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题跋小楷及风格分析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iem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倪瓒生平
  倪瓒的诗、书、画向来有“三绝”之誉,他的画被誉为“逸品”,置于神品之上。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列为“元四家”。明代董其昌、徐渭等书画大家,皆对倪瓒画作之“逸”有极高的评价。但殊不知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他的小楷,以隶入楷,独具特色,后世评价颇高。清笪重光云:“云林书法得笔于分隶,而所书《内景黄庭经卷》宛然杨、许遗意,可想见六朝风度,非宋元诸公所能仿佛,元镇真翰墨第一流人,不食烟火而登仙者矣。”清梁同书曰:“迂翁不独画入逸品,即书法亦天然古澹,神韵独绝。”。由于受到诗、画成就的掩盖,所以他的书法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倪瓒的书法作品主要见于题画、诗稿、跋文和书札中,传世小楷作品主要有《静寄轩诗文》《自书诗稿卷》《致慎独有道诗札》等,书画跋文类小楷有题《秋林野兴图》、题《水竹居图》、题《六君子图》、题《江渚风林图》、跋《苏轼乌云天际帖》、跋《张雨自书诗帖》、题《修竹图》等。根据历代著录记载,倪瓒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记载还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醉歌行》《客居诗帖》等,但现皆已无处可寻了。诗文方面著有《清閟阁集》等。
  倪瓒(1301~1374),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别署朱阳馆主、沧浪漫士、净名居士等,自称“倪迂”,江苏无锡人。工诗、善书画。据《明史·隐逸传》记载:“幽回绝尘,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古鼎法书,名琴奇画,陈列左右。”他的这种喜好收藏法书的癖好为他今后书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其祖先倪宽是汉朝御史。祖父倪椿、父亲倪炳,勤于治生,从小家庭经济富裕,且前几代多为隐士,为他从小书法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倪云林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其兄倪昭奎对他很是关心,为他请当时有名的学者王仁辅教其读书写字。23岁之前,倪云林一直过着这样富裕子弟的生活,从他的诗作《述怀》中也有体现:“励志务为学,守义思居贞。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放笔作词赋,鉴时多评论。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贵富焉足道,所思垂令名。”。这为他今后事业的奋发向前提供了思想基础。28岁时,长兄倪昭奎和嫡母邵氏相继去世,这对他打击很大。据《明史》载:“忽散其资给亲故,人咸怪之。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倪云林虽家产雄厚,但他性格孤僻,不擅治家,不久官府逼租以及各种收租问题接踵而来,再加上当时红巾起义等农民战争,钱财不断散尽,导致家道中落。后来,倪瓒携妻游走江湖,但出身富贵的他仍然和达官显贵交往,后被元朝廷封为太尉。由于元末社会各种黑暗和混乱,所以决定过隐士生活。他与黄公望、王蒙、杨维桢等人来往甚密,还与和尚、道士相交往,并参悟禅道,这些都对其小楷风格带来很大影响,最終形成了其闲淡简约、清逸萧散的书法风貌。
  倪瓒的小楷别具一格,既显示了他对前人的继承,又体现了他独具创新的一面。“据《清河书画舫》记载,倪瓒曾藏有以下历代法书:钟繇的《荐季直表》、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智永的《月仪帖》、褚遂良的《楷书千字文》、钟绍京的《遁甲神经》、张旭的《秋深帖》、薛绍彭四帖、赵孟頫的《小楷过秦论》。”可以想象,这些字帖都成为倪瓒取法学习的对象,对他小楷书风的形成起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作用。尤其是钟繇、二王及唐代楷书书家对倪瓒小楷影响颇深,如钟繇的《荐季直表》(图1),倪瓒早期的书法作品与此作在风格上的那种用笔、结体稍扁以及字的神态如出一辙。
