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孟津因地制宜,大胆探索,聚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创造出了乡村振兴的“孟津模式”。
什么是美好生活?对乡亲们来说,点火做饭的时候,天然气砰的一声一打就着,是美好生活;出门走大路,如厕能水冲,处处干干净净,是美好生活。
“旱厕改水冲,方便又干净。”前不久,孟津县送庄镇十里村李建良家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完成了旱厕改建,结束了全家“一个坑、两块砖”的如厕历史。“轻轻一按,哗啦一声,尽数冲走,跟城里没啥两样!”李建良喜上眉梢。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河南孟津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驱动力量。孟津因地制宜,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创造了乡村振兴的“孟津模式”。
孟津县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北依黄河,南融洛阳,素有河图之源、六朝帝京、邙山福地、黄河明珠之美誉。有着厚重历史和地理优势的孟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人口46万,其中乡村人口40.6万,耕地面积56.3万亩,2018年农业总产值45.6亿元,粮食总产稳定在2亿公斤左右。
如今的孟津,风光秀美,如诗如画。这里有绵延俊秀的邙山和滔滔奔流的黄河,还有令人神往的河图文化和风华绝代的帝京古韵。这里不仅可以看山望水,凭寄乡愁,更能干事创业,成就梦想。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等17个国家和省级殊荣,就是大美孟津的实力展现和有力佐证。
聚力产业振兴,打牢乡村基础
冬至时节,田野渐显萧瑟,但一个个产业让孟津的乡村充满生机。来到洛阳生生乳业有限公司,可以看看听着音乐悠闲散步的奶牛;前往十里香草莓基地和洋丰生态园,可以品尝一下味道甜美的草莓、猕猴桃和石榴;再到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可以感受一下一张牡丹画带动上千人挥毫泼墨的宏大场面……在孟津,特色产业正蓬勃发展、风生水起。
“近年来,孟津县聚焦农业现代化,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产融合发展为引领,以特色发展为方向,强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得到持续提高。”孟津县委书记杨劭春说。
为了聚力产业振兴,打牢乡村振兴基础,孟津县制定了“十三五”高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沟域经济规划,明确“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四条高效观光农业产业带建设,重点打造四条沟域经济带,加快推进“多彩长廊”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努力以产业兴旺推动群众生活富裕。
“别人的西瓜、草莓价格低还卖不动,而孟津的小西瓜每斤卖到二十元、草莓每斤卖到三四十元,而且还供不应求。”在孟津,采摘园老板总是会自豪地说这样一句话,如此炙手可热的市场行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孟津县特色开路和融合发展的产业定位。
近年来,孟津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富农战略,推动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草莓种植面积1.5万亩,红提葡萄种植面积6000亩,精品西瓜种植面积5000亩,地理标志农产品孟津梨、孟津西瓜、孟津葡萄、孟津黄河鲤鱼4个,“财丰”草莓、“慧源”蔬菜等一系列孟津特色农产品享誉省内外,荣获“国”字号奖项10余个。
与此同时,孟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资源和都市近郊优势,大力整合农业园区、田园风光、黄河湿地等旅游资源,深化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建成500亩以上特色农业园区55个,国家五星级园区2家、四星级园区4家,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農旅品牌和万亩优质水稻、万亩孟津贡梨、万亩无公害蔬菜等一批“万字号”农业项目。精心打造了梨花节、桃花诗会、西瓜采摘节等20余个农业观光节会。2018年接待游客320多万人(次),引爆了“来孟津耍吧”都市观光休闲旅游品牌。
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主会场活动在孟津卫坡举行,短短几天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同时,孟津大力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12510”电商工程,建成送庄特色果蔬、平乐牡丹画、朝阳唐三彩、会盟黄河名优特产等一批淘宝村,推动更多农产品走出孟津、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
聚力人才振兴,厚植乡村动力
会聚一批高素质人才,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顶梁柱。
会盟镇小集村原来是个后进村,乡土人才张进伟任村支部书记后创办了“洛阳天下秀农业公司”,进行肉牛养殖,带动全村人均增收500元。
在常袋镇马岭村,3名后备干部都是90后,7名80后年轻党员已经进入村“两委”及村监委会工作。他们中间,好几个都是大学本科毕业。
近年来,孟津涌现出吕妙霞、杨占通等典型人物,“回孟津干吧”正成为继“来孟津耍吧”之后的孟津新名片。
杨劭春介绍,孟津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近年来,孟津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镇党校、村“三新”大讲堂、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资源,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培训。
注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全县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64家;家庭农场90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市级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余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省级8家、市级42家,合作社会员2.1万余人,带动农户3.6万余户,成为孟津田畴沃野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
