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日本学习者来说汉语卷舌音是汉语语音习得上最大难点之一。本文对中日两国文献进行梳理,将它按照研究方法分类成问题的提出及其偏误的描述、语音对比以及语音测试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最后指出了以后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辅音教学;日本学习者;卷舌音
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和CiNii Articles上收集与日本学习者汉语语音习得有关的论文,总结其中关于卷舌音的记载以及以日本学习者卷舌习得为主题的文献。一共收集到了的26篇文章进行筛选及分类,将其中14篇文章按研究视角和方法分类成以下三个领域:问题的提出和描述;语音对比研究;语音测试研究。
一、日本学习者发音问题的提出及其偏误描述
收集到的最早期的研究,长谷川(1978)提出因日语里不存在卷舌类发音,掌握极其困难,即使能发zhi的音之后,学习者往往倾向于把zha发成zhia,zhu发成zhiu。对日本学习者来说舌面音和卷舌音的区分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卷舌音和舌尖音的区分相对容易。荒木(1981)综评当时的汉语教材,指出每个教材对卷舌音的舌位、发音方法描述都不一致,尤其zh有无浊音化现象视为重点。到了80年代中期,除了zh、ch、sh三个卷舌音和舌面音的混淆之外,还开始提到r和l的混淆及儿化音的问题了。(朱美第1986;丁安义1994;金敬华1996;池玉杰2004)景慧(1997)通过观察日本宇都宫大学的学生更详细地描述日本学习者偏误特征,主要内容为如下:舌尖接触硬腭时过于用力发不出音来;不能区分送气音ch和不送气音zh的发音;r的浊音化过度等。
二、语音对比研究
对上述的卷舌音习得问题,许多研究者通过中日语音对比的方法找出其原因。比较中日语音音素,汉语的22个辅音中只有8个音是与日语共同的。日语中没有的汉语辅音占64%,其中包括4个卷舌音。(王彦承1990)与日语相比汉语辅音的最显著特征是送气不送气对立和卷舌音。(李伟2006)日语舌叶音和汉语卷舌音是两个语言中特有的音,所以日本学习者容易混淆卷舌音与舌叶音。(余维1995)
比较中日辅音发音部位,日语中没有完全的舌尖音,也没有卷舌音,日语发音部位比较集中在口腔中前部,舌面较平,因此卷舌音成为日本学习者的难点。(金敬华1996)朱川(1994)对此进一步解释:日语舌叶音的舌收紧点介于卷舌、舌面之间,与两者都有相似之处,由于舌叶音的“媒介”,使日本学习者觉得汉语卷舌音和舌面音很相近,又由于受到母语发音的影响,学习者往往把这两组焊语音发成日语舌叶音。朱川还从元音的角度提出问题:日本人往往把卷舌音后接元音/?/发成/i/。把“杂志”念成“杂技”等这一类偏误,不仅因为卷舌音和舌面、舌叶音的混淆,也受到元音的影响而发生的。
三、语音测试研究
语言测试的手段用来于分析学习者感知和产出的特征以及语音偏误类型。
梅丽(2005)以零基础、初级、中级三个不同水平的日本学习者为对象记录卷舌音发音,调查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对卷舌音语音变异的影响。结果显示学习者习得过程中存在语音变异。主要有:卷舌音和舌尖、舌叶、舌面音的混淆;不属于母语音和不属于目的语音范畴的中介语过渡音;zh、ch、sh三种之间互为变体。卷舌音习得和后接元音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后接元音/i/对习得有消极影响。Zh和sh均受到情景的影响,念词表的正确率高于句子。Ch是习得难点,受到后接元音/i/、/u/的影响,因习得难度大不管在哪个情景中表现没变。
谢小丽(2010)对10名日本学生进行卷舌音感知和产出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习得有以下几个阶段:将卷舌音和舌面音感知为一个范畴,产出时用日语舌叶音代替卷舌音;开始发现卷舌音、舌面音和日语舌面音之间相似度的差距,但发音上仍然不能区分;感知上完全建立卷舌音、舌面音两个不同语音范畴,发音上也有所区分,但偏误率较高,容易后接元音/a/和/?/的消极影响;感知、产出上卷舌音系统完全建立起来,但偶尔发生与舌叶音混淆的偏误。
邓丹(2014)以11名日本学习者为对象进行了汉语卷舌、舌尖、舌面音产出和感知调查。产出上学习者已经初步建立三组音的发音范畴,但区分舌面和舌尖音时以腭化的有无来区分这两组音,这个区分方法是从学习者母语中引进来的。感知上学习者已经建立了三种音的感知范畴。邓丹的研究与上述两个语音研究的不同,上述两篇采用让母语者听录音用拼音转写的方法,而邓丹的研究以频谱锋的位置和元音起始点的F2为参数使用语音分析软件进行分类及分析。
四、结语
虽然日本学习者汉语卷舌音习得研究总量不多,但中日研究者从根据观察提出问题开始,通过语音对比的方法分析原因,到最近几年开始通过语音测试实证学习者习得特征,近30年来研究成果并不少。研究主流从主观观察到系统性对比研究,又回到使用客观依据的学习者观察。但是通过实验语音学手段的研究目前还不多,为了更全面地推广本研究,笔者认为需要以下几个观点以及研究方法。
1、找出对卷舌音分析最有效的衡量参数,确立可再现性的实验方法。
