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村文化建设十大工程”的“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精神,三门县委高度重视,把“种文化”工作列入年度宣传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并引起了省市及文化部领导的关注。
关健词:基层农村“种文化”活动;文化特派员;结对帮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物质文化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农民的精神生活却相对匮乏,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十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三门县委高度重视,把“种文化”活动列入年度宣传工作。此项活动激发了全县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三门农村文化面貌。笔者发现,这一活动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出现了不均衡的状况,但通过强弱结对帮扶,可以改变这一现象,达到全面开花的效果。
一、三门县呈现“种文化”活动的良好局面
2008年开始,三门县委县政府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从文化和教育系统中抽选出53名有文艺专长的人员为首批文化特派员,下派到农村,传播先进文化、挖掘民间艺术、组建了各类艺术团队,把文化的种子播到农村。2009年全面铺开,又增派100名文化特派员下到农村。通过几年的培育,“种文化”活动在该县遍地开花,成果丰硕:一大批积淀丰厚、形式独特的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一大批各具特色、各有专长的农村文化队伍得以发展壮大,“种文化”也充实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三门县两村开展“种文化”结对帮扶活动尝试
在“种文化”活动中,海游镇的前郭村文化基础好,起步早、发展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肯定,而王家村则较弱。笔者联合该镇其他文化干部,开展两村“种文化”结对尝试。
1.在10月1日晚开展了首场结对“种文化”联谊活动。通过活动,一是大力弘扬民间文化,传送文化“种子”,共建和谐新农村;二是促进了两村相互交流和学习,增进友谊,从而推进“种文化”工作;三是为了拓展视野,转变生活观念,为村民崇尚健康、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服务。
2.经两村的商定,从10月19日开始,首批前郭村的6位村民到王家村进行义务打腰鼓传教。以后再进行秧歌舞、太极拳等“文化种子”一一传播给王家村,省去了请老师的经济负担。
3.“种文化”活动让村民产生一种参与文化活动的向往,形成一种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生活氛围的热情。
三、农村“种文化”活动存在较大差距
“种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有的村搞得起来,而且发展很快,但有的村却搞不起来,其主要原因:
1.文化特派员不能专职使用。文化特派员是从文化和教育部门抽选出来的,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加上乡镇和部门的中心工作,还要应付文化部门布置的面上的工作,任务繁重。只得挤出时间,甚至利用晚上时间,到乡下去开展“种文化”工作。特派员事业心、责任心强,“种文化”活动就搞得红红火火,但部分特派员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应付状态,“种文化”活动就起色不大。
2.农村“种文化”活动后劲不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但农村文化设施落后,资金缺乏,文化生活却十分枯燥。近几年来的一系列文件都作出“农村文化事业经费要纳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保证乡镇每年有一定的文化事业费”等多项具体规定,但由于中央和地方实行财政分税制后,乡镇财政状况仍然不景气,再加上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多村根本没有文化娱乐设施,加上村民的思想低落,难以开展“种文化”工作。
四、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的几点建议
如何开展好“种文化”活动,带动文化弱村“种文化”活动,缩少村级文化发展的差距,笔者认为:
1.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特派员作用。一是文化特派员要扎根基层,了解本村文化底蕴,重在抓挖掘,扶持和培育基层的文化“种子”。在“文化扶贫”上,“造血”要比“输血”来得更加重要。发挥本村艺人在文化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把健康有益的文化艺术传承给下一代,让这些源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文化活动盛于农村。二是特派员之间相互了解,采取互相合作,以帮扶结对的形式,强村带弱村开展“种文化”,积极引导和带动文化薄弱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三是相关部门要象农村工作指导员一样,在时间、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予以更多的支持。
2.倡导村民自办文化。积极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努力使农村文化向基层的农户和农民个体延伸,使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让其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把农村文化建设变成农民的自觉追求,破除依赖政府办文化、没有拨款办不了文化的思想。
3.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在农村根植“种文化”,不仅需要经费,更需要我们经常的关心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要保护好、发挥好、发展好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农民群众成为村落文化的主体,让健康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通过强村带弱村帮扶结对活动,启发和带动文化基础落后的薄弱村,多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如通过一些传统的节日,让农民的“种文化”活动参与到城市中来,形成城乡文化的共享和互动。