用好返乡人才。孟津从准入、税收、土地、融资、激励、环境等方面制定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兴业。逐步探索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住房、教育、社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解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后顾之忧,促使其安心创业。全面落实《就业创业奖补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促进就业创业奖励性政策,县财政投入担保基金7000万元,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亿元,累计返乡创业2万人。 留住乡土人才。孟津县开展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十个一”活动,建立了县处级领导干部联系镇、镇党委书记联系重点村、村支部书记联系重点人的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工作机制。将118名返乡乡土人才纳入村后备干部队伍,高标准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有122名复合型乡土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新当选的村级班子年龄、学历、能力“三个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村“三委”干部中35岁以下的67人,村支部书记40岁以下的15人。
聚力文化振兴,丰富乡村内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作为一颗璀璨的黄河明珠,孟津突出特色,以文兴业。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深入挖掘唐三彩烧制、牡丹画创作、剪纸、杂耍、书画、戏曲等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保护乡土文化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农村别具韵味,让人们留得住乡愁。
孟津注重挖掘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眼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朝阳镇南石山村,通过盘活“唐三彩”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年产值超3亿元,成为文化致富的典型。平乐镇平乐村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年销售牡丹画40万幅,销售收入达1.5亿元,探索出了一条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入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强化基础,以文化人。孟津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说、写”工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文化街道、主题小游园、榜样一条街、价值观宣传一条街”建设工程,大张旗鼓表彰“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致富能手”,营造了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坚持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面创建。
丰富内涵,以文惠民。孟津全面完成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建成镇级城市书房12座,建成村级文化广场336个、乡村主题游园132个。扎实开展“欢乐孟津”“百场公益性演出”“送电影送戏曲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创新推进河洛大鼓《十九大颂歌》《乡村振兴福满人间》、戏曲《乡村振兴看孟津》进村巡演,把更多的优秀文化送给农民群众。扶贫戏剧《瀍河湾》《时来运转》被评为中原戏剧类重点项目。
聚力生态振兴,提升乡村颜值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孟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在孟津,无论是古朴的村庄还是新型社区,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村民院落,都拾掇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处处可见红花绿草。
近年来,孟津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守护拓展绿色空间,打通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让土地长出金元宝,生态成为摇钱树,让田园风光、秀美乡村成为聚宝盆,让孟津乡村始终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让乡村美起来。孟津坚持规划先行,明确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书记工程”,按照“村里村外,不见垃圾;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厕所污水,一并治理;清洁家园,人人出力”的要求,大力开展垃圾清零、一村万树、厕所革命、拆违治乱等工作。
目前,孟津县累计建成镇级垃圾中转站16个、污水处理厂8个,村级垃圾中转点230个、污水处理站33个、人工湿地7处,新铺设农村污水管网22.1万米,1.45万座旱厕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拆除农村“四房”(违建房、危险房、偏杂房、闲置房)35万余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58万余株,建成“绿庄”56个,农村正在由“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
让生活好起来。坚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孟津大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建成农村老年幸福院134个,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62个,乡村道路硬化项目83个,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城乡客运、水、电、网络、电视覆盖率达100%,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也能连上WiFi,洗上热水澡,用上抽水马桶。
让生态优起来。孟津守牢环境保护底线,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统筹推进“两河两渠”治理,严格落实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计划,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今年以来孟津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聚力组织振兴,夯实乡村保障
