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茶壶举隅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yan09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茶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以往各个朝代,品种众多,制作精美,造型高雅,质料丰富,主要质地有瓷、陶、银、铜、漆等,贵重的还有金、玉等材质制作的茶壶;这些精致的茶壶,具有考究的做工,比较费时费工费料,更加奢华,其风格也更倾向于富贵浓艳、纤细繁缛。
  一、雍正之前的茶壶
  清初有一些具有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征的茶壶为金属制品可做为供器。瓷壶喜用斗彩、饰花乌,多用提梁造型。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初金錾花壶(1),全高37.8、底径10.7、流高13.2厘米,全重1500克。此壶为纯金质,圆形,圆腹、细径、平口、伞顶、龙舌细流、圈足、握式壶、腹光素、颈凸箍一道,平口下大沿錾莲瓣纹及缠枝花纹;细流颈部錾龙首,龙口衔蛇形长流,底足外周錾缠枝莲纹;伞形口,伞沿细颈,颈下丰肩鼓腹高圈足;腹中突一兽首物颈伸出长流,另有铜心呈园筒状插入壶心,在颈与肩之间有结合箍一道,壶身通体抛光,伞形沿上装饰锻压花纹,沿心凸起一周莲瓣纹,周边为缠枝莲,圈足外侧也装饰缠枝莲纹。金壶原为盛京莲花净土实胜寺内供器,造型具有满洲、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征,是清初历史遗物中仅存之几件珍品之一。
  清世宗胤稹在宫中饮茶时,经常使用紫砂壶。清宫档案曾记载有雍正仿钧釉菊瓣茶壶。如清雍正七年(1729)“圆明园来帖”,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异形壶一件,交给年希尧照此款式做均窑。他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对茶壶的柄和流提出了改进意见,即按紫砂壶式样烧制茶壶。首都博物馆藏清雍正景德镇窑斗彩花乌纹提梁壶(图2),高14、口径4.3、底径10.2厘米。壶直口,溜肩,鼓腹,曲流,提梁柄,宝珠钮盖,平底下承四足,足脊窄细。壶中间部位为斗彩五伦吉祥图。从花纹图案看,所有的花纹皆经过青花打轮廓线,再经釉上彩绘各种色料填入轮廓线内。壶的底部为白釉,在青花双圈内,正中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这件雍正款提梁壶,外形做工精巧别致,制作精美;瓷质细腻,色泽光润,是清代宫廷中具有代表性的实用茶具,也是首都博物馆所藏雍正时期的佳美瓷器之一。
  二、乾隆時期宫中的茶壶
  乾隆时期茶壶多用粉彩装饰,器型多为玉壶春式执壶。首都博物馆藏清乾隆景德镇窑松石绿地粉彩多穆壶(图3),具有蒙古和西藏等民族器物造型,原为盛装酥油茶、奶茶等。女真人用多穆壶作饮茶器皿。早在《太祖实录战图》中可以见到这方面的一些蛛丝马迹,如“额亦都招九路长见太祖”,即在努尔哈赤前面右侧的宴会桌上摆放了多穆壶。该茶壶通高为45、其通流长为26.7、壶的底径为13.7厘米;壶蹲狮钮,龙首柄,凤身流,圈足。龙首柄和凤身流采用抹红技艺。整器主体饰以粉彩缠枝花卉纹饰、八宝纹。全身自上而有有四道黄地彩箍,意为大吉大利。壶内里及足底饰松石绿釉。足底有三行六字篆书方款“大清乾隆年制”。这件茶壶是景德镇御窑厂烧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粉彩多穆壶(图4),高47、足径14.8厘米。壶身竹筒状器身。壶上部为僧帽式盖顶,盖顶为蹲狮钮,龙柄,凤流,龙首柄及凤身流皆为抹红;器身满饰粉彩缠枝花卉及八宝图案,此茶壶黄釉地中间部位有四道彩箍;因黄釉器只是宫廷用器,至尊之色,民间绝无使用。壶里及壶底施以绿釉,壶底部中央为方形白地,壶底部中央为方形白地上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青花篆书方款。此壶为清宫典型的民族茶饮器具,兼具满族、藏族及蒙古族文化的特色,它由原来的满、蒙族奶茶饮用器具,演变为宫廷陈列及实用器,其上装饰着藏传佛教的八宝纹饰,加之景德镇御窑厂精心烧制,使其成为釉色精美、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的清宫茶饮器皿。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花卉执壶(图5),全高为28.5、口颈为6.4、足径为10.4厘米。全壶饰以青花釉,壶盖绘番莲缠枝花卉,盖钮为圆环形,可与执壶把端的圆环系绳连接;壶颈部为一周深色的蕉叶纹,壶身绘番莲缠枝花纹;腹部为两个菱花形开光,开光内绘有折枝双桃实;长流部满饰卷云图案,流与壶身衔接处绘灵芝纹;壶底部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从康熙时开始的清代楷书款,经过雍正朝的演变,到乾隆时便基本被篆书取而代之。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执壶,造型非常秀美,青花釉色细腻迷人,可以称之为清代宫廷执壶造型的官式典型器皿。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款画珐琅花乌小壶图(6),铜胎,全高为8.7、口径为5.5厘米。茶壶为短嘴样式,在此壶盖顶的圆钮为红珊瑚制,圆钮上下有鎏金铜饰,莲瓣纹;鎏金釉是纯金,在壶把、嘴的根部,还镶有鎏金片,为云兽纹饰;其金之结构十分稳定,在高温之下,也不会游离出有害重金属,在此壶的盖沿、壶口沿和底足沿处,都采用了鎏金。此壶之盖、身、嘴、把均以天蓝色为地;在壶盖的两侧和壶腹部两侧之中央,满饰绿色缠枝花叶,紫红色牡丹花,还有相对起舞的两只彩色乌,展翅而翔;在纯白色的壶底中心,有“乾隆年制”四字红色两行楷书方款。此茶壶为清宫之中的实用器皿,为清中期珐琅器的典型器物。
