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煮茶经验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39272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茶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能好好的泡来喝的茶,我不煮。煮茶,是先要找到适合煮的茶。茶龄要够老,起码二、三十年或更老。茶叶原料要粗枝大叶,不妨带有茶梗。符合条件的茶应有级别较低的六堡(不可笼统说六堡。)、普洱砖茶(依照以前的标准,一二级作散茶、三四级作沱茶、七八级作饼茶、九十级作砖茶的那种砖茶。这里不说边销茶,专门做给边疆人们的黑茶,原本就是根据当地人需要煮奶茶的习惯而生产。)以及寿眉(不包括贡眉,白牡丹,白毫银针或统称白茶及老白茶的)。
  茶要直接煮呢或泡完后再煮?说到这问题就需先说“尾水”,泡茶时茶随着冲泡次数增加,可溶物的析出会逐渐减少,香味表现则越来越衰弱,直至最后没了茶味,泡出来的就成了尾水。现在大家喜欢喝尾水,强调他们的茶叶品质高故很耐泡尾水甜,还批判说不喝尾水很浪费茶叶不懂得珍惜资源。很多人说的煮茶,就是把泡到无味的茶叶掏出熬煮。事实上一位泡茶者在泡茶时是根据当时要泡几道茶来投放茶量,并且知道怎么控制每一道的浓度,让茶内含物质能均匀释放以及尽量完全释放,这几道茶汤会是茶的最佳适饮的高峰,超出理想道数,味道会突然往下掉得厉害,泡茶者要在掉之前停止,那时满嘴余韵回甘,身心满足,何必再续尾水劝尾水?这时利用泡完茶的茶渣拿去煮茶,各种成分的含量几乎都没了,品饮的意义就不大。除非有些茶(比如四十年老生普洱、老佛手)存放时间真的足够老、用料够壮实、价格够贵,在泡完后还不舍得弃之,就煮一煮装一碗一口饮之,喝着口感醇化、胸腔气顺、肠胃舒坦,那倒是尽显茶的本真。
  煮茶要用沒泡过的茶叶直接煮,才能煮出滋味调和、茶气具足的汤质感。茶量要比小壶茶法(即一次投茶量多次冲泡法)少好几倍,比如我的一支老六堡茶,采用小壶茶法的话,700cc大的茶壶约放25至30克茶叶,调整好浸泡时间,可冲泡约8道。换了煮茶,同样700cc大的煮茶器,放6克茶叶即可。有些具体地提供茶水比例的煮茶法大多不够精准,含煳煮出来的茶汤,过浓伤身,过澹则浪费一切心血。此篇所说适合拿来煮的六堡、砖茶与寿眉,牵涉制作年份断代与级别的问题,手上必须要有这些茶,经过无数次的亲身实验才获得茶法一二,简单地说,要识茶看茶来煮茶,而不能只靠一些传颂的茶水比。
  煮茶器的材质可用不锈钢,有条件的可用银,形状不拘。有人喜欢用陶的,理由是“尤其煮有发酵味或堆味的茶,它会吸掉这些气味”。因为陶有吸附作用,将老茶放进去煮岂不暴殄天物。铁器煮的效果茶味不纯。煮茶要用冷水(即没烧煮过的室温水)开始煮,茶叶与水一起放入煮茶器,小火开盖煮(比如我家里的瓦斯内圈细火,煮约半小时),滚开即拿走,只煮一次,弃渣留汤服用。
其他文献
有人说:“这世上有两个世界,一个是郁郁葱葱的陆地,一个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春分之后,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尽管新冠疫情的防疫工作仍然还在保持警惕状态,但随着各地旅游景点公园景区的陆续开放,在家蛰伏许久的人们也开始慢慢尝试选择近郊出行。  上个周末,三五好友也同样按捺不住一颗去野的心,邀约着去平潭看海听风吃茶。这是一个称得上是春风沉醉、喜出望外的周末。我们去到平潭,围绕着最美的海岸线,开启了一杯茶的旅
期刊
初秋,丽江那条留有历史余温的茶马古道,披上了行将枯未枯的蒿草,失踪多年的乌鸦收敛翅膀蹲在树上,像一朵朵被大风撕扯过的雨云。走在路上的马与人都很少很少了,难得有一个赶马哥的后代,陪着我从丽江出发,发誓是要走到西藏的芒康,结果到德钦县住了一晚,就被高反拦了下来。再踅返丽江的路,我仍然选择徒步,我要与当年的马哥头一样,花同样的时间,体验一条茶水浸淫的古道不一样的风景。  就在许多地方大兴土木重新打造所谓
期刊
京都连日阴雨,气候清寒。一个人围炉而坐,享受着初春的寂静和炉火的暖意。今年因为春寒的缘故,庭院里梅花这个月初才次第开放,白梅淡雅,红梅娇艶,为这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增添了些许幽雅和芬芳。  一大早推开幛子窗,天色已然放睛,一缕初阳从对面比叡山头倾泻而来,晃人眼帘。京都天色亮得早,现在才早上六点钟,已经朝旭满窗了。  洗漱罢,开始打坐、径行,这是我每天的必修功课。早餐简单,煮了一杯咖啡,再配一块面包即
