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8-177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为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努力改变现实生活中学生匆忙写完习作后交上去,只等老师分数与评语现象。为了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提高他们修改文章的能力,我作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增删改调”,修改符号规范化
在作文中我们常会遇见错别字、语言表达不规范、语句不通顺等问题。好的作文一定离不开修改,掌握标准的修改符号,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读推敲,修改步骤程序化
叶圣陶爷爷说过,文章写好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在修改作文前,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去修改,只有得法,修改才有目标。
(一)指导自读习作修改
完成习作后,出声地朗读几遍,让自己的耳朵当“老师”。我们可以试着多读几遍,每一遍朗读都带着目标有意识去修改,大致可以分三步读。
一读,通过大声读的方法检查文中有没有错别字、漏字现象,如该学生“玩得”写成了“玩的”是错别字;第一处“银杏树”写成了“银树”,第二处“银杏树”又写成了“银”字,最后一段第三处“银杏树”写成了“银杏”,这些是漏字现象。
(二)指导习作文字推敲
修改作文,还要引导学生从文字的推敲方面考虑。如一位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到“秋风瑟瑟,落叶纷飞,秋天的早晨有点微冷。”当他朗读此句时,总觉得别扭,后经仔细思考,认为“秋风瑟瑟、落叶纷飞”是深秋时候居多,为此“秋天的早晨”应改为“深秋的早晨”比较合适。又如“一进校园,我首先第一个看到的就是那富饶的假山。”此句中“首先、第一个”保留一个,“富饶”用在假山不是很恰当,改为“造型新颖”更为合适。修改好后再读一读,觉得流畅多了。
语言是思想内容的表现形式,文章要写得好、改得好,必须使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内容,这就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得作文反复、细致地推敲,对不准确得多余的字词句段要进行删、改、调、换、添等。
(三)指导习作具体生动
看文章是否具体,最有意思或感受最深的有没有写细致。如这篇习作学生描写感受部分“银杏树还可以用來玩捉迷藏,一旦躲到银杏树后面别人不管怎么找都找不到,我们玩得可开心了。”怎么玩表现出来是快乐的没有写清楚,缺少生动具体,同时提出质疑“树怎么能玩捉迷藏?躲到树后怎么找不到了?银杏树怎么能有那么粗?”学生还出现逻辑性错误,如果改成“银杏树还会陪我们玩游戏,大家在树下你追我跑,大汗淋漓,乐不思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希望学生每一步修改都带着目的自改。写人时,是否注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写事时,是否写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考虑了与事情有关的人物思想感情以及周围的环境;状物时是否注意了形色态味及其变化和作用。
三、层次段落,修改结构合理化
修改作文,还要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调整方面考虑,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形式,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都属于结构问题,如果层次段落不分明,过渡照应不好,开头结尾不理想,详略不当等,则要认真修改。
(一)并列式结构
优秀的作文一定要有分明完整的结构,例如学生习作《秋天的银杏树》一文层次不够明显,他先写银杏树再写叶子可以由远到近来写,但文中没有用文字表述。其次叶子已经落到地上怎么后来又写空中飘舞着叶子的样子形状?最后在银杏树下玩耍没有写清楚是什么时候?文章中开头结尾也需要修改,文章里重复出现的文字毛病较多也需要修改,指导修改后文章如下:
“远望的银杏树在夕阳照耀下闪闪发光,近看银杏叶如同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迎来秋天的凉爽。一阵风吹来,银杏叶随风飘舞,像是空中翩翩起舞的小仙女,慢慢地飘落到地面上。
每当银杏叶黄果实成熟之际,我和同学们无比高兴地在树下玩抓人游戏,大家你追我跑,无比快乐。” 这样修改后并列的两个内容“叶子”和“树下活动”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秋天的银杏树”这个中心来写,层次明晰。
(二)总分式结构
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开头部分总括提出所要叙述事件的整体面貌、基本特征或中心观点;以下分别从若干个方面列举事例具体详细地加以描写或从不同角度提出论点具体加以阐述。平常还会用到对照式结构来抒议论、抒感情、记人叙事。
