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去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在此背景之下,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面对这种局面,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能够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科学推动转型”的思路,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变压力为动力,用科学精神开拓市场,化挑战为机遇,在经受考验的情况下增强了自身实力,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今年来,交通银行苏州分行喜报不断,捷报频传。记者在苏州分行行长束兰根的案台上看到一串串令人激动的数字:2011年,分行综合竞争力在交行系统中排名第2,比上年提升了5位,为系统内排名提升最快的分行之一;内控评级达到总行考核优秀A类行,为全系统七家A类行之一;截至2011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803.34亿元,比年初增加79.84亿元,增幅11.04%;人民币贷款余额617.39亿元,比年初增加67.24亿元,增幅12.22%;截至2011年末,完成总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年度计划168.95%;截至2011年末,不良贷款占比仅为0.39%,比年初下降0.11个百分点。
数字是无声的,却又是实实在在的。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听到了数字背后的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故事,并为这家银行非同凡响的功底而深感折服。
【一】
金融作为经济体运行的血液,只有转变金融业发展理念,促进金融业自身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对此,苏州分行响亮的提出:创新引领发展,科学推动转型,实现速度分行、质量分行、效益分行、和谐分行的“四大目标”。为此,该分行密切关注新形势下存款来源,创新业务发展渠道,以“银政合作”、“银银合作”、“银基合作”、“银信合作”、“银保合作”、“银贷合作”等新型发展平台批量营销客户。首支国家级母基金——国创开元股权投资基金托管业务、100亿元中新产业基金相继成功中标;以“商检通”系统、非税业务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产权交易中心业务系统等实现与政府相关系统的无缝对接;关注民生工程,成功营销苏州市公积金存款归集业务以及市区、园区公积金贷款发放业务,率先完成苏州市区首单公积金归集业务,中标苏州市民卡项目;积极推进与苏州银行、国发集团、农发集团、东吴证券等大型国有集团的全面战略合作。
在准确研判经济金融发展形势的前提下,苏州分行明确中间业务在业务转型中的基础地位,多渠道、多角度、宽领域挖掘促进增长的途径和渠道。通过加快银行卡、结售汇、汇兑业务等传统中间业务发展的同时,以业务创新为抓手,不断发掘中间业务新的增长点。
【二】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此,苏州分行创新业务,转型推进,有效提升综合竞争发展能力。一方面,苏州分行全力推进与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战略合作,做深做透“财智校园”全面金融服务方案。成功首发金农小贷卡,深度挖掘小贷公司及其借款人等优质客户资源。全国首发“3D网上银行”,颠覆传统网银体验。另一方面,苏州分行以科技金融树品牌。交通银行首家、苏州地区首家科技支行成立一年多来,科技金融“苏州模式”影响力日益扩大。创新推出15款专属金融产品,形成了“科贷通”、“税融通”、“信用保险保证贷款”、“投贷通”、“(拟)上市企业股权质押融资”五项主打产品。依托创新产品平台,截至2011年末,对接苏州市科技型企业389家;与301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了授信业务关系,贷款余额为72.66亿元;其中给予19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额度27.65亿元,贷款余额11.74亿元,户均605.17万元。在总行领导的支持下,2011年,再次把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向前推进一步,成立了准事业部制的科技金融部,以“三专、四化”打造科技金融新高地。经过努力,2011年11月17日,交通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苏州实验基地正式成立,分行将进一步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形成完整科技金融产业链。
【三】
业务快速的发展,风险防控是必不可少的。分行根据总行关于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运作要求,按季召开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例会、业务分析例会以及各项专题例会等,梳理业务流程和系统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及时查找问题根源所在,有效降低风险发生几率。同时,苏州分行积极关注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下对信贷资产的影响,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政策变化、融资平台管理、民间融资等方面的潜在授信风险。按照风险处置关口前移的要求,加大实地查访的频率,注重风险信息的运用,强化识别风险的及时性、计量风险的准确性和化解风险的有效性,提升应对突发信用风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苏州分行不断完善贷后长效管理措施,以实贷实付为切入点持续推进贷款新规执行,并切实加强贷后资金流向监控。同时以强化逾期欠息、内部评级、考核拨备等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在贷款风险分类动态管理中的结合应用。另外,苏州分行以深化贷后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小企业贷后管理为契机,对展业通业务贷后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实现公司授信业务贷后各项规定动作全面覆盖整个管理流程。此外,苏州分行还以客户经理违章记分和履职津贴考核管理为抓手,不断完善贷后管理尽职评价体系,评价考核内容尽量与履职津贴、贷后考核内容相衔接,保证考核评价标准统一、执行到位。
