但市场仍然心有余悸:当日上证指数画出了一根震幅不小的陰十字星K线。很明显,近期市场的连续阴跌,IPO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应该是最大的。相反,自去年12月4日至今的跨年度行情中,上证指数最高涨了近500点,行情的上涨,就笔者看来,市场各方对IPO的“无忧”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回顾本轮行情,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大的供求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即自去年10月底浙江世宝上市至今4个多月以来,IPO事实上已处于暂停状态。不仅如此,为了化解近900家组成的IPO“堰塞湖”风险,监管层通过史上最严的IPO企业财务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大检查欲“吓退”一批;监管层还力图通过将企业推向境外上市与挂牌“新三板”等的形式欲分流一批。与此同时,监管层还特别注重资金扩容,比如加大QFII和RQFII的投资额度与比例。为此,原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甚至公开宣称,希望QFII和RQFII占整个A股市场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能够乘以9或10。随着监管部门新批QFII和RQFII资格的加速,这些长线资本也快速流入A股市场。今年2月27日,中国证监会再次明确说,要推进长期资金即保险资金、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等“三金”的入市。
然而一旦“不怕”的氛围有所改变,一旦市场的上涨动力减弱,一旦面对拥有排山倒海气势的IPO“堰塞湖”开闸(毕竟当前传来的最新消息是主动“撤单”的IPO家数仅有30家),再加上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等机构资金远水难解近渴的现状,市场选择阻力最小的下跌路线是一种必然的逻辑。
其实,对待IPO问题上,有些投资者是“怕”的,有些投资者以及政府部门则是“盼”的,并希望尽快重启IPO,否则证券市场就失去了其应有的融资功能,也失去了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作用。因此,当前最为现实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IPO重启与不因其导致股市步入漫漫熊途间取得一个最大公约数,以达到“怕”与“盼”间的均衡。
综观中国新股制度的历次改革,就如同老乌龟爬门槛那样,里外总会有一跤的。如果摔得好,一步就到了门外,如果不幸摔回门槛内,不仅要疼一下,而且还得继续爬门槛。 当前的中国股市,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散户投资者闻IPO恐慌倒也情有可原,毕竟这是多年“政策市”所致的结果。新股体制改革似乎陷入了一个“改也不行,不改更不行”的囧态。
虽然目前新股处在暂停或暂缓的状态,但是毫无疑问,改革已成主流共识。因为新股发行如果再不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IPO就会重复暂停、放开、再暂停的怪圈,中国股市就会重走政策市的老路,我们小散们就会回到“年年解套年年套”的投机生活中去。结果就如同老乌龟爬门槛不幸摔回门槛里那样,陷入疼一下再爬,爬后再疼一下的尴尬。
而要启动改革必须有一个好机制。力量来自何方呢?自然是中小投资者的力量,自然是来自包括养老金、企业年金等机构长期资本所内含的社会力量。惟其这样的力量,才能打破中国股市IPO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推动股市利益均衡新机制的建立,并真正让普通投资者分享改革红利,实现百姓财富性收入的增长。而这恰恰是笔者对中国股市健康和谐发展之盼。
(作者为《证券日报》副总编辑)
事实上,进入3月份以来,市场已履次受到IPO开闸传闻的骚扰与惊吓。3月1日,虽然证监会在前一天表示了目前IPO开闸暂无时间表的消息,但市场仍然心有余悸:当日上证指数画出了一根震幅不小的陰十字星K线。很明显,近期市场的连续阴跌,IPO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应该是最大的。相反,自去年12月4日至今的跨年度行情中,上证指数最高涨了近500点,行情的上涨,就笔者看来,市场各方对IPO的“无忧”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回顾本轮行情,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大的供求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即自去年10月底浙江世宝上市至今4个多月以来,IPO事实上已处于暂停状态。不仅如此,为了化解近900家组成的IPO“堰塞湖”风险,监管层通过史上最严的IPO企业财务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大检查欲“吓退”一批;监管层还力图通过将企业推向境外上市与挂牌“新三板”等的形式欲分流一批。与此同时,监管层还特别注重资金扩容,比如加大QFII和RQFII的投资额度与比例。为此,原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甚至公开宣称,希望QFII和RQFII占整个A股市场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能够乘以9或10。随着监管部门新批QFII和RQFII资格的加速,这些长线资本也快速流入A股市场。今年2月27日,中国证监会再次明确说,要推进长期资金即保险资金、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等“三金”的入市。
然而一旦“不怕”的氛围有所改变,一旦市场的上涨动力减弱,一旦面对拥有排山倒海气势的IPO“堰塞湖”开闸(毕竟当前传来的最新消息是主动“撤单”的IPO家数仅有30家),再加上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等机构资金远水难解近渴的现状,市场选择阻力最小的下跌路线是一种必然的逻辑。
其实,对待IPO问题上,有些投资者是“怕”的,有些投资者以及政府部门则是“盼”的,并希望尽快重启IPO,否则证券市场就失去了其应有的融资功能,也失去了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作用。因此,当前最为现实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IPO重启与不因其导致股市步入漫漫熊途间取得一个最大公约数,以达到“怕”与“盼”间的均衡。
综观中国新股制度的历次改革,就如同老乌龟爬门槛那样,里外总会有一跤的。如果摔得好,一步就到了门外,如果不幸摔回门槛内,不仅要疼一下,而且还得继续爬门槛。 当前的中国股市,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散户投资者闻IPO恐慌倒也情有可原,毕竟这是多年“政策市”所致的结果。新股体制改革似乎陷入了一个“改也不行,不改更不行”的囧态。
虽然目前新股处在暂停或暂缓的状态,但是毫无疑问,改革已成主流共识。因为新股发行如果再不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IPO就会重复暂停、放开、再暂停的怪圈,中国股市就会重走政策市的老路,我们小散们就会回到“年年解套年年套”的投机生活中去。结果就如同老乌龟爬门槛不幸摔回门槛里那样,陷入疼一下再爬,爬后再疼一下的尴尬。
而要启动改革必须有一个好机制。力量来自何方呢?自然是中小投资者的力量,自然是来自包括养老金、企业年金等机构长期资本所内含的社会力量。惟其这样的力量,才能打破中国股市IPO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推动股市利益均衡新机制的建立,并真正让普通投资者分享改革红利,实现百姓财富性收入的增长。而这恰恰是笔者对中国股市健康和谐发展之盼。
(作者为《证券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