在孟津,走到哪里都是一片红。处处可见红旗飘扬,处处都是组织阵地。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乡村振兴,需要培养造就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机制。
近年来,孟津聚焦农村社会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以“组织振兴、治理有效”为目标,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的“1+3+1”乡村治理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朝阳镇现有党员2061名,而这2061名党员却将全镇几万名群众紧密地连在了一起——“红白大事必到、生病住院必到、急难重活必到、代办事项必到、思想波动必到”,党员的挂钩入户形成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无死角服务”。
常袋镇马岭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研究村污水处理厂、乡村书屋建设事宜,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支持,群众自发拆除自家违章建筑。
“我们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基层组织凝聚力得到持续增强。扎实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和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党员联系户‘1+10’工作法,切实在全县叫响做实‘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杨劭春说。
近年来,孟津坚持把自治与法治、德治贯通起来,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高自治“原动力”,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账组账镇管和村务公开等制度,学习推广“枫桥经验”,持续用好“一站三会”,督导农村规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着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与此同时,孟津持续提高法治“保障力”,提高德治“引领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站(室、点)全覆盖,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的教化约束作用和农村“五老人员”、乡贤的桥梁纽带、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各村每季度召开一次道德评议会,以道德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利用基层组织力量,孟津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孟津启动“支部连支部、同奔小康路”活动,建立“组织联村、支部联组、党员联户”脱贫帮扶机制,选派63名第一书记和2000余名帮扶干部,成立了209个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持续打好产业扶贫、就业创业扶貧、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四场硬仗”。
“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分包最贫困的村,县党政班子成员分包今年拟脱贫的最后15个村,以‘解剖麻雀’工作法逐村逐户精准识别、精细找‘难’、精确帮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杨劭春介绍说。
什么是美好生活?对乡亲们来说,点火做饭的时候,天然气砰的一声一打就着,是美好生活;出门走大路,如厕能水冲,处处干干净净,是美好生活。
“旱厕改水冲,方便又干净。”前不久,孟津县送庄镇十里村李建良家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完成了旱厕改建,结束了全家“一个坑、两块砖”的如厕历史。“轻轻一按,哗啦一声,尽数冲走,跟城里没啥两样!”李建良喜上眉梢。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河南孟津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驱动力量。孟津因地制宜,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创造了乡村振兴的“孟津模式”。
孟津县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北依黄河,南融洛阳,素有河图之源、六朝帝京、邙山福地、黄河明珠之美誉。有着厚重历史和地理优势的孟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人口46万,其中乡村人口40.6万,耕地面积56.3万亩,2018年农业总产值45.6亿元,粮食总产稳定在2亿公斤左右。
如今的孟津,风光秀美,如诗如画。这里有绵延俊秀的邙山和滔滔奔流的黄河,还有令人神往的河图文化和风华绝代的帝京古韵。这里不仅可以看山望水,凭寄乡愁,更能干事创业,成就梦想。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等17个国家和省级殊荣,就是大美孟津的实力展现和有力佐证。
聚力产业振兴,打牢乡村基础
冬至时节,田野渐显萧瑟,但一个个产业让孟津的乡村充满生机。来到洛阳生生乳业有限公司,可以看看听着音乐悠闲散步的奶牛;前往十里香草莓基地和洋丰生态园,可以品尝一下味道甜美的草莓、猕猴桃和石榴;再到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可以感受一下一张牡丹画带动上千人挥毫泼墨的宏大场面……在孟津,特色产业正蓬勃发展、风生水起。
“近年来,孟津县聚焦农业现代化,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产融合发展为引领,以特色发展为方向,强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得到持续提高。”孟津县委书记杨劭春说。
为了聚力产业振兴,打牢乡村振兴基础,孟津县制定了“十三五”高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沟域经济规划,明确“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四条高效观光农业产业带建设,重点打造四条沟域经济带,加快推进“多彩长廊”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努力以产业兴旺推动群众生活富裕。
“别人的西瓜、草莓价格低还卖不动,而孟津的小西瓜每斤卖到二十元、草莓每斤卖到三四十元,而且还供不应求。”在孟津,采摘园老板总是会自豪地说这样一句话,如此炙手可热的市场行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孟津县特色开路和融合发展的产业定位。
近年来,孟津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富农战略,推动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草莓种植面积1.5万亩,红提葡萄种植面积6000亩,精品西瓜种植面积5000亩,地理标志农产品孟津梨、孟津西瓜、孟津葡萄、孟津黄河鲤鱼4个,“财丰”草莓、“慧源”蔬菜等一系列孟津特色农产品享誉省内外,荣获“国”字号奖项10余个。