今年来,交通银行苏州分行喜报不断,捷报频传。记者在苏州分行行长束兰根的案台上看到一串串令人激动的数字:2011年,分行综合竞争力在交行系统中排名第2,比上年提升了5位,为系统内排名提升最快的分行之一;内控评级达到总行考核优秀A类行,为全系统七家A类行之一;截至2011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803.34亿元,比年初增加79.84亿元,增幅11.04%;人民币贷款余额617.39亿元,比年初增加67.24亿元,增幅12.22%;截至2011年末,完成总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年度计划168.95%;截至2011年末,不良贷款占比仅为0.39%,比年初下降0.11个百分点。
数字是无声的,却又是实实在在的。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听到了数字背后的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故事,并为这家银行非同凡响的功底而深感折服。
【一】
金融作为经济体运行的血液,只有转变金融业发展理念,促进金融业自身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对此,苏州分行响亮的提出:创新引领发展,科学推动转型,实现速度分行、质量分行、效益分行、和谐分行的“四大目标”。为此,该分行密切关注新形势下存款来源,创新业务发展渠道,以“银政合作”、“银银合作”、“银基合作”、“银信合作”、“银保合作”、“银贷合作”等新型发展平台批量营销客户。首支国家级母基金——国创开元股权投资基金托管业务、100亿元中新产业基金相继成功中标;以“商检通”系统、非税业务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产权交易中心业务系统等实现与政府相关系统的无缝对接;关注民生工程,成功营销苏州市公积金存款归集业务以及市区、园区公积金贷款发放业务,率先完成苏州市区首单公积金归集业务,中标苏州市民卡项目;积极推进与苏州银行、国发集团、农发集团、东吴证券等大型国有集团的全面战略合作。
在准确研判经济金融发展形势的前提下,苏州分行明确中间业务在业务转型中的基础地位,多渠道、多角度、宽领域挖掘促进增长的途径和渠道。通过加快银行卡、结售汇、汇兑业务等传统中间业务发展的同时,以业务创新为抓手,不断发掘中间业务新的增长点。
【二】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此,苏州分行创新业务,转型推进,有效提升综合竞争发展能力。一方面,苏州分行全力推进与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战略合作,做深做透“财智校园”全面金融服务方案。成功首发金农小贷卡,深度挖掘小贷公司及其借款人等优质客户资源。全国首发“3D网上银行”,颠覆传统网银体验。另一方面,苏州分行以科技金融树品牌。交通银行首家、苏州地区首家科技支行成立一年多来,科技金融“苏州模式”影响力日益扩大。创新推出15款专属金融产品,形成了“科贷通”、“税融通”、“信用保险保证贷款”、“投贷通”、“(拟)上市企业股权质押融资”五项主打产品。依托创新产品平台,截至2011年末,对接苏州市科技型企业389家;与301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了授信业务关系,贷款余额为72.66亿元;其中给予19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额度27.65亿元,贷款余额11.74亿元,户均605.17万元。在总行领导的支持下,2011年,再次把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向前推进一步,成立了准事业部制的科技金融部,以“三专、四化”打造科技金融新高地。经过努力,2011年11月17日,交通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苏州实验基地正式成立,分行将进一步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形成完整科技金融产业链。
【三】
业务快速的发展,风险防控是必不可少的。分行根据总行关于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运作要求,按季召开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例会、业务分析例会以及各项专题例会等,梳理业务流程和系统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及时查找问题根源所在,有效降低风险发生几率。同时,苏州分行积极关注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下对信贷资产的影响,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政策变化、融资平台管理、民间融资等方面的潜在授信风险。按照风险处置关口前移的要求,加大实地查访的频率,注重风险信息的运用,强化识别风险的及时性、计量风险的准确性和化解风险的有效性,提升应对突发信用风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苏州分行不断完善贷后长效管理措施,以实贷实付为切入点持续推进贷款新规执行,并切实加强贷后资金流向监控。同时以强化逾期欠息、内部评级、考核拨备等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在贷款风险分类动态管理中的结合应用。另外,苏州分行以深化贷后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小企业贷后管理为契机,对展业通业务贷后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实现公司授信业务贷后各项规定动作全面覆盖整个管理流程。此外,苏州分行还以客户经理违章记分和履职津贴考核管理为抓手,不断完善贷后管理尽职评价体系,评价考核内容尽量与履职津贴、贷后考核内容相衔接,保证考核评价标准统一、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