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具有价值偏好的政治学研究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p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价值中立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肇始于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传统中,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经托马斯·莫尔、马克思·韦伯等人的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一股强大的价值中立思潮。但是,作为具有政治参与性的政治学研究,其价值是有偏好的,完全中立的政治学研究是不存在的。本文即从介绍行为主义政治学价值中立原则的提出、理论基础、具体内容着手,就政治学研究的价值偏好问题向价值中立问题提出批判。
  关键词:价值偏好;行为主义;价值中立;批判
  在政治学方法论研究中,价值中立问题是行为主义政治学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行为主义政治学标榜要实现政治学的“科学化”,主张将“事实”与“价值”分开,认为政治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只能做事实判断而不能做价值判断。[1](P.49-52)但是,在实际的政治学研究中,单纯的“价值中立”已经不符合现实的研究思路。这一原则在更加深入的研究中,尤其是涉及到比较政治学等跨国别的研究中,无不显示出其特有的价值偏好。
  一、价值中立原则
  (一)价值中立的提出
  作为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价值中立原则具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学者就认为:学者唯一的使命、最高的价值追求就是知识,而不应该贪图富贵和权力”。[2]而西方所谓的“学者传统”,指的就是“不顾功名利禄、不管实际应用,一心只做学问、追求知识的传统”。[2]历经中世纪神权对政治学研究的严重干预,以及近代政治学研究的大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价值中立”原则才得以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社会上的影响才开始逐渐的扩展开来。
  现代意义上的价值中立原则作为一个政治哲学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卫·休谟提出“是”和“应该”的问题,即“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问题”,休谟认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问题,二者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3](P.281-282)后经马克思·韦伯、哈罗德·D·拉斯韦尔、杜鲁门、戴维·伊斯顿等人的发展,而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颇具影响力的一种政治学研究原则。
  (二)价值中立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政治学价值中立主张是建立在休谟的“事实和价值两分说”与逻辑经验主义的“价值情感说”理论基础之上的。[4](P.33-37)它将休谟提出的“是”与“应该”问题、“实然”与“应然”问题运用于政治学的研究之中,同时还与当时较为流行的实证主义相结合。可以说,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价值中立要求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行为主义政治学关于“事实——价值”两分以及在政治学研究中做到价值中立的主张与要求和逻辑实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5](P.18-19)
  价值问题是科学研究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它的回答对经验事实无所断定,只是表达了某种情感和态度,无法用经验证据进行检验,这就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价值情感说”。“科学告诉我们是什么,而不是应是什么。”[6](P.222)基于此,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研究只能回答事实问题,做出事实判断,哲学和伦理学才试图回答价值问题,做出价值判断。[6](P.33-37)
  (三)价值中立的具体内容
  从休谟的“事实和价值两分说”以及逻辑实证主义的“价值情感说”出发,行为主义政治学主张政治学研究应当进行“价值祛除”,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价值中立”。行为主义价值中立原则主要从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来说明价值中立问题,这同时也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内容。
  1.研究对象的价值中立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张,在研究对象上应该从政治哲学中独立出来,政治科学应该只研究事实问题,而不应该研究价值问题。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主张只研究“实然”的事实性问题,而将“应然”的价值问题留给政治哲学。
  2.研究过程的价值中立
  行为主义政治学者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价值祛除”或“道德上中立”,以避免个人的政治倾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对政治研究结果产生,尤其是对涉及到跨国别政治研究结果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不管研究者怎样去理解善和恶,他们在善和恶的冲突中要保持中立”。
  3.研究结论的价值中立
  行为主义政治学者认为,在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时,应该只做因果事实判断而不应该进行好坏善恶的价值判断。行为主义政治学家强调作为“科学家”,严谨的政治学家应避免做出价值判断,也不宜对价值判断发表意见,对一切重要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政治哲学家的任务,政治哲学家才总是试图做出决定、提出建议、阐发道德标准、提出价值判断来估计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7](P.163-164)
  二、政治学研究须有其价值偏好
  在政治学研究中,不同的流派具有不同的价值倾向,但它们往往与行为主义者的价值中立原则相左。如自由主义者就主张价值多元化,这种倾向在新自由主义流派的思想中更能得到体现。在政治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新自由主义的政治价值初步实现了完备性特征,提出并维护了政治价值优先性地位”,并在最后使“自由主义政治价值逐渐成为自由主义阵营共识(共同性)的基础”。[8](P.33-37)至于社会主义思潮与自由主义思想之间的争论,更是生动体现了政治研究中的价值偏好问题。
  就政治学研究中的政治倾向问题,本人认为,在政治学研究中,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实现的。“价值问题完全是在知识的范围以外。那就是说,当我们断言这个或那个具有‘价值’时,我们是在表达我们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在表达一个即使我们个人的感情各不相同却仍然是可靠的事实。”