与此同时,孟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资源和都市近郊优势,大力整合农业园区、田园风光、黄河湿地等旅游资源,深化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建成500亩以上特色农业园区55个,国家五星级园区2家、四星级园区4家,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農旅品牌和万亩优质水稻、万亩孟津贡梨、万亩无公害蔬菜等一批“万字号”农业项目。精心打造了梨花节、桃花诗会、西瓜采摘节等20余个农业观光节会。2018年接待游客320多万人(次),引爆了“来孟津耍吧”都市观光休闲旅游品牌。
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主会场活动在孟津卫坡举行,短短几天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同时,孟津大力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12510”电商工程,建成送庄特色果蔬、平乐牡丹画、朝阳唐三彩、会盟黄河名优特产等一批淘宝村,推动更多农产品走出孟津、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
聚力人才振兴,厚植乡村动力
会聚一批高素质人才,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顶梁柱。
会盟镇小集村原来是个后进村,乡土人才张进伟任村支部书记后创办了“洛阳天下秀农业公司”,进行肉牛养殖,带动全村人均增收500元。
在常袋镇马岭村,3名后备干部都是90后,7名80后年轻党员已经进入村“两委”及村监委会工作。他们中间,好几个都是大学本科毕业。
近年来,孟津涌现出吕妙霞、杨占通等典型人物,“回孟津干吧”正成为继“来孟津耍吧”之后的孟津新名片。
杨劭春介绍,孟津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近年来,孟津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镇党校、村“三新”大讲堂、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资源,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培训。
注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全县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64家;家庭农场90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市级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余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省级8家、市级42家,合作社会员2.1万余人,带动农户3.6万余户,成为孟津田畴沃野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
用好返乡人才。孟津从准入、税收、土地、融资、激励、环境等方面制定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兴业。逐步探索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住房、教育、社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解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后顾之忧,促使其安心创业。全面落实《就业创业奖补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促进就业创业奖励性政策,县财政投入担保基金7000万元,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亿元,累计返乡创业2万人。 留住乡土人才。孟津县开展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十个一”活动,建立了县处级领导干部联系镇、镇党委书记联系重点村、村支部书记联系重点人的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工作机制。将118名返乡乡土人才纳入村后备干部队伍,高标准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有122名复合型乡土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新当选的村级班子年龄、学历、能力“三个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村“三委”干部中35岁以下的67人,村支部书记40岁以下的15人。
聚力文化振兴,丰富乡村内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作为一颗璀璨的黄河明珠,孟津突出特色,以文兴业。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深入挖掘唐三彩烧制、牡丹画创作、剪纸、杂耍、书画、戏曲等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保护乡土文化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农村别具韵味,让人们留得住乡愁。
孟津注重挖掘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眼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朝阳镇南石山村,通过盘活“唐三彩”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年产值超3亿元,成为文化致富的典型。平乐镇平乐村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年销售牡丹画40万幅,销售收入达1.5亿元,探索出了一条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入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强化基础,以文化人。孟津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说、写”工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文化街道、主题小游园、榜样一条街、价值观宣传一条街”建设工程,大张旗鼓表彰“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致富能手”,营造了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坚持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面创建。
丰富内涵,以文惠民。孟津全面完成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建成镇级城市书房12座,建成村级文化广场336个、乡村主题游园132个。扎实开展“欢乐孟津”“百场公益性演出”“送电影送戏曲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创新推进河洛大鼓《十九大颂歌》《乡村振兴福满人间》、戏曲《乡村振兴看孟津》进村巡演,把更多的优秀文化送给农民群众。扶贫戏剧《瀍河湾》《时来运转》被评为中原戏剧类重点项目。
