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南半岛的历史上,随着王朝与国力的交替兴衰,半岛上的国家几乎都有过称雄半岛、控制半岛相当大地域的辉煌时期,但也都有过国力衰落、偏居一隅的时候。由于历史认知的 差异,柬泰两国为此多次发生龃龉。特别是关于柏威夏寺归属的争端,一有風吹草动 ,就会在柬泰两国关系中掀起轩然大波,影响双边和睦与地区稳定。
关键词:柏威夏寺;历史纷争
中图分类号:D8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51-01
一、柏威夏寺(Preah Vihear)——吴哥时代的千年古刹
柏威夏寺,高棉文,泰国人称其为“帕威寒石宫”,意为圣神的寺庙。柏威夏寺起初并不是佛寺,而是一座印度教神庙,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毁灭之神湿婆。公元前3世纪,印度教自西向东传入如今的东南亚地区,一直到13世纪,印度教与佛教齐驱并驾,留下许多古寺。柏威夏寺始建于公元9世纪,是古代孔科王国最重要的宗教建筑物。公元10世纪,随着高棉帝国的扩张,孔科王国消亡,柏威夏寺并入高棉版图。13世纪后,随着印度教在这一地区的衰败,柏威夏寺逐渐融合佛教元素,成为佛教寺庙。自公元11世纪起的100多年,高棉帝国进入苏利耶跋摩一世和二世的极盛统治时期,柏威夏寺形成现在的规模,成为高棉帝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宫建筑物之一,威风堪比都城吴哥的诸多名刹殿宇。柏威夏寺位于柬泰边界地区的扁担山脉,建在一座高525米的峭壁之上,三面悬崖,向南俯瞰一马平川的柬埔寨西北平原,山寺浑然一体,是将建筑与自然巧妙结合的成功之作。
二、历史恩怨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政治符号,柏威夏寺涉及的不仅仅是主权争议。这座拥有900多年历史的古寺在两国民众间拥有极高的宗教地位和艺术地位。双方为了这个古寺不惜多次交锋甚至大打出手,其原因在于两个国家间长期存在的历史恩怨与复杂纠葛。
柬埔寨早期称“扶南”。据中国史载,扶南国建于公元1世纪,扶南一直是东南亚地区的强国。到了6世纪中叶,扶南衰微,其北部属国真腊崛起,取其而代之。直至13世纪的吴哥王国依然保持着延续了300年的繁荣,是中南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吴哥窟古建筑群就是那时兴建的。但是随着泰人的兴起,吴哥王朝势力开始衰落。1238年吴哥王国西北部首府素可泰的泰族首领联合起来,向吴哥驻军发起进攻,打败了吴哥军队,占领了素可泰,建立素可泰王国。这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也标志着泰国的兴起。
15世纪中叶,迁都金边的柬埔寨蓬黑阿·亚特国王去世。柬埔寨王室内部的斗争不断。泰人乘机利用柬埔寨的王室纷争,扶持亲泰国的贵族等死王位,而泰人从柬埔寨得到柯叻、占他武里等省。16世纪中叶,缅甸的东吁王朝日益强盛威胁泰人,柬埔寨人见缅军攻占阿瑜陀耶,遂也向阿瑜陀耶发起进攻,夺回一些领土,掠走不少泰国人。16世纪后期,泰人的阿瑜陀耶王国力量逐渐恢复。1593年,再次攻入柬埔寨,占领了暹粒、马德望,并于次年柬埔寨都城,柬埔寨再次成为了阿瑜陀耶属国。17世纪起,中南半岛上另一个国家——越南强大起来,柬埔寨夹在泰国和越南之间过着朝秦暮楚的日子,直到法国殖民者的到来。
三、因一张地图而埋下的祸根
在柬埔寨屈服于泰国的时候,西方列强之一的法国亦开始在印度支那地区进行殖民扩张。就在柬泰条约签订的1863年,法国迫使柬签订不平等条约,把柬变成法国的殖民地。1887年,法国在控制了越南、柬埔寨、老挝后,进一步宣布建立“法属印度支那联邦 ”。占领柬埔寨后不久,法国柬埔寨王室和人民许诺,要将在泰国人手中的柬埔寨领土吴哥、暹粒、马德望等省收归柬埔寨。1893年,法国击败暹罗(泰国)。1904年2月,泰王拉玛五世被迫同意和法国进行勘界谈判,以放弃对柬埔寨的宗主权,以换取泰国的独立。法国不断侵蚀柬埔寨的主权,为取得对柬埔寨的完全控制,要求泰国废除与柬埔寨签订的条约,承认法国对柬埔寨的权利。作为交换,法国将柬埔寨的两个省——暹粒和马德望割让给泰国。1907年,在法国的威逼和压力下,法泰两国签订条约。条约明确规定,泰国放弃在暹粒、马德望、诗梳风3省和吴哥的统治,并将其归还柬埔寨。而从一开始,柬埔寨就成为法国和泰国双方利益中的牺牲品,这为后来柬埔寨双方边界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
四、亲王西哈努克的努力给神庙带来短暂和平