2、扩大研究对象范围,记录从零基础到高级水平的學习中发音和其特征。
3、收集学习者自然语境中的卷舌音语料加以分析。
参考文献:
[1]長谷川良一.日本の学生の中国語発音習得上の困難点[C].早稻田大學中國文學會,中国文学研究, 1978 (4):28-37
[2]荒木修.中国語発音学序説[C].茨城大学人文学部紀要,人文学科論集,1981(14):1-17
[3]朱美第.以中介語理論來分析:日本人學漢語時的錯誤[C]. 流通経済大学流通經濟大學論集 20(1/2/3/4), 1986(03) :61-74
[4]丁安义.试论以日语为母语者在汉语语境中的发音难点[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73-76
[5]金敬华.日本人学习汉语发音难的症结与解决方法[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5):100-102
[6]景慧.中国語教育の諸問題(発音篇) :宇大生を中心に[J]宇都宮大学国際学部研究論, 1997(04) :127-136
[7]王彦承.汉日语音对比与对日汉语语音教学[J].汉语学习,1990(06):28-32
[8]李伟.中国語発音の難点及び教授法 日本語を母語とする学習者を対象に[C].久留米大学外国語教育研究所紀要, 2006(13):29-53
[9]余维.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04):123-141
[10]朱川.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节选一)[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02):47-49
[11]朱川.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节选二)[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04):77-90
[12]梅丽.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声母的语音变异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01):97-105
[13]谢小丽.日本学习者汉语普通话翘舌音习得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07):23-27
[14]邓丹. 跨语言语音相似度与日本学习者对汉语/ts//t?//t?/三组辅音的感知和产出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4,28(03):393-410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辅音教学;日本学习者;卷舌音
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和CiNii Articles上收集与日本学习者汉语语音习得有关的论文,总结其中关于卷舌音的记载以及以日本学习者卷舌习得为主题的文献。一共收集到了的26篇文章进行筛选及分类,将其中14篇文章按研究视角和方法分类成以下三个领域:问题的提出和描述;语音对比研究;语音测试研究。
一、日本学习者发音问题的提出及其偏误描述
收集到的最早期的研究,长谷川(1978)提出因日语里不存在卷舌类发音,掌握极其困难,即使能发zhi的音之后,学习者往往倾向于把zha发成zhia,zhu发成zhiu。对日本学习者来说舌面音和卷舌音的区分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卷舌音和舌尖音的区分相对容易。荒木(1981)综评当时的汉语教材,指出每个教材对卷舌音的舌位、发音方法描述都不一致,尤其zh有无浊音化现象视为重点。到了80年代中期,除了zh、ch、sh三个卷舌音和舌面音的混淆之外,还开始提到r和l的混淆及儿化音的问题了。(朱美第1986;丁安义1994;金敬华1996;池玉杰2004)景慧(1997)通过观察日本宇都宫大学的学生更详细地描述日本学习者偏误特征,主要内容为如下:舌尖接触硬腭时过于用力发不出音来;不能区分送气音ch和不送气音zh的发音;r的浊音化过度等。
二、语音对比研究
对上述的卷舌音习得问题,许多研究者通过中日语音对比的方法找出其原因。比较中日语音音素,汉语的22个辅音中只有8个音是与日语共同的。日语中没有的汉语辅音占64%,其中包括4个卷舌音。(王彦承1990)与日语相比汉语辅音的最显著特征是送气不送气对立和卷舌音。(李伟2006)日语舌叶音和汉语卷舌音是两个语言中特有的音,所以日本学习者容易混淆卷舌音与舌叶音。(余维1995)
比较中日辅音发音部位,日语中没有完全的舌尖音,也没有卷舌音,日语发音部位比较集中在口腔中前部,舌面较平,因此卷舌音成为日本学习者的难点。(金敬华1996)朱川(1994)对此进一步解释:日语舌叶音的舌收紧点介于卷舌、舌面之间,与两者都有相似之处,由于舌叶音的“媒介”,使日本学习者觉得汉语卷舌音和舌面音很相近,又由于受到母语发音的影响,学习者往往把这两组焊语音发成日语舌叶音。朱川还从元音的角度提出问题:日本人往往把卷舌音后接元音/?/发成/i/。把“杂志”念成“杂技”等这一类偏误,不仅因为卷舌音和舌面、舌叶音的混淆,也受到元音的影响而发生的。