期刊
城市的角落总在默默发生改变,流淌在街巷里的人文脉络还在被不同方式延续。如果不是来到这座遗世独立的“集贤宾”茶院,还不知位于福州市朱紫坊南侧花园弄的老巷子正在改造。周边坊巷曾辈出名人,宋代通奉大夫朱敏功居此,朱氏兄弟四人皆登仕榜,朱紫盈门,“朱紫坊”因此得名。坊内有名士郑堂住宅,清北洋水师“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的故居,民国海军宿将萨镇冰晚年也曾居此。沿河古榕垂髯,
期刊
福建闽北山区生产茶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凭借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茶叶加工技术,武夷茶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名重天下。从宋代的“研膏焙乳有雅制”,到如今的“岩骨花香大红袍”,年年春天惊蛰以后,只为赶上这最早上市的春茶,江西的茶工们打起包袱走福建,各地茶商携巨资纷至沓来,形成九曲溪上“竹筏连云三百辆”的盛景。  山中名茶出僧道  武夷山地处闽江上游,这里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间盆地
期刊
《边地》是作家白林耗时六年的时间,潜心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读罢这部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体量达26余万字的作品后,在我的脑海中跳出这么一段话:一个在你大脑深处难以消磁的故事,一定牵扯过你的肝胆和灵魂;一本将历史深处万千碎片擦拭出青铜光芒的书,一定倔强地吟唱着属于它独有的歌谣。  来自四川阿坝州的作家白林,长期扎根基层,坚持创作近四十年,先后出版過小说集《远亲近仇》《仰望雪宝鼎》、散文集《九寨缘》
期刊
—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同时为全民带来了一次提高健康卫生意识的集体公开课。在这场疫情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健康理念升级、云生活方式普及、智能家电更新换代、非接触式消费初体验……而茶行业的发展,也不得不考虑这些变化带来的新需求,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创新的出破口。一些茶叶(饮)品牌已经做出迅速反应,拓赛道、玩跨界、拼营销……从中我们有什么可借鉴的思路呢?  跨界联
期刊
现任漳州利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教授(2007~)、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无我茶会创办人。http://contemporarytethinKer.com网站创设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茶艺》月刊主编兼社论主笔(1980-2008)。  泡茶者要把茶汤泡好,提供给自己与其他品茗者饮用,如果是一场茶道艺术的呈现
期刊
陆羽说“茶有九难”,“器”便是一难。器,到底难在哪里?器,是将茶从干茶转化成茶汤的工具。器之“难”,难在如何选择合适的器物来获得理想的茶汤。当代的饮茶方式,基本延续了明清以来盛行的泡饮法,即以热水冲泡茶叶的方式来获取茶汤。一人独饮,二人对饮,或举办一场茶会,但凡喝茶,烧水壶都是一个必然却容易被忽视的存在。  包豪斯(魏玛包豪斯大学,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期刊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选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福建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古就是最适宜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地区。福建绿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