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由于音乐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直接表现形式,因此,作为生命表现的不同形态的艺术就不能不是趋向于音乐的。”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变幻、节奏的急缓、音色的明暗等奇妙地结合,完全是与天地宇宙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我们为什么不能以语言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电视艺术、美术、舞蹈等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联想和想像呢?
1.语言文学艺术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语古‘文学艺术在形式的抽象性与音乐最为接受,而音乐美则是评判作家作品十分恰当的美的标尺。文学中诗歌的平仄、节奏、韵律等都是与音乐密切相连的。作曲家也常因好的诗词激发起强烈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把音乐与诗词结合得天衣无缝,表现出神奇的意境美、音乐美。
在欣赏古曲《阳关三叠》时,笔者将王维的诗制成幻灯材料,并配以写意性的中国山水画,在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倾听着教师轻声吟诵的古诗,营造出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品味到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深受学生们喜爱,许多作品不仅包涵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而且渗透着美学、甚至哲学思想。在欣赏舒伯特的作品《鳟鱼》时,笔者启发学生用童话形式展开联想,听完音乐后,一位同学说:“我想像到一只小熊被一只雪豹追击,走投无路时只好向一棵延伸到河面上的枯树枝走去,谁知树枝‘啪’的一声被压断,小熊落入冰冷的河水中,顺流而下,而雪豹仍沿着河边穷追不舍,小熊的命运将如何呢?”孩子们这种富于同情心,充满了善良、纯真的联想,不仅形象鲜明,而且合乎《鳟鱼》的这种主题思想,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助寓言、故事、诗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想像音乐,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2.戏剧、电影、电视艺术在欣赏课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戏剧、电影、电视这一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得到很大发展,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演们不仅将音乐融于整个戏剧、影视制作中,借音乐以烘托气氛,抒发剧中人物情感,而且要求演员在剧情的整体节奏中,把握人物基调,把剧本当作一部交响乐来处理,使不同基调的人物在整个剧情的节奏变化中,完成整个乐曲的竞奏。有些导演将世界名曲改编成可人的动画形象和幽默风趣的故事,使音乐和戏剧、影视情节融为一体,备受人们喜爱,将这些音像资料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对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欣赏教学中,笔者时常将一些难以理解的音乐作品,经讲解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填词、或编写剧本,改编成音乐小剧,进行小组即兴表演。本着为组争光的原则,各组人员各尽其职、各显其能,充分表现出学生创作积极性和参与精神,一些音乐剧小品还会推选到班会课上演,为班会增色,不仅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还增加了学生的创作激情,拓宽了学生对其他艺术领域的认识。
3.美术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美国著名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地方极为相似,大到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小到一幅作品的表现手法。我们为什么不去“听”一下惠斯勒的《黑色与金色的小夜曲》呢?如若不过“瘾”,也可以到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看看”音乐。或“嗅”一下德彪西的《在夜半空气中飘荡的声音和香气》。
优秀的艺术大师总是“善变”。许多画家常利用联觉把人的视觉转移到听觉方面来,而怍曲家则常利用联觉把人的听觉转移到视觉(甚至嗅觉)方面来,这些作品是那么富于创意,令人耳目一新,它对培养学生逐步建立通感联觉的能力,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在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笔者曾要求一位擅长国画的同学,根据播放的音乐展开联想,即兴创作了一幅山水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使课堂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4.舞蹈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血肉。”音乐的节奏又是舞蹈这门艺术的生命,舞蹈借助音乐用形体动作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把可视艺术形象反映到观众的视觉中,舞蹈与音乐的有机融台产生了可视、可听的艺术作品。
中学音乐的欣赏课中安排了民族舞剧《宝莲灯》、《鱼美人》和外国芭蕾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等。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舞蹈艺术和音乐的关系,1996年4月笔者带领学生在八一剧场观摩了著名作曲家王洛宾进京作品音乐会——《在那遥远的地方》。这场音乐会将灯光、舞台美术、歌、舞、诗有机地融为一体,再现了王老创作的部分音乐精品。学生从课掌到剧场,改变了以往欣赏课中欣赏单一舞蹈音乐的模式,当舞蹈表演、音响效果、灯光、舞美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自订时,学牛们立刻被这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撼,对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报以持久、热烈的掌声。
