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寻找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的切合点,论述了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及可持续旅游发展三者的关系。并进一步的讨论了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它的评估模型研究。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与生态坏境和谐并存、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这标志着当代工业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过渡。长久以来,人类不断的创新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世界范围内资源日益匮乏,因此,生态系统的和谐转向失衡。同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股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为宗旨的绿色浪潮快速从全球范围内掀起。
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关于社会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问题的探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 年代。1972年, 罗马俱乐部出版《增长的极限》一书。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 首次指出了以可持续发展原则来迎接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挑战。它首次赋予可持续发展完整的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着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续代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文明,它追求了一种全新的文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是指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的旅游开发。传统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既依赖于环境,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而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既保证了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同时还保护景点的旅游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保护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保护’,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措施,保护的对象是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即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环境和当地社区的利益不受损害”。这就满足了以上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生态文明的内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旅游”。
三、生态旅游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旅游学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 1983年首次定义了“生态旅游”的概念,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应用到旅游业中。从他的定义中给出了生态旅游的两个基本特点: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旅游方式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我国在生态旅游概念被正式推广之后不久,就很快的引入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并在全国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后来出现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来开发。截止2007年底,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18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森林公园660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为在我国进一步更好的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四、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2003)》提出针对目标评价地区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包括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设计统计结果分析对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在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结果进行汇总,然后计算相对权重值。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
其中,Ai为第i个单项指标的分值;Bi为第i个单项指标的权重;Cj为第j个指标层内指标的权重;Dh为第h个准则层内指标的权重; n为要素层内的指标个数,m为指标层内的指标个数,p为准则层内的指标个数。
五、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标准
根据上述评估模型,可以计算出被评估区域的评估得分,科学的使用评估得分为在景点所在地区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若每个单项指标的满分分值都以百分计算,下表中则给出了所得分值结果与当前关注的景点所处在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之间的对应关系。
我国有大量的生态旅游资源,尤其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而目前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其在增强景点所在地经济实力、提高旅游者生态意识的方面的作用都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因此,应推广在科学分析、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旅游建设,以生态旅游为契机,大力在旅游者甚至是全国公民中开展环保、生态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生态旅游是截止目前为止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富成效的一种发展模式,生态旅游的开展才能有力的、良性的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更好的建设和保护景点自身。国家旅游局已确定2009年为“生态旅游年”,在我国已建立的生态旅游景点将面临一次大规模的检阅。而在今后的生态旅游景点规划中,希望我们所提出的评价体系指标能对相关部门的决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16期 p1~10
[2]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第1期 p105~106
[3]周笑源:生态旅游内涵再论——兼与郭舒先生商榷[J].旅游学刊, 2003年18期 p64~67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与生态坏境和谐并存、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这标志着当代工业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过渡。长久以来,人类不断的创新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世界范围内资源日益匮乏,因此,生态系统的和谐转向失衡。同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股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为宗旨的绿色浪潮快速从全球范围内掀起。
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关于社会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问题的探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 年代。1972年, 罗马俱乐部出版《增长的极限》一书。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 首次指出了以可持续发展原则来迎接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挑战。它首次赋予可持续发展完整的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着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续代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文明,它追求了一种全新的文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是指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的旅游开发。传统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既依赖于环境,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而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既保证了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同时还保护景点的旅游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保护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保护’,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措施,保护的对象是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即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环境和当地社区的利益不受损害”。这就满足了以上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生态文明的内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旅游”。
三、生态旅游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旅游学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 1983年首次定义了“生态旅游”的概念,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应用到旅游业中。从他的定义中给出了生态旅游的两个基本特点: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旅游方式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我国在生态旅游概念被正式推广之后不久,就很快的引入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并在全国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后来出现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来开发。截止2007年底,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18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森林公园660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为在我国进一步更好的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四、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2003)》提出针对目标评价地区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包括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设计统计结果分析对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在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结果进行汇总,然后计算相对权重值。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
其中,Ai为第i个单项指标的分值;Bi为第i个单项指标的权重;Cj为第j个指标层内指标的权重;Dh为第h个准则层内指标的权重; n为要素层内的指标个数,m为指标层内的指标个数,p为准则层内的指标个数。
五、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标准
根据上述评估模型,可以计算出被评估区域的评估得分,科学的使用评估得分为在景点所在地区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若每个单项指标的满分分值都以百分计算,下表中则给出了所得分值结果与当前关注的景点所处在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之间的对应关系。
我国有大量的生态旅游资源,尤其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而目前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其在增强景点所在地经济实力、提高旅游者生态意识的方面的作用都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因此,应推广在科学分析、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旅游建设,以生态旅游为契机,大力在旅游者甚至是全国公民中开展环保、生态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生态旅游是截止目前为止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富成效的一种发展模式,生态旅游的开展才能有力的、良性的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更好的建设和保护景点自身。国家旅游局已确定2009年为“生态旅游年”,在我国已建立的生态旅游景点将面临一次大规模的检阅。而在今后的生态旅游景点规划中,希望我们所提出的评价体系指标能对相关部门的决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16期 p1~10
[2]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第1期 p105~106
[3]周笑源:生态旅游内涵再论——兼与郭舒先生商榷[J].旅游学刊, 2003年18期 p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