  二.倪瓒题跋小楷作品及其书写风格
  从倪云林整个人生其看小楷书写风格,我们可以说其早期是道美精妙;中年是清婉简淡;晚年是清逸率意。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倪瓒的小楷在60岁以后风格逐渐成熟,笔者也同意此观点。又因倪瓒早年小楷作品可见较少,因此我们不妨以其60岁为界,对他小楷的研究主要分两个时期,即前期(早、中期)和后期(晚年)。因倪云林小楷作品大部分呈现在题跋处,且从他的小楷题跋作品来研究也更能见其笔墨功力。所以,我们选取了部分倪瓒前期和后期的题跋小楷作品,作简要分析。
  关于倪瓒前期小楷书风,明张丑《管见》云:“云林早年书法精美,其在至正初元者,妙有大令遗风。”。明徐渭云:“瓒书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亦云:“云林书师大令,无一点俗尘。”从这些评价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倪云林小楷格调高雅,最初学习也是深受二王、钟繇和褚遂良小楷影响。如前所述,倪瓒小楷多见于对画作的题跋。如《秋林野兴图》题跋(图2),是倪瓒39岁所书,属于较早的作品之一。根据题跋内容可知,此画亦为云林所作,结尾处并赋诗一首。从作品中明显可看出作者早期楷书受褚遂良的影响,起笔处多以露锋入笔,横画纤细但笔力强劲,波折明显,结体较扁,这种风格的小楷在他的很多题跋作品中也常常见到。
  《水竹居图》也有倪瓒的小楷题跋(图3),这是他43岁所作,并赋诗其上:“僦得城东二亩居,水光竹色照琴书。晨起开轩惊宿乌,诗成洗研没游鱼。”形象表达了对于画中山水景色的爱恋之情。此作较其他小楷作品在风格上有所不同,其用笔古拙且多波折有隶书遗意,结体较扁平,字的笔画之间疏朗有致,与画中树木的萧散相契合,古淡韵致又不失灵秀虚和。张丑曾对倪瓒此作大加赞赏,曾言:“元镇书法本自道劲,旋就清婉。画品原初详整,渐趋简淡。世人但尚老笔纷披,而不知其蚤岁之精细,陋矣哉!”“而上方小楷题咏全师欧阳率更,自非寻常卷轴之可比拟。”。可见张丑不仅肯定了倪的画作水平,对其小楷书法也高度赞扬。
  《梧竹秀石图》是倪云林51岁所作,据画中题跋(图4)可知,贞居道师(张雨)将要去拜访王君章高士,因此倪作此《梧竹秀石图》寄给仲素孝廉题诗。张雨(1283~1350),字伯雨,号贞居之,又号句曲外史。元代诗文家、词曲家、书画家、茅山派道士。钱塘(浙江杭州)人。此书用笔随意自然,线条瘦劲,注重墨色变化,结构上形散而神聚,张弛有度,亦为佳作。
  《江渚风林图》则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题跋(图5),倪瓒此时已58岁。题跋内容为:   江渚暮潮初落,风林霜叶浑稀。倚仗柴门阒寂,怀人山色依微。至正癸卯九月望日,戏为胜伯征君写此,并赋小诗。倪瓒。
  据内容可知,此作是倪瓒为胜伯征君所写。“胜伯征君”即虞堪(生卒年不详),字克用,一字胜伯,号青城山樵。祖籍四川仁寿。北宋丞相虞允文之后裔,奎章阁四学士之一虞集(道园)的从孙,隐居长洲(今苏州),明洪武中曾任云南府学教授,好学有文。此书就作品而言,除了依旧具有唐楷遗风外,多了些行书笔意,如“怀”字最后一笔反捺带牵丝,还有“柴”字与“门”字、“风”字与“林”字、“徵”字与“君”字等,字的最后一笔相接处有牵丝连笔现象,多了几分生动活泼的气息,开始走向成熟。
  倪瓒后期小楷书法已渐趋成熟,逐渐摆脱了前期精细谨严的书风,变得萧散致远,深得古淡天然之神韵。例如《致慎独有道诗札》是倪瓒晚年(62岁)作品的代表,是以诗歌的形式所写的一封书札。此信是作者写给有道先生(陈植)的,信札中描述了自身胸中不平之事,谈论了学者之道“必本之于诚”,意在与陈植诉说处世之道。此幅作品虽为小楷,但其中却带有行楷意味,许多字都出现了牵丝连带的情况,如作品中的“弦”“琴”“录”“和”等字皆可见连带笔画,使得作品整体灵动活泼。用笔爽劲而清妙,章法参差错落,萧散简远,饶有隶意。另外,像这种以小楷书体写信札的作品在古代来说也并不多见。
  《静寄轩诗文》(图6)是倪瓒71岁高龄时自作文并书写的。此作共分为三个部分,内容包括《邾伯盛氏小像赞》《刻古印文诗四韵》五律1首、《静寄轩诗》七绝3首。此帖上方篆书“静寄轩”和帖首篆书“靜寄轩诗文”为张绅所书。“静寄轩”是邾伯盛的斋名,其人名珪,字伯盛,苏州人。师濮阳吴睿,习大小篆书,喜为人治印。此作品整体笔画劲道,毫无滞涩之处,结字略扁,内紧外舒,收笔时顿笔稳重,圭角突出,质朴道劲有隶书笔意。