三、语音测试研究
语言测试的手段用来于分析学习者感知和产出的特征以及语音偏误类型。
梅丽(2005)以零基础、初级、中级三个不同水平的日本学习者为对象记录卷舌音发音,调查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对卷舌音语音变异的影响。结果显示学习者习得过程中存在语音变异。主要有:卷舌音和舌尖、舌叶、舌面音的混淆;不属于母语音和不属于目的语音范畴的中介语过渡音;zh、ch、sh三种之间互为变体。卷舌音习得和后接元音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后接元音/i/对习得有消极影响。Zh和sh均受到情景的影响,念词表的正确率高于句子。Ch是习得难点,受到后接元音/i/、/u/的影响,因习得难度大不管在哪个情景中表现没变。
谢小丽(2010)对10名日本学生进行卷舌音感知和产出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习得有以下几个阶段:将卷舌音和舌面音感知为一个范畴,产出时用日语舌叶音代替卷舌音;开始发现卷舌音、舌面音和日语舌面音之间相似度的差距,但发音上仍然不能区分;感知上完全建立卷舌音、舌面音两个不同语音范畴,发音上也有所区分,但偏误率较高,容易后接元音/a/和/?/的消极影响;感知、产出上卷舌音系统完全建立起来,但偶尔发生与舌叶音混淆的偏误。
邓丹(2014)以11名日本学习者为对象进行了汉语卷舌、舌尖、舌面音产出和感知调查。产出上学习者已经初步建立三组音的发音范畴,但区分舌面和舌尖音时以腭化的有无来区分这两组音,这个区分方法是从学习者母语中引进来的。感知上学习者已经建立了三种音的感知范畴。邓丹的研究与上述两个语音研究的不同,上述两篇采用让母语者听录音用拼音转写的方法,而邓丹的研究以频谱锋的位置和元音起始点的F2为参数使用语音分析软件进行分类及分析。
四、结语
虽然日本学习者汉语卷舌音习得研究总量不多,但中日研究者从根据观察提出问题开始,通过语音对比的方法分析原因,到最近几年开始通过语音测试实证学习者习得特征,近30年来研究成果并不少。研究主流从主观观察到系统性对比研究,又回到使用客观依据的学习者观察。但是通过实验语音学手段的研究目前还不多,为了更全面地推广本研究,笔者认为需要以下几个观点以及研究方法。
1、找出对卷舌音分析最有效的衡量参数,确立可再现性的实验方法。
2、扩大研究对象范围,记录从零基础到高级水平的學习中发音和其特征。
3、收集学习者自然语境中的卷舌音语料加以分析。
参考文献:
[1]長谷川良一.日本の学生の中国語発音習得上の困難点[C].早稻田大學中國文學會,中国文学研究, 1978 (4):28-37
[2]荒木修.中国語発音学序説[C].茨城大学人文学部紀要,人文学科論集,1981(14):1-17
[3]朱美第.以中介語理論來分析:日本人學漢語時的錯誤[C]. 流通経済大学流通經濟大學論集 20(1/2/3/4), 1986(03) :61-74
[4]丁安义.试论以日语为母语者在汉语语境中的发音难点[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73-76
[5]金敬华.日本人学习汉语发音难的症结与解决方法[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5):100-102
[6]景慧.中国語教育の諸問題(発音篇) :宇大生を中心に[J]宇都宮大学国際学部研究論, 1997(04) :127-136
[7]王彦承.汉日语音对比与对日汉语语音教学[J].汉语学习,1990(06):28-32
[8]李伟.中国語発音の難点及び教授法 日本語を母語とする学習者を対象に[C].久留米大学外国語教育研究所紀要, 2006(13):29-53
[9]余维.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04):123-141
[10]朱川.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节选一)[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02):47-49
[11]朱川.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节选二)[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04):77-90
[12]梅丽.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声母的语音变异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01):97-105
[13]谢小丽.日本学习者汉语普通话翘舌音习得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07):23-27
[14]邓丹. 跨语言语音相似度与日本学习者对汉语/ts//t?//t?/三组辅音的感知和产出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4,28(03):39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