  三、嘉道时期宫中的茶壶
  清嘉道时期宫中的茶壶,多采用粉彩,饰粉青地、花卉图、百子图等,带开光,开光内写御制诗。清晚期实用茶壶带长柄和椭圆形提梁。
  首都博物馆藏清嘉庆景德镇窑青花莲托八吉祥纹执壶(图7),通高为31、底径9.3、口径9厘米。盖钮圆环形,盘口,细颈,溜肩,垂腹,圈足外撇,颈至腹间设长流和曲把。器型秀美稳重。壶盖彩绘缠枝番莲,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托八宝,上、下以莲瓣纹为陪衬,流饰折枝花卉,柄是卷草纹。此类壶是由玉壶春瓶演变而来的,故又称“玉壶春壶”。此壶仿明代宣德执壶,不如宣德纹样自然生动,青花色调蓝中闪灰,绘画笔法纤细拘谨,画面显得呆板,是嘉庆时的特征,也是典型的清代宫廷官式执壶造型。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嘉庆粉彩黄地开光御制诗茶壶(图8),高为15.5、口径6.2厘米。嘉庆时,粉彩器仍为主要的品种,并能保持乾隆时期风格。这是一件黄釉为地的茶壶,非常尊贵。在壶盖和器身上,装饰有很多花卉,色彩各异。在此壶的顶上,还采用了宝珠的形式,为描金叶。在茶壶的盖之边上、口颈处,从及底部边上,装饰紫红色云纹。壶的口颈下部如意头纹饰,壶腹部往下用了蕉叶纹饰;壶腹部有长形状菱状开光,开光内有红釉嘉庆帝御制七言诗文,其诗为:“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款署:“嘉庆丁巳小春月之中澣,御制”,其下为连珠印:“嘉”“庆”。从清宫造办处的一些档案上可以看到,清乾隆朝的一些瓷器以书写清高宗弘历的御制诗为其特征,“这些诗均为受皇上旨意,特命当时督陶官唐英烧制的”,“瓷器上御制诗的装饰,嘉庆时仍有所见,多出现于茶壶、茶碗之上,但远不及最盛行的乾隆朝”。在此壶的底部,采用了豆青釉,在其中间的留白之处,为“大清嘉庆年制”红釉篆书款。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道光粉彩粉青地开光百子花卉执壶(图9),高为30、口径为6厘米。表面以粉青釉为底,饰以粉彩图案。壶为圆腹,弯流,曲把,矮圈足;盖纽为环形,盖面绘如意云纹及缠枝花纹;口、盖部各有描金,口外部有胭脂水缠枝花纹;颈部前后两侧有金色寿字、红色蝙蝠及缠枝莲纹;壶全身为粉青色地,满饰缠枝花卉,腹部前后两侧有串莲构成的开光,内均彩绘百子图案;壶把为扁带状,里面为赭石色,外边为卷草纹,把顶处有一红色螭龙环;壶把和流外侧均饰有双喜字;圈足上绘有回纹,底有朱色篆书“大清道光年制”方图章款。此壶造型秀美,色泽明艳。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铜胎画珐琅提梁壶(图10),高18.7、口径4.3、足径7.6厘米。壶盖、壶颈为圆形,壶腹为方形倭角,壶颈两侧安有长柄提梁,壶嘴亦为方形。提粱为椭圆形,外面为绿色锦纹地,左右及上部有白色隔断,内以蓝釉绘螭龙、花卉等图案;里面为白色地,以紫红色绘缠枝花卉纹。壶盖、壶颈为白色地,壶盖以彩釉绘缠枝花纹,壶颈、壶嘴以棕墨釉绘夔龙纹;壶盖沿、口沿及壶嘴边缘、壶腹上下沿均有鎏金。壶腹上面为金黄色缠枝花纹,周身为灰白色缠枝菊花地,四面为长方形白色开光,开光内彩绘牡丹、山茶、梅花、荷花、扶桑及蜜蜂、蝴蝶等,开光上下、左右另有小块海棠形白色开光,内以粉红釉绘花瓣纹。腹下部安有四足,腹底部为纯白色,中央有紫红色花款。该壶为一对,是清晚期宫廷中的实用茶器。
  (责任编辑:田红玉)
其他文献
17世纪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  曰益发达,大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市民阶层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摒弃了农耕社会的简朴生活,开始崇尚精致与奢华.与此同时,文人士大夫普遍沉浸在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所带来的精致生活中,除了参加琴、棋、书、画等各种高雅活动,他们还鉴赏绘画和艺术品,同时介入了戏曲、园林、家具和瓷器的创作,使得17世纪的瓷器艺术在审美情
期刊
印章在当前中国收藏界尚属小宗,这是源于篆刻这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艺术瑰宝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画院进行职称评审,作为该院唯一的篆刻家、素有“中国元朱文篆刻第一人”之美誉的陈巨来被评为“技师’,相比众多书画专业的“画师”职称,低了一大级。这反映出篆刻这个与“诗书画印”并列的文化艺术,长期被排列在艺术工匠的位置上而受到冷遇。近20余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局面
期刊
