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的唐朝,已经灭亡了1100多年,但在很多中国人心里,“唐朝”一直都是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名词。1100多年前的唐朝人,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式和现代人差异很大,但我们现代人的文化与思想又和他们一脉相承、血肉相连。时代的发展和心境的浮躁并不是大众拒绝去了解古代文化的借口,文化需要创新,更需要持续不断地传承。中华文化的根,还要从这些逝去的年月中仔细追寻,那些今天看来奇妙有趣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中国式美学的体现。
【一、吃喝:“生鱼片”与名酒】
民以食为天,唐朝的食物可真不算贫乏。主食、肉食、蔬菜甚至生鱼片一应俱全。唐朝人习惯把所有面食都叫“饼”。长长的水煮面条叫“汤饼”,馒头、包子类的叫“蒸饼”,烙烤类的“烧饼”则一直延续到了现在。那时人们常吃羊肉,猪肉的地位没有现在这么重要。朝廷明令禁止宰杀耕牛,所以想吃到牛肉并不容易。养鸡倒是很普遍,鸡肉可以算最廉价普及的肉食了。
唐朝人很喜欢吃“鲶”,也扰是生鱼片,讲究活杀快切,把鱼肉切成细丝薄片,就着葱花吃。比铰遗憾的是,唐朝人的当家菜是当时叫做“葵”的—种绿叶蔬菜,现在已经不太常见,被后来的大白菜取代了。
唐朝中期之后,茶被推广开来。不过,唐朝的茶要经过各种加工处理,还要添加各种调料(葱、姜、花椒、大枣、桂皮、橘皮、薄荷、酥酪、牛羊猪肉……),最少最少也得加一些盐,煮成咸味茶,才能喝得入口。唐朝的酒,度数普遍都比较低,基本不会超过20度。跟酒曲发生化合反应的酿酒粮食大部分被糖化了,所以以甜为主,而不是辣。“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号称“一饮三百杯”,而白居易则“未尽一壶酒,已成三独醉”。
【二、住:长安房价稳中有涨】
唐朝建筑的特点是简洁、大气、宽敞。宅院大都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作局部变化,整套住宅最精华、最能标志宅院等级的代表性房屋叫做“正堂”,经常是孤零零的一座房子,矗立在院子正中央。这是一家之主会客、摆重要宴席、召开全家会议乃至死后停放棺材举行拜祭的地方。如果说典型北京四合院是“口”字形的,那么典型的唐朝四合院就是“回”字形了。
唐朝城市对居民区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以首都长安为例,外城被横竖共计38条街道分割成100多个居住区(坊),每个居住区都用坊墙和坊门围起来。太阳下山以后,所有城门和坊门一齐关闭,禁止居民随便外出。清早街鼓敲响,才给开门。
首都长安的“高端住宅区”,集中在城区北部。因为长安城的三大皇宫区域都在北城,所以就带动了周围区域成为全城地价最贵、最能彰显身份的居住区。总体来说,唐朝是一个地多人少的时期,首都长安城里也一直有大片空地,所以唐朝人买房子是不会按平方米计价的。决定房子价格的主要因素,一是所处位置,二是建筑本身的等级品质。
【三、穿:“男人装”流行趋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男女。
唐朝男性的日常服装,形式比较统一,大都是用一块黑布(幞头)裹住头发凸个造型,身上穿圆领、窄袖的贴身长袍,系个腰带,再穿一双黑靴子,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看上去都差不多,只有衣料、颜色、装饰细节的区别。
不过,追求时尚的帅哥们总有办法来折腾自己,明着不好意思可以暗着来。比如,在长袍的里面穿上一件坎肩(当时叫“半臂”),虽然从外头看不见,但这件半臂会把外衣撑起来,衬得自己肩膀宽阔、肌肉发达,好一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唐朝伟丈夫。
再比如,夏天穿领口较紧的圆领袍会比较热,就有人把袍领设计成带扣的外翻式。扣子系上是正规的“圆领袍”,解开扣子往左右一翻一搭,就变成了时髦的“大翻领”。一袍两穿,经济实用。
至于唐朝的美女们,一大时尚就是“女扮男装”。她们喜欢穿上男子的圆领袍,裹上男子的幞头招摇过市。或者自己进行“混搭”:头上梳着高髻、化着浓妆,身上却是一袭男装,脚下却又穿了女性的线鞋。
【四、夜生活:合法的“红灯区”】
唐朝的城市里是实行“夜禁”的,天一黑,城门和坊门都关闭,主要大街上不允许一般人走动,东市和西市两大商业区更是早早就关门下班。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唐朝人完全没有“夜生活”。