学生欣赏单一舞蹈音乐所产生的想像是主观的,由于不能够完整准确地把握音乐,所以想像有时会偏离原作,有的想像甚至与原作背道而驰,但是通过欣赏现场音乐会,学生对原来欣赏单一舞蹈音乐所产生的想像迅速得到调整,让想像更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参加这样的音乐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而且对舞蹈音乐更有了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初级中学)
1.语言文学艺术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语古‘文学艺术在形式的抽象性与音乐最为接受,而音乐美则是评判作家作品十分恰当的美的标尺。文学中诗歌的平仄、节奏、韵律等都是与音乐密切相连的。作曲家也常因好的诗词激发起强烈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把音乐与诗词结合得天衣无缝,表现出神奇的意境美、音乐美。
在欣赏古曲《阳关三叠》时,笔者将王维的诗制成幻灯材料,并配以写意性的中国山水画,在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倾听着教师轻声吟诵的古诗,营造出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品味到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深受学生们喜爱,许多作品不仅包涵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而且渗透着美学、甚至哲学思想。在欣赏舒伯特的作品《鳟鱼》时,笔者启发学生用童话形式展开联想,听完音乐后,一位同学说:“我想像到一只小熊被一只雪豹追击,走投无路时只好向一棵延伸到河面上的枯树枝走去,谁知树枝‘啪’的一声被压断,小熊落入冰冷的河水中,顺流而下,而雪豹仍沿着河边穷追不舍,小熊的命运将如何呢?”孩子们这种富于同情心,充满了善良、纯真的联想,不仅形象鲜明,而且合乎《鳟鱼》的这种主题思想,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助寓言、故事、诗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想像音乐,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2.戏剧、电影、电视艺术在欣赏课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戏剧、电影、电视这一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得到很大发展,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演们不仅将音乐融于整个戏剧、影视制作中,借音乐以烘托气氛,抒发剧中人物情感,而且要求演员在剧情的整体节奏中,把握人物基调,把剧本当作一部交响乐来处理,使不同基调的人物在整个剧情的节奏变化中,完成整个乐曲的竞奏。有些导演将世界名曲改编成可人的动画形象和幽默风趣的故事,使音乐和戏剧、影视情节融为一体,备受人们喜爱,将这些音像资料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对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欣赏教学中,笔者时常将一些难以理解的音乐作品,经讲解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填词、或编写剧本,改编成音乐小剧,进行小组即兴表演。本着为组争光的原则,各组人员各尽其职、各显其能,充分表现出学生创作积极性和参与精神,一些音乐剧小品还会推选到班会课上演,为班会增色,不仅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还增加了学生的创作激情,拓宽了学生对其他艺术领域的认识。
3.美术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美国著名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地方极为相似,大到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小到一幅作品的表现手法。我们为什么不去“听”一下惠斯勒的《黑色与金色的小夜曲》呢?如若不过“瘾”,也可以到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看看”音乐。或“嗅”一下德彪西的《在夜半空气中飘荡的声音和香气》。
优秀的艺术大师总是“善变”。许多画家常利用联觉把人的视觉转移到听觉方面来,而怍曲家则常利用联觉把人的听觉转移到视觉(甚至嗅觉)方面来,这些作品是那么富于创意,令人耳目一新,它对培养学生逐步建立通感联觉的能力,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在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笔者曾要求一位擅长国画的同学,根据播放的音乐展开联想,即兴创作了一幅山水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使课堂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4.舞蹈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血肉。”音乐的节奏又是舞蹈这门艺术的生命,舞蹈借助音乐用形体动作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把可视艺术形象反映到观众的视觉中,舞蹈与音乐的有机融台产生了可视、可听的艺术作品。
中学音乐的欣赏课中安排了民族舞剧《宝莲灯》、《鱼美人》和外国芭蕾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等。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舞蹈艺术和音乐的关系,1996年4月笔者带领学生在八一剧场观摩了著名作曲家王洛宾进京作品音乐会——《在那遥远的地方》。这场音乐会将灯光、舞台美术、歌、舞、诗有机地融为一体,再现了王老创作的部分音乐精品。学生从课掌到剧场,改变了以往欣赏课中欣赏单一舞蹈音乐的模式,当舞蹈表演、音响效果、灯光、舞美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自订时,学牛们立刻被这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撼,对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报以持久、热烈的掌声。
学生欣赏单一舞蹈音乐所产生的想像是主观的,由于不能够完整准确地把握音乐,所以想像有时会偏离原作,有的想像甚至与原作背道而驰,但是通过欣赏现场音乐会,学生对原来欣赏单一舞蹈音乐所产生的想像迅速得到调整,让想像更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参加这样的音乐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而且对舞蹈音乐更有了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