清代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强盛时期,也是清代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此时,位于江西景德镇的御窑厂在瓷器烧造方面,也呈现出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等密切相关的特点。其产量之大、耗费之巨、工艺之复杂,可谓前无先例、后无来者,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乾隆朝以后各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国力逐渐衰退,御窑瓷器生产亦每况愈下,产品数量、质量均不能与乾隆朝同日而语。  一、唐英与乾隆皇帝 
期刊
李定鸿,本名李博,字泓然。又名李定鸿(泓)。别署玉铎精合,泓然阁。  1985年出生,陕西宝鸡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画家,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员,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7年毕业展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学院;作品《入境山水系列》入展浙江省第四届青年美术作品展。  2008年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水墨作品展。 
期刊
北京诚轩2019年秋季拍卖会将于11月中旬在昆仑饭店拉开帷幕,推出中国书画、现当代艺术、瓷器工艺品、钱币四个项目,共计七个专场。  中国书画共约5D0件拍品,傅抱石、黄宾虹、张大干、溥心畲、李可染、石鲁等皆有精品亮相,其余名家佳作亦多,值得瞩目。  傅抱石1964年所绘山水Ⅸ树杪百重泉》尺幅宏阔,气势磅礴,以抱石皴表现的巨嶂重峦直入云霄,飞瀑、流泉、长松、云雾穿插其间,山脚下高士策杖,笔触苍劲雄浑
期刊
乾隆一朝瓷器种类多样,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大量的创新品种,于釉彩、造型、装饰上都独具风采,工艺技术独步天下,御制诗瓷器在众多的作品中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其制作精美华贵、不计成本,更由于以皇帝御制诗文为装饰的缘故,而显示出其不同的地位和独特性,在诸多乾隆瓷器中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品种。  乾隆御制诗在瓷器上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刻,一种是写。刻,指的是旧器新刻;写,指的是新器新燒。旧器新刻都
期刊
谢稚柳(1910-1997),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和书画鉴定家。生于常州,年少时随江南知名学者钱名山学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后来得到家藏书画作品的启发,开始着手于笔墨丹青,以画自娱。初时效法清代名家陈老莲(洪绶)手迹,汲其温婉,去其倔强,直逼其神理,钟情花鸟,并探究老莲的身世与性情,著有《陈老莲》书稿。27岁以后,谢稚柳立足于两宋,追跋“宣和体”,工整细笔,婉丽幽闲,在风神上直压两宋院体画人。谢
期刊
樊圻(1616-1694),字会公,江宁南京人,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金陵八家”之一,善画山水,兼能花卉、人物。樊圻与其兄樊沂有“双丁二陸”之称,明亡后缅怀故国,不事新朝,隐遁山林,以画寄情,抒清高孤寂的情怀与志趣。  樊圻作为职业画家,技巧纯熟,远超业余的文人画家,其绘画面貌相当多元,广泛吸收融合了各家技法,不忌古今、“南北”之分,并会根据画面想要表现的重心、气氛活用它们。《云山仙居图》为小青绿
期刊
器物的仿古之风始于宋代,当时的文人热衷于通过古器物来考证古代的典章制度,好古之风应运而生。仿古瓷,即“后朝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或“后朝仿前朝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而烧制的瓷器”。由此可知,仿古瓷的概念包括“仿前朝”或“仿工艺”两个方面,仿前朝体现的是仿古瓷的基本特征,而仿工艺则是指仿古瓷的特定对象,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仿古瓷萌芽于两宋,如龙泉窑曾刻意仿造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
期刊
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荛圃,又作绍甫、荛夫,号复翁、复初氏、宋廛一翁、求古居士、佞宋主人等(图1)。先世居福建莆田,十世祖黄秀陆迁居江宁,有祖坟在焉。至曾祖黄琅移居苏州。黄氏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数上春闱不利,加捐户部主事。一生以藏书、刻书为志业,63岁时曾在苏州玄妙观西设滂喜园书籍铺。编刻有《士礼居丛书》。关于黄丕烈的藏书情况,从江标《黄荛圃先生年谱》、王大隆《黄荛圃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