大街上查“夜禁”严格,但各居住区的坊门一闭,坊内小街小巷的管理往往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一些达官贵人在自家的豪宅里通宵达旦饮宴作乐,住旅舍的客人在同坊酒楼食店里喝点儿酒,跟侍酒的胡姬调调情,也不会被“扫黄”。
还有一些里坊,情形更特殊一点,比如东市西侧紧邻的平康坊,那是长安城里最著名的红灯区,俗称的“北里名花”集中居住在此坊。唐代没有官员不准嫖娼的规定,至于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到平康坊探访红颜知己简直就是半官方的活动,哪位要是不去,那不叫洁身自好,那叫土佬村气。所以入夜以后,平康坊坊门虽然关了,坊内秦楼楚馆还是红烛高照,歌舞蹁跹,出双入对,浅斟低唱……
而东市北侧紧邻的崇仁坊,则是一个旅店集中地,也是外地来长安选官考评和参加科举考试的“背包客”文人们的最爱,附属而生的酒楼、饭店等服务业也异常繁荣发达,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俨然成为长安城的夜生活中心。
【五、娱乐活动:请客吃饭观风景】
唐朝的官二代、富二代们喜欢打猎和打马球,而文艺小青年们则更喜欢郊游和酒宴。
在晴朗的飘散着花草香气的春日里,主人会兴致勃勃地提议:咱们拉上几个朋友,到户外去野餐吧。
简单点的话,就在主人家后花园里摆上一桌酒食,赏花作乐;要更时尚、更小资一点,那咱们去城里最大的野生自然公园曲江池,甚至出长安城到郊外的渭水之滨、终南山脚。当然,外出旅游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除了美景佳肴,还要有点儿“精神享受”。
如果一行人里有女眷,那么挑选好野餐地点以后,奴婢们就要动手,用围幕把这块地方的三面都围起来,留一面对着河水花树以便欣赏风景。如果全是洒脱风流的郎君们,围幕这种气闷的东西,干脆去掉算了。
同样,如果主人家是个率性简约的复古爱好者,那席子、毯子一铺,各人座位就划定了。或者再高级点儿,给每人发一具胡床,也就是现代咱们还在普遍使用的马扎,大家坐着小马扎,面前摆上食案,一边看风景聊天吟诗说唱,一边各吃各饭。
后来群众们觉得这种“各吃各饭”的分食制不够热闹欢乐。于是,唐代最流行的饭局变成了这样子:
当中摆一张很大的高足食案,大家的饭菜全摆在桌上。桌边放置几条又宽又长的坐具,按传统规矩叫“榻”也行,直接叫“大板凳”最是直观形象。入席以后,客人们围坐在桌边板凳上,那些守礼节的可以盘腿打坐,洒脱放诞的垂腿而坐,又不守礼又不敢洒脱的盘一腿垂一腿……总之,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吃桌上那些盘盘碗碗里的饭菜,由“分食制”变成了“合食制”,并且延续到今天。
【一、吃喝:“生鱼片”与名酒】
民以食为天,唐朝的食物可真不算贫乏。主食、肉食、蔬菜甚至生鱼片一应俱全。唐朝人习惯把所有面食都叫“饼”。长长的水煮面条叫“汤饼”,馒头、包子类的叫“蒸饼”,烙烤类的“烧饼”则一直延续到了现在。那时人们常吃羊肉,猪肉的地位没有现在这么重要。朝廷明令禁止宰杀耕牛,所以想吃到牛肉并不容易。养鸡倒是很普遍,鸡肉可以算最廉价普及的肉食了。
唐朝人很喜欢吃“鲶”,也扰是生鱼片,讲究活杀快切,把鱼肉切成细丝薄片,就着葱花吃。比铰遗憾的是,唐朝人的当家菜是当时叫做“葵”的—种绿叶蔬菜,现在已经不太常见,被后来的大白菜取代了。
唐朝中期之后,茶被推广开来。不过,唐朝的茶要经过各种加工处理,还要添加各种调料(葱、姜、花椒、大枣、桂皮、橘皮、薄荷、酥酪、牛羊猪肉……),最少最少也得加一些盐,煮成咸味茶,才能喝得入口。唐朝的酒,度数普遍都比较低,基本不会超过20度。跟酒曲发生化合反应的酿酒粮食大部分被糖化了,所以以甜为主,而不是辣。“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号称“一饮三百杯”,而白居易则“未尽一壶酒,已成三独醉”。
【二、住:长安房价稳中有涨】
唐朝建筑的特点是简洁、大气、宽敞。宅院大都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作局部变化,整套住宅最精华、最能标志宅院等级的代表性房屋叫做“正堂”,经常是孤零零的一座房子,矗立在院子正中央。这是一家之主会客、摆重要宴席、召开全家会议乃至死后停放棺材举行拜祭的地方。如果说典型北京四合院是“口”字形的,那么典型的唐朝四合院就是“回”字形了。
唐朝城市对居民区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以首都长安为例,外城被横竖共计38条街道分割成100多个居住区(坊),每个居住区都用坊墙和坊门围起来。太阳下山以后,所有城门和坊门一齐关闭,禁止居民随便外出。清早街鼓敲响,才给开门。