1963年1月,柬埔寨在柏威夏寺举行宗教庆祝活动。西哈努克亲王亲自向僧侣布施,而后宣布:自当日起,所有泰国公民可不用办理任何签证进入寺庙参观,泰国政府也不必归还所以先前流失的寺内文物。
五、导火线——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柬泰两国柏威夏寺边界危机再次升级的导火线源于源于柬埔寨申遗成功。
六、两国人民盼望冲突早日结束
柬泰两国同源于“印度文化圈”,有着密切的历史和文化联系。两国都信仰小乘佛教,在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上都十分相似。泰文是在柬文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造的,而柬由印度教皈依小乘佛教便是受当时暹罗的影响的结果。但是,柬泰这种同性质是经过历史上长期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文化上的同质性并未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而对历史的记忆反而成为激发现实争端的深层根源。柬埔寨和泰国的民族主义与国内强盛的宗教信仰关系密切,柏威夏寺象征着根植于柬泰两国民众内心的宗教信仰符号,而宗教信仰正是两国民族认同和文明认知的精神来源。
在全球化背景下谋求和谐世界的今天,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应该成为柬泰两国与国际社会的共识。可见,只有走出历史的阴影,现实的面对问题,才能真正的稳定柬泰关系,还柏威夏寺一个宁静。
参考文献:
[1]纪彭:《柏威夏寺:泰柬冲突中不能承受之痛》,世界史林,2011年,第74页。
[2]杨勉:《柬埔寨与泰国领土争端的历史和现实——以柏威夏寺争端为焦点》,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四期,第6、8页。
[3]邢和平:《柬泰边境柏威夏寺地区紧张局势的由来和发展》,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5页。
[4]李开盛:《柏威夏寺背后的泰柬之争》,国际纵横,2001年,第35页。
作者简介:肖玫(1991-)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泰国文化。
高翔(1990-),女,傣族,云南景东人,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泰国文化。
关键词:柏威夏寺;历史纷争
中图分类号:D8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51-01
一、柏威夏寺(Preah Vihear)——吴哥时代的千年古刹
柏威夏寺,高棉文,泰国人称其为“帕威寒石宫”,意为圣神的寺庙。柏威夏寺起初并不是佛寺,而是一座印度教神庙,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毁灭之神湿婆。公元前3世纪,印度教自西向东传入如今的东南亚地区,一直到13世纪,印度教与佛教齐驱并驾,留下许多古寺。柏威夏寺始建于公元9世纪,是古代孔科王国最重要的宗教建筑物。公元10世纪,随着高棉帝国的扩张,孔科王国消亡,柏威夏寺并入高棉版图。13世纪后,随着印度教在这一地区的衰败,柏威夏寺逐渐融合佛教元素,成为佛教寺庙。自公元11世纪起的100多年,高棉帝国进入苏利耶跋摩一世和二世的极盛统治时期,柏威夏寺形成现在的规模,成为高棉帝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宫建筑物之一,威风堪比都城吴哥的诸多名刹殿宇。柏威夏寺位于柬泰边界地区的扁担山脉,建在一座高525米的峭壁之上,三面悬崖,向南俯瞰一马平川的柬埔寨西北平原,山寺浑然一体,是将建筑与自然巧妙结合的成功之作。
二、历史恩怨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政治符号,柏威夏寺涉及的不仅仅是主权争议。这座拥有900多年历史的古寺在两国民众间拥有极高的宗教地位和艺术地位。双方为了这个古寺不惜多次交锋甚至大打出手,其原因在于两个国家间长期存在的历史恩怨与复杂纠葛。
柬埔寨早期称“扶南”。据中国史载,扶南国建于公元1世纪,扶南一直是东南亚地区的强国。到了6世纪中叶,扶南衰微,其北部属国真腊崛起,取其而代之。直至13世纪的吴哥王国依然保持着延续了300年的繁荣,是中南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吴哥窟古建筑群就是那时兴建的。但是随着泰人的兴起,吴哥王朝势力开始衰落。1238年吴哥王国西北部首府素可泰的泰族首领联合起来,向吴哥驻军发起进攻,打败了吴哥军队,占领了素可泰,建立素可泰王国。这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也标志着泰国的兴起。