  倪瓒《渔庄秋霁图》题跋于72岁暮年之时,其题跋云“此图余乙未(1355)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图7),《倪瓒年谱》对此予以确认:“七月二十日,题乙未所作《渔庄秋霁图》轴。”题跋同时也说明了此跋写于画作完成18年后“壬子(1372)七月廿日”。据“李日华《六砚斋》云‘王云浦有渔庄,倪云林写《渔庄秋色》赠之’。”可知,倪瓒作此画送给好友王云浦,18年后又见此画,知好友珍藏如故有感,作五言诗一首抒怀并题跋画上。倪瓒书此题跋时整体风格已然完全成熟,扁平之势更为凸显,用笔老辣劲道,已入化境。
  倪瓒的小楷书法,由于受到其画风的影响,成为元代隐士文人中高逸一派的代表。他的那种简淡幽远的小楷书风,对后世很多书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文徵明、王宠、董其昌等人。在后世对他书法的评价中,文徵明曾说:“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人风气。”另外,因董其昌与他都讲求禅道,并云:“画家四忌,曰:甜、邪、俗、赖,倪从画恬书,因得清洒。”又言:“人谓倪书有《黄庭》遗意,此论未公,倪自作一种调度,如淡橄榄,时有清津绕颊耳。”在董其昌看来,倪云林的书法和画作一样,都有一种萧散简远的气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之处,难得可贵。另外,在董其昌的小楷作品中,那种清淡简远的姿态,无疑也是深受倪云林书法的影响。清末李瑞清亦云:“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巨蠖,有林下风。如诗中之有渊明,然非肉食人所解也。”与董的看法似乎如出一辙。
  不过,即便是像这样的书法名家,仍然会有其所失之处。如项穆曾指出:“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尽管如此,倪云林对于小楷书法的认知和创新之处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他文献
乾隆一朝瓷器种类多样,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大量的创新品种,于釉彩、造型、装饰上都独具风采,工艺技术独步天下,御制诗瓷器在众多的作品中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其制作精美华贵、不计成本,更由于以皇帝御制诗文为装饰的缘故,而显示出其不同的地位和独特性,在诸多乾隆瓷器中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品种。  乾隆御制诗在瓷器上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刻,一种是写。刻,指的是旧器新刻;写,指的是新器新燒。旧器新刻都
期刊
谢稚柳(1910-1997),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和书画鉴定家。生于常州,年少时随江南知名学者钱名山学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后来得到家藏书画作品的启发,开始着手于笔墨丹青,以画自娱。初时效法清代名家陈老莲(洪绶)手迹,汲其温婉,去其倔强,直逼其神理,钟情花鸟,并探究老莲的身世与性情,著有《陈老莲》书稿。27岁以后,谢稚柳立足于两宋,追跋“宣和体”,工整细笔,婉丽幽闲,在风神上直压两宋院体画人。谢
期刊
樊圻(1616-1694),字会公,江宁南京人,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金陵八家”之一,善画山水,兼能花卉、人物。樊圻与其兄樊沂有“双丁二陸”之称,明亡后缅怀故国,不事新朝,隐遁山林,以画寄情,抒清高孤寂的情怀与志趣。  樊圻作为职业画家,技巧纯熟,远超业余的文人画家,其绘画面貌相当多元,广泛吸收融合了各家技法,不忌古今、“南北”之分,并会根据画面想要表现的重心、气氛活用它们。《云山仙居图》为小青绿
期刊
器物的仿古之风始于宋代,当时的文人热衷于通过古器物来考证古代的典章制度,好古之风应运而生。仿古瓷,即“后朝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或“后朝仿前朝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而烧制的瓷器”。由此可知,仿古瓷的概念包括“仿前朝”或“仿工艺”两个方面,仿前朝体现的是仿古瓷的基本特征,而仿工艺则是指仿古瓷的特定对象,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仿古瓷萌芽于两宋,如龙泉窑曾刻意仿造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