(作者简介:杨迎春(1964-),女,汉,浙江台市人,本科,海游镇文化站,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关健词:基层农村“种文化”活动;文化特派员;结对帮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物质文化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农民的精神生活却相对匮乏,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十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三门县委高度重视,把“种文化”活动列入年度宣传工作。此项活动激发了全县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三门农村文化面貌。笔者发现,这一活动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出现了不均衡的状况,但通过强弱结对帮扶,可以改变这一现象,达到全面开花的效果。
一、三门县呈现“种文化”活动的良好局面
2008年开始,三门县委县政府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从文化和教育系统中抽选出53名有文艺专长的人员为首批文化特派员,下派到农村,传播先进文化、挖掘民间艺术、组建了各类艺术团队,把文化的种子播到农村。2009年全面铺开,又增派100名文化特派员下到农村。通过几年的培育,“种文化”活动在该县遍地开花,成果丰硕:一大批积淀丰厚、形式独特的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一大批各具特色、各有专长的农村文化队伍得以发展壮大,“种文化”也充实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三门县两村开展“种文化”结对帮扶活动尝试
在“种文化”活动中,海游镇的前郭村文化基础好,起步早、发展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肯定,而王家村则较弱。笔者联合该镇其他文化干部,开展两村“种文化”结对尝试。
1.在10月1日晚开展了首场结对“种文化”联谊活动。通过活动,一是大力弘扬民间文化,传送文化“种子”,共建和谐新农村;二是促进了两村相互交流和学习,增进友谊,从而推进“种文化”工作;三是为了拓展视野,转变生活观念,为村民崇尚健康、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服务。
2.经两村的商定,从10月19日开始,首批前郭村的6位村民到王家村进行义务打腰鼓传教。以后再进行秧歌舞、太极拳等“文化种子”一一传播给王家村,省去了请老师的经济负担。
3.“种文化”活动让村民产生一种参与文化活动的向往,形成一种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生活氛围的热情。
三、农村“种文化”活动存在较大差距
“种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有的村搞得起来,而且发展很快,但有的村却搞不起来,其主要原因:
1.文化特派员不能专职使用。文化特派员是从文化和教育部门抽选出来的,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加上乡镇和部门的中心工作,还要应付文化部门布置的面上的工作,任务繁重。只得挤出时间,甚至利用晚上时间,到乡下去开展“种文化”工作。特派员事业心、责任心强,“种文化”活动就搞得红红火火,但部分特派员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应付状态,“种文化”活动就起色不大。
2.农村“种文化”活动后劲不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但农村文化设施落后,资金缺乏,文化生活却十分枯燥。近几年来的一系列文件都作出“农村文化事业经费要纳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保证乡镇每年有一定的文化事业费”等多项具体规定,但由于中央和地方实行财政分税制后,乡镇财政状况仍然不景气,再加上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多村根本没有文化娱乐设施,加上村民的思想低落,难以开展“种文化”工作。
四、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的几点建议
如何开展好“种文化”活动,带动文化弱村“种文化”活动,缩少村级文化发展的差距,笔者认为:
1.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特派员作用。一是文化特派员要扎根基层,了解本村文化底蕴,重在抓挖掘,扶持和培育基层的文化“种子”。在“文化扶贫”上,“造血”要比“输血”来得更加重要。发挥本村艺人在文化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把健康有益的文化艺术传承给下一代,让这些源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文化活动盛于农村。二是特派员之间相互了解,采取互相合作,以帮扶结对的形式,强村带弱村开展“种文化”,积极引导和带动文化薄弱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三是相关部门要象农村工作指导员一样,在时间、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予以更多的支持。
2.倡导村民自办文化。积极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努力使农村文化向基层的农户和农民个体延伸,使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让其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把农村文化建设变成农民的自觉追求,破除依赖政府办文化、没有拨款办不了文化的思想。
3.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在农村根植“种文化”,不仅需要经费,更需要我们经常的关心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要保护好、发挥好、发展好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农民群众成为村落文化的主体,让健康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通过强村带弱村帮扶结对活动,启发和带动文化基础落后的薄弱村,多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如通过一些传统的节日,让农民的“种文化”活动参与到城市中来,形成城乡文化的共享和互动。
(作者简介:杨迎春(1964-),女,汉,浙江台市人,本科,海游镇文化站,从事群众文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