15世纪中叶,迁都金边的柬埔寨蓬黑阿·亚特国王去世。柬埔寨王室内部的斗争不断。泰人乘机利用柬埔寨的王室纷争,扶持亲泰国的贵族等死王位,而泰人从柬埔寨得到柯叻、占他武里等省。16世纪中叶,缅甸的东吁王朝日益强盛威胁泰人,柬埔寨人见缅军攻占阿瑜陀耶,遂也向阿瑜陀耶发起进攻,夺回一些领土,掠走不少泰国人。16世纪后期,泰人的阿瑜陀耶王国力量逐渐恢复。1593年,再次攻入柬埔寨,占领了暹粒、马德望,并于次年柬埔寨都城,柬埔寨再次成为了阿瑜陀耶属国。17世纪起,中南半岛上另一个国家——越南强大起来,柬埔寨夹在泰国和越南之间过着朝秦暮楚的日子,直到法国殖民者的到来。
三、因一张地图而埋下的祸根
在柬埔寨屈服于泰国的时候,西方列强之一的法国亦开始在印度支那地区进行殖民扩张。就在柬泰条约签订的1863年,法国迫使柬签订不平等条约,把柬变成法国的殖民地。1887年,法国在控制了越南、柬埔寨、老挝后,进一步宣布建立“法属印度支那联邦 ”。占领柬埔寨后不久,法国柬埔寨王室和人民许诺,要将在泰国人手中的柬埔寨领土吴哥、暹粒、马德望等省收归柬埔寨。1893年,法国击败暹罗(泰国)。1904年2月,泰王拉玛五世被迫同意和法国进行勘界谈判,以放弃对柬埔寨的宗主权,以换取泰国的独立。法国不断侵蚀柬埔寨的主权,为取得对柬埔寨的完全控制,要求泰国废除与柬埔寨签订的条约,承认法国对柬埔寨的权利。作为交换,法国将柬埔寨的两个省——暹粒和马德望割让给泰国。1907年,在法国的威逼和压力下,法泰两国签订条约。条约明确规定,泰国放弃在暹粒、马德望、诗梳风3省和吴哥的统治,并将其归还柬埔寨。而从一开始,柬埔寨就成为法国和泰国双方利益中的牺牲品,这为后来柬埔寨双方边界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
四、亲王西哈努克的努力给神庙带来短暂和平
1963年1月,柬埔寨在柏威夏寺举行宗教庆祝活动。西哈努克亲王亲自向僧侣布施,而后宣布:自当日起,所有泰国公民可不用办理任何签证进入寺庙参观,泰国政府也不必归还所以先前流失的寺内文物。
五、导火线——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柬泰两国柏威夏寺边界危机再次升级的导火线源于源于柬埔寨申遗成功。
六、两国人民盼望冲突早日结束
柬泰两国同源于“印度文化圈”,有着密切的历史和文化联系。两国都信仰小乘佛教,在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上都十分相似。泰文是在柬文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造的,而柬由印度教皈依小乘佛教便是受当时暹罗的影响的结果。但是,柬泰这种同性质是经过历史上长期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文化上的同质性并未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而对历史的记忆反而成为激发现实争端的深层根源。柬埔寨和泰国的民族主义与国内强盛的宗教信仰关系密切,柏威夏寺象征着根植于柬泰两国民众内心的宗教信仰符号,而宗教信仰正是两国民族认同和文明认知的精神来源。
在全球化背景下谋求和谐世界的今天,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应该成为柬泰两国与国际社会的共识。可见,只有走出历史的阴影,现实的面对问题,才能真正的稳定柬泰关系,还柏威夏寺一个宁静。
参考文献:
[1]纪彭:《柏威夏寺:泰柬冲突中不能承受之痛》,世界史林,2011年,第74页。
[2]杨勉:《柬埔寨与泰国领土争端的历史和现实——以柏威夏寺争端为焦点》,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四期,第6、8页。
[3]邢和平:《柬泰边境柏威夏寺地区紧张局势的由来和发展》,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5页。
[4]李开盛:《柏威夏寺背后的泰柬之争》,国际纵横,2001年,第35页。
作者简介:肖玫(1991-)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泰国文化。
高翔(1990-),女,傣族,云南景东人,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泰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