期刊
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荛圃,又作绍甫、荛夫,号复翁、复初氏、宋廛一翁、求古居士、佞宋主人等(图1)。先世居福建莆田,十世祖黄秀陆迁居江宁,有祖坟在焉。至曾祖黄琅移居苏州。黄氏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数上春闱不利,加捐户部主事。一生以藏书、刻书为志业,63岁时曾在苏州玄妙观西设滂喜园书籍铺。编刻有《士礼居丛书》。关于黄丕烈的藏书情况,从江标《黄荛圃先生年谱》、王大隆《黄荛圃先
期刊
清代茶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以往各个朝代,品种众多,制作精美,造型高雅,质料丰富,主要质地有瓷、陶、银、铜、漆等,贵重的还有金、玉等材质制作的茶壶;这些精致的茶壶,具有考究的做工,比较费时费工费料,更加奢华,其风格也更倾向于富贵浓艳、纤细繁缛。  一、雍正之前的茶壶  清初有一些具有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征的茶壶为金属制品可做为供器。瓷壶喜用斗彩、饰花乌,多用提梁造型。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初
期刊
2019年9月7曰,香港苏富比2019年秋季拍卖会巡展登录北京。现场呈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现代亚洲艺术、当代亚洲艺术、中国瓷器、珠宝、钟表等珍品。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不乏大家精品,一部分是属于老藏家且从来没有进入市场或者鲜少露面的“生货”。  亚洲区中国古代书画部主管左昕阳表示:“本季秋拍,中国古代书画部呈献过百幅明清名家珍贵墨宝。当中焦点要数八大山人的《蕨瓜图》及石涛的《墨竹》,两者皆
期刊
清代以来碑学盛行,以振兴帖学书风的萎靡,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学术传统之一。陆维钊的书学思想和实践,即彰显出书学从清末民国到现代转变的语境中,知识精英不懈求索的精神典范。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人,书法家,书法学教育的开创者。他承接碑学思想,精研篆隶,心慕魏晋风流,遍临帖学经典。他不囿于一家一派,数体兼修,互相参研,融会贯通成一家面目,成为近代碑帖
期刊
徐悲鸿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上注定是要浓墨重彩进行书写的。他所提倡的中国画改良与油画的中国化问题,至今仍是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其美术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写实主义美术教学体系的基础,影响了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他视作“悲鸿生命”的画作收藏,以及通过收藏建立国家美术馆的宏愿,也应一并写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一、徐悲鸿收藏述略  徐悲鸿生活的年代,正是国家积贫积弱之时,
期刊
砚是中国古代书写绘画的重要工具。由于使用者大多是历代知识阶层,砚自汉以后就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是承载着文化信息,逐渐成为了材质丰富,形式多样,集书画、雕刻、诗文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南京博物院收藏有自汉至民国历代砚台数百方,材质多样,造型各异。其中明清石砚质地优良,造型美观,品种多样,雕刻精湛,尤显奇姿多彩。现择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略作介紹。  1.明刻兰亭端石砚(图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