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决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一语道破真谛。构建生态课堂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如何让学生“动”得有序,“活”得有效。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反思认为构建生态课堂教师要严守以下“三大纪律”。
一、课堂流程纪律:三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课堂操作要符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要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等教学思想,科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即自学、合作、探究、实验、指导、训练等,构建自然、流畅、高效的教学流程。只有科学的才会是高效的。
2.简约性原则
要整合设计课堂结构,避免繁琐的教学环节,删去无效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应趋于简单和精炼,教学方法应追求朴实。越是简单的越会有效。
3.个性化原则
课堂结构不是牢固的房屋建筑框架,更不是一成不變的生产流水线。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模式,但又不惟模式,要从模式走向个性,再从个性走向模式。在课堂运行过程中,不能机械的固守一定的流程,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任何一种模式理念都需要随着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创新。有个性的才是有魅力的。
二、课堂时间纪律:三个15分钟
根据心理学研究,初中学生在一节课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维持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而我们在课堂上讲解重要知识点的时间也大约在10~15分钟,因此在课堂中如何使这两个15分钟相吻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精力集中的这15分钟是在上课后的第二个15分钟,即上课后的15~30分钟这一段时间内。老师讲解的最佳时机是当学生有疑问寻求帮助时,这时老师的出手就会事半功倍。
课堂上的时间应该这样规划:第一个15分钟,拿1~2分钟导课,语言简洁明了,不能拖沓冗长,然后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学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自学,大约8~10分钟,这时学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难点,然后留给学生5分钟时间合作讨论。这样让学生在第一个15分钟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才是老师讲解的最佳时机。第二个15分钟就开始讲解学生合作后还没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也最集中,因为这时学生急于得到老师的帮助。如果这时老师能跟上变式训练效果会更好,但讲解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学生会懈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最后一个15分钟先让学生拿10分钟进行跟踪练习,组内纠错帮扶,小结。剩下5分钟当堂检测,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当堂检测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三、课堂合作纪律:三种管理办法
1.捆绑法
课堂管理,想要什么即可评价什么。注重对“全员参与”的评价,学生就会“抱团发展”。对于小组的评价,不仅评价发言的质量,还要评价参与的次数,而且把人人参与作为重中之重,加大评价权重,从而使全体参与成为可能。
2.限制法
(1)限制优生次数:一“生”独秀不是春,百家争鸣方精彩。老师不能多讲,同理,个别特优生也不能讲得太多。如果优生发言的次数过多时,教师应该委婉地提醒:你已经很不错了,能不能把机会让给你的同学?
(2)限制教师抢答:教师要做倾听的典范,不要与学生抢答问题,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尽管这些学生回答出现了问题。教师应该专心地看着对方,除了用语言评价外,还要用点头、竖拇指、微笑等方式来表示欣赏。
(3)限制重复话:教师不要过多重复自己的话,也要控制重复学生的话,过多的重复不仅不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分不清重点或注意力更不集中,同时也是对时间的浪费。如果需要强调,建议换一种方式:把他们写在黑板上。
3.分工法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人人都做自己该做的事”。有的负责精彩导入、有的是呈现问题情境、有的则分析思路,还有的解答,还有的提升规律,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人人都做自己该做的事。例如,小组内设立学科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职务,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独立学习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等。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提纲、作业完成情况等。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身兼数职、能力弱的学生担任一职,明确责任,人人参与小组管理,努力培养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还可以每周设立一个值勤小组,从纪律、文明到学习、卫生对每个小组进行全面管理,事无巨细,全权负责。
达喀尔汽车拉力赛创始人萨宾说得好:出发之前,永远是梦想;上路之后,永远是挑战。探索构建“生态课堂”,永远在路上。
一、课堂流程纪律:三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课堂操作要符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要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等教学思想,科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即自学、合作、探究、实验、指导、训练等,构建自然、流畅、高效的教学流程。只有科学的才会是高效的。
2.简约性原则
要整合设计课堂结构,避免繁琐的教学环节,删去无效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应趋于简单和精炼,教学方法应追求朴实。越是简单的越会有效。
3.个性化原则
课堂结构不是牢固的房屋建筑框架,更不是一成不變的生产流水线。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模式,但又不惟模式,要从模式走向个性,再从个性走向模式。在课堂运行过程中,不能机械的固守一定的流程,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任何一种模式理念都需要随着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创新。有个性的才是有魅力的。
二、课堂时间纪律:三个15分钟
根据心理学研究,初中学生在一节课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维持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而我们在课堂上讲解重要知识点的时间也大约在10~15分钟,因此在课堂中如何使这两个15分钟相吻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精力集中的这15分钟是在上课后的第二个15分钟,即上课后的15~30分钟这一段时间内。老师讲解的最佳时机是当学生有疑问寻求帮助时,这时老师的出手就会事半功倍。
课堂上的时间应该这样规划:第一个15分钟,拿1~2分钟导课,语言简洁明了,不能拖沓冗长,然后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学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自学,大约8~10分钟,这时学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难点,然后留给学生5分钟时间合作讨论。这样让学生在第一个15分钟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才是老师讲解的最佳时机。第二个15分钟就开始讲解学生合作后还没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也最集中,因为这时学生急于得到老师的帮助。如果这时老师能跟上变式训练效果会更好,但讲解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学生会懈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最后一个15分钟先让学生拿10分钟进行跟踪练习,组内纠错帮扶,小结。剩下5分钟当堂检测,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当堂检测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三、课堂合作纪律:三种管理办法
1.捆绑法
课堂管理,想要什么即可评价什么。注重对“全员参与”的评价,学生就会“抱团发展”。对于小组的评价,不仅评价发言的质量,还要评价参与的次数,而且把人人参与作为重中之重,加大评价权重,从而使全体参与成为可能。
2.限制法
(1)限制优生次数:一“生”独秀不是春,百家争鸣方精彩。老师不能多讲,同理,个别特优生也不能讲得太多。如果优生发言的次数过多时,教师应该委婉地提醒:你已经很不错了,能不能把机会让给你的同学?
(2)限制教师抢答:教师要做倾听的典范,不要与学生抢答问题,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尽管这些学生回答出现了问题。教师应该专心地看着对方,除了用语言评价外,还要用点头、竖拇指、微笑等方式来表示欣赏。
(3)限制重复话:教师不要过多重复自己的话,也要控制重复学生的话,过多的重复不仅不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分不清重点或注意力更不集中,同时也是对时间的浪费。如果需要强调,建议换一种方式:把他们写在黑板上。
3.分工法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人人都做自己该做的事”。有的负责精彩导入、有的是呈现问题情境、有的则分析思路,还有的解答,还有的提升规律,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人人都做自己该做的事。例如,小组内设立学科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职务,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独立学习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等。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提纲、作业完成情况等。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身兼数职、能力弱的学生担任一职,明确责任,人人参与小组管理,努力培养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还可以每周设立一个值勤小组,从纪律、文明到学习、卫生对每个小组进行全面管理,事无巨细,全权负责。
达喀尔汽车拉力赛创始人萨宾说得好:出发之前,永远是梦想;上路之后,永远是挑战。探索构建“生态课堂”,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