好的文章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学生的作文写完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只有反复修改,才能写出具体、生动、形象的文章,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为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努力改变现实生活中学生匆忙写完习作后交上去,只等老师分数与评语现象。为了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提高他们修改文章的能力,我作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增删改调”,修改符号规范化
在作文中我们常会遇见错别字、语言表达不规范、语句不通顺等问题。好的作文一定离不开修改,掌握标准的修改符号,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读推敲,修改步骤程序化
叶圣陶爷爷说过,文章写好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在修改作文前,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去修改,只有得法,修改才有目标。
(一)指导自读习作修改
完成习作后,出声地朗读几遍,让自己的耳朵当“老师”。我们可以试着多读几遍,每一遍朗读都带着目标有意识去修改,大致可以分三步读。
一读,通过大声读的方法检查文中有没有错别字、漏字现象,如该学生“玩得”写成了“玩的”是错别字;第一处“银杏树”写成了“银树”,第二处“银杏树”又写成了“银”字,最后一段第三处“银杏树”写成了“银杏”,这些是漏字现象。
(二)指导习作文字推敲
修改作文,还要引导学生从文字的推敲方面考虑。如一位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到“秋风瑟瑟,落叶纷飞,秋天的早晨有点微冷。”当他朗读此句时,总觉得别扭,后经仔细思考,认为“秋风瑟瑟、落叶纷飞”是深秋时候居多,为此“秋天的早晨”应改为“深秋的早晨”比较合适。又如“一进校园,我首先第一个看到的就是那富饶的假山。”此句中“首先、第一个”保留一个,“富饶”用在假山不是很恰当,改为“造型新颖”更为合适。修改好后再读一读,觉得流畅多了。
语言是思想内容的表现形式,文章要写得好、改得好,必须使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内容,这就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得作文反复、细致地推敲,对不准确得多余的字词句段要进行删、改、调、换、添等。
(三)指导习作具体生动
看文章是否具体,最有意思或感受最深的有没有写细致。如这篇习作学生描写感受部分“银杏树还可以用來玩捉迷藏,一旦躲到银杏树后面别人不管怎么找都找不到,我们玩得可开心了。”怎么玩表现出来是快乐的没有写清楚,缺少生动具体,同时提出质疑“树怎么能玩捉迷藏?躲到树后怎么找不到了?银杏树怎么能有那么粗?”学生还出现逻辑性错误,如果改成“银杏树还会陪我们玩游戏,大家在树下你追我跑,大汗淋漓,乐不思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希望学生每一步修改都带着目的自改。写人时,是否注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写事时,是否写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考虑了与事情有关的人物思想感情以及周围的环境;状物时是否注意了形色态味及其变化和作用。
三、层次段落,修改结构合理化
修改作文,还要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调整方面考虑,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形式,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都属于结构问题,如果层次段落不分明,过渡照应不好,开头结尾不理想,详略不当等,则要认真修改。
(一)并列式结构
优秀的作文一定要有分明完整的结构,例如学生习作《秋天的银杏树》一文层次不够明显,他先写银杏树再写叶子可以由远到近来写,但文中没有用文字表述。其次叶子已经落到地上怎么后来又写空中飘舞着叶子的样子形状?最后在银杏树下玩耍没有写清楚是什么时候?文章中开头结尾也需要修改,文章里重复出现的文字毛病较多也需要修改,指导修改后文章如下:
“远望的银杏树在夕阳照耀下闪闪发光,近看银杏叶如同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迎来秋天的凉爽。一阵风吹来,银杏叶随风飘舞,像是空中翩翩起舞的小仙女,慢慢地飘落到地面上。
每当银杏叶黄果实成熟之际,我和同学们无比高兴地在树下玩抓人游戏,大家你追我跑,无比快乐。” 这样修改后并列的两个内容“叶子”和“树下活动”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秋天的银杏树”这个中心来写,层次明晰。
(二)总分式结构
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开头部分总括提出所要叙述事件的整体面貌、基本特征或中心观点;以下分别从若干个方面列举事例具体详细地加以描写或从不同角度提出论点具体加以阐述。平常还会用到对照式结构来抒议论、抒感情、记人叙事。
好的文章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学生的作文写完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只有反复修改,才能写出具体、生动、形象的文章,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