首都长安的“高端住宅区”,集中在城区北部。因为长安城的三大皇宫区域都在北城,所以就带动了周围区域成为全城地价最贵、最能彰显身份的居住区。总体来说,唐朝是一个地多人少的时期,首都长安城里也一直有大片空地,所以唐朝人买房子是不会按平方米计价的。决定房子价格的主要因素,一是所处位置,二是建筑本身的等级品质。
【三、穿:“男人装”流行趋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男女。
唐朝男性的日常服装,形式比较统一,大都是用一块黑布(幞头)裹住头发凸个造型,身上穿圆领、窄袖的贴身长袍,系个腰带,再穿一双黑靴子,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看上去都差不多,只有衣料、颜色、装饰细节的区别。
不过,追求时尚的帅哥们总有办法来折腾自己,明着不好意思可以暗着来。比如,在长袍的里面穿上一件坎肩(当时叫“半臂”),虽然从外头看不见,但这件半臂会把外衣撑起来,衬得自己肩膀宽阔、肌肉发达,好一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唐朝伟丈夫。
再比如,夏天穿领口较紧的圆领袍会比较热,就有人把袍领设计成带扣的外翻式。扣子系上是正规的“圆领袍”,解开扣子往左右一翻一搭,就变成了时髦的“大翻领”。一袍两穿,经济实用。
至于唐朝的美女们,一大时尚就是“女扮男装”。她们喜欢穿上男子的圆领袍,裹上男子的幞头招摇过市。或者自己进行“混搭”:头上梳着高髻、化着浓妆,身上却是一袭男装,脚下却又穿了女性的线鞋。
【四、夜生活:合法的“红灯区”】
唐朝的城市里是实行“夜禁”的,天一黑,城门和坊门都关闭,主要大街上不允许一般人走动,东市和西市两大商业区更是早早就关门下班。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唐朝人完全没有“夜生活”。
大街上查“夜禁”严格,但各居住区的坊门一闭,坊内小街小巷的管理往往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一些达官贵人在自家的豪宅里通宵达旦饮宴作乐,住旅舍的客人在同坊酒楼食店里喝点儿酒,跟侍酒的胡姬调调情,也不会被“扫黄”。
还有一些里坊,情形更特殊一点,比如东市西侧紧邻的平康坊,那是长安城里最著名的红灯区,俗称的“北里名花”集中居住在此坊。唐代没有官员不准嫖娼的规定,至于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到平康坊探访红颜知己简直就是半官方的活动,哪位要是不去,那不叫洁身自好,那叫土佬村气。所以入夜以后,平康坊坊门虽然关了,坊内秦楼楚馆还是红烛高照,歌舞蹁跹,出双入对,浅斟低唱……
而东市北侧紧邻的崇仁坊,则是一个旅店集中地,也是外地来长安选官考评和参加科举考试的“背包客”文人们的最爱,附属而生的酒楼、饭店等服务业也异常繁荣发达,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俨然成为长安城的夜生活中心。
【五、娱乐活动:请客吃饭观风景】
唐朝的官二代、富二代们喜欢打猎和打马球,而文艺小青年们则更喜欢郊游和酒宴。
在晴朗的飘散着花草香气的春日里,主人会兴致勃勃地提议:咱们拉上几个朋友,到户外去野餐吧。
简单点的话,就在主人家后花园里摆上一桌酒食,赏花作乐;要更时尚、更小资一点,那咱们去城里最大的野生自然公园曲江池,甚至出长安城到郊外的渭水之滨、终南山脚。当然,外出旅游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除了美景佳肴,还要有点儿“精神享受”。
如果一行人里有女眷,那么挑选好野餐地点以后,奴婢们就要动手,用围幕把这块地方的三面都围起来,留一面对着河水花树以便欣赏风景。如果全是洒脱风流的郎君们,围幕这种气闷的东西,干脆去掉算了。
同样,如果主人家是个率性简约的复古爱好者,那席子、毯子一铺,各人座位就划定了。或者再高级点儿,给每人发一具胡床,也就是现代咱们还在普遍使用的马扎,大家坐着小马扎,面前摆上食案,一边看风景聊天吟诗说唱,一边各吃各饭。
后来群众们觉得这种“各吃各饭”的分食制不够热闹欢乐。于是,唐代最流行的饭局变成了这样子:
当中摆一张很大的高足食案,大家的饭菜全摆在桌上。桌边放置几条又宽又长的坐具,按传统规矩叫“榻”也行,直接叫“大板凳”最是直观形象。入席以后,客人们围坐在桌边板凳上,那些守礼节的可以盘腿打坐,洒脱放诞的垂腿而坐,又不守礼又不敢洒脱的盘一腿垂一腿……总之,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吃桌上那些盘盘碗碗里的饭菜,由“分食制”变成了“合食制”,并且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