聚力生态振兴,提升乡村颜值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孟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在孟津,无论是古朴的村庄还是新型社区,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村民院落,都拾掇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处处可见红花绿草。
近年来,孟津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守护拓展绿色空间,打通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让土地长出金元宝,生态成为摇钱树,让田园风光、秀美乡村成为聚宝盆,让孟津乡村始终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让乡村美起来。孟津坚持规划先行,明确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书记工程”,按照“村里村外,不见垃圾;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厕所污水,一并治理;清洁家园,人人出力”的要求,大力开展垃圾清零、一村万树、厕所革命、拆违治乱等工作。
目前,孟津县累计建成镇级垃圾中转站16个、污水处理厂8个,村级垃圾中转点230个、污水处理站33个、人工湿地7处,新铺设农村污水管网22.1万米,1.45万座旱厕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拆除农村“四房”(违建房、危险房、偏杂房、闲置房)35万余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58万余株,建成“绿庄”56个,农村正在由“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
让生活好起来。坚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孟津大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建成农村老年幸福院134个,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62个,乡村道路硬化项目83个,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城乡客运、水、电、网络、电视覆盖率达100%,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也能连上WiFi,洗上热水澡,用上抽水马桶。
让生态优起来。孟津守牢环境保护底线,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统筹推进“两河两渠”治理,严格落实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计划,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今年以来孟津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聚力组织振兴,夯实乡村保障
在孟津,走到哪里都是一片红。处处可见红旗飘扬,处处都是组织阵地。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乡村振兴,需要培养造就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机制。
近年来,孟津聚焦农村社会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以“组织振兴、治理有效”为目标,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的“1+3+1”乡村治理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朝阳镇现有党员2061名,而这2061名党员却将全镇几万名群众紧密地连在了一起——“红白大事必到、生病住院必到、急难重活必到、代办事项必到、思想波动必到”,党员的挂钩入户形成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无死角服务”。
常袋镇马岭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研究村污水处理厂、乡村书屋建设事宜,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支持,群众自发拆除自家违章建筑。
“我们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基层组织凝聚力得到持续增强。扎实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和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党员联系户‘1+10’工作法,切实在全县叫响做实‘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杨劭春说。
近年来,孟津坚持把自治与法治、德治贯通起来,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高自治“原动力”,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账组账镇管和村务公开等制度,学习推广“枫桥经验”,持续用好“一站三会”,督导农村规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着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与此同时,孟津持续提高法治“保障力”,提高德治“引领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站(室、点)全覆盖,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的教化约束作用和农村“五老人员”、乡贤的桥梁纽带、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各村每季度召开一次道德评议会,以道德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利用基层组织力量,孟津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孟津启动“支部连支部、同奔小康路”活动,建立“组织联村、支部联组、党员联户”脱贫帮扶机制,选派63名第一书记和2000余名帮扶干部,成立了209个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持续打好产业扶贫、就业创业扶貧、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四场硬仗”。
“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分包最贫困的村,县党政班子成员分包今年拟脱贫的最后15个村,以‘解剖麻雀’工作法逐村逐户精准识别、精细找‘难’、精确帮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杨劭春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