  无论是何种政治学研究,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人员、场所和辅助设备。首先,就参与政治研究的人员来说,他具有两种身份,一种是政治学研究者,另一种则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作为政治学研究者,他可以决定自己研究的任务,可以强调政治学研究的价值中立;作为一个公民,政治学者可以决定为何种团体、教会、国家、阶级等服务,但是却没有必要保持价值中立。因为,作为一国的公民,他必须与该国的政治形态相衔接,否者,其所进行的政治学研究就会受到该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抨击,从而失去在理论界的地位。可以说,不同的社会,对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各自印上赞许或不赞许两种不同的标识。对于价值中立问题也是如此。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研究方向,都会导致研究者对同一政治现象产生不同的看法,“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想做到毫无价值偏好的价值中立,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次,从政治学研究的资金方面来说。政治学研究需要高昂的费用,尤其是涉及到需要进行问卷调查的一些研究课题。为了支付这些费用,政治学研究者就不得不同社会上的商业基金会进行沟通,以期能够获得其资金支持,而这些基金提供者出于商业需要或自身偏好,会给政治学研究者设定一些条件,这些无疑使得研究课题和研究结果受到基金提供者的政治倾向的影响,因而无法保持价值中立。此外,研究者如果取得政府的支持,而“政府一旦成为政治学研究成果的最大买主,它就有可能影响这种研究的客观性,甚至诱使研究者附丽于政治权力”,从而“巧妙地决定了政治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选题和方法问题,从而也最终限定了政治学研究的最终成果”。
  第三,从政治学研究所涉及的被调查者而言。这主要针对的是需要进行调查问卷的政治学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之初的问卷设计时,问卷的内容就已经或多或少的受到问卷设计者自身价值倾向的影响,可能会在问卷的设计上设置一些诱导性的问题,使被调查者向问卷调查者期望的方向靠拢。而就被调查者而言,由于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性的政治学理论教育,对很对专业性问题的看法仅仅局限于较为浅显的认识,或者仅仅局限于当时当地自身利益的实现与否,其对调查问卷的回答,会受到很大的自身价值倾向的影响,即便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自身的价值倾向,也难免不被问卷设计者的价值倾向所引导。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调查结果会有很大的价值偏好,而以具有价值偏好为基础的调查结果形成的研究结果势必会有很大的价值偏好性,从根本上就使得研究结果与价值中立无缘。
  四、结论
  从行为主义者推崇价值中立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了,如果笼统的从十九世纪的价值中立原则萌芽算起,则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无论行为主义者处于什么样的目的宣扬价值中立原则,在政治学发展的同时,我们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在政治学研究过程中,“不考虑价值只会偏离政治学研究的目的,因为我们研究政治学现象必然意味着要介入政治”。而行为主义者所宣称的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倾向。
  因此,政治学的研究应该有一定的价值偏好,这是在存在利益分化以及阶层多元化的现实政治生活中必然会出现的结果。否则,政治学研究就会失去“买主”。同时,离开一定的价值偏好和研究指向,政治学也就和社会政治现实发生了分离,从而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陈刚.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价值中立”观述评[J].探 索,2003,(2).
  [2]项慧梅.科学的价值——关于价值中立[J].当代经理 人,2006,(9).
  [3]韩建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衰落——对“价值中立” 论的再思考[J].群文天地,2011,(7).
  [4]罗爱武.行为主义政治学“价值中立”观述评——兼 论社会科学能否做到“价值中立”[J].经济与社会发 展,2010,(7).
  [5]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 社,2003.
  [6]H·赖欣巴哈.伯尼译.科学哲学的兴起[M].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1.
  [7]詹姆斯·A·古尔德,文森特·V·瑟斯比,杨淮生译. 现代政治思想:关于领域、价值和趋向的问题[M].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5.
  [8]亓光.自由主义政治价值的语境阐释——一份政治 哲学上的考量[J].贵州社会科学,2010,(10).
  [责任 编辑:褚永慧]
其他文献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结束时,7万羽和平鸽振翅高飞,飞过天安门广场,飞越人民英雄纪念碑,飞向蓝天,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祈愿。  在中国首次举行抗战胜利日大阅兵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阅兵展示的是国力和军威,裁军展示的是和平的诚意,两者的结合传递的是中国对战争与和平关系的辩证把握。  “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遇到了困境,教师讲授枯燥无味,学生兴趣淡薄,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在多年的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过程中,发现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文化资源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亲近易信和灵活生动的优势,把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之中,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借力唐山地方文化资源,辅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取把唐山精神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组织学生到爱国
期刊
摘要:近代以来,伴随中国现代化进行的是“西学东渐”和整个中国自上而下的,从精神层面到器物层面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传统思想文化的坍塌,西方思想的涌入,使西方的科学主义、进化论思想在短时间内取代了传统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普遍认同。伴随而来的除了理智主义、科学主义与传统儒家思想、德性精神的对立之外,还有人的精神生活的疏离、意义缺失、异化等问题。为了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
期刊
摘要:马克思所使用的异化概念作为其早期著作中一个鲜活的哲学术语,是他扬弃前人相关异化思想的结果,具有丰富的内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其早期著作中的代表堪称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而他在这一手稿中所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便给我们解读其异化概念提供了一把极为重要的钥匙。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提出为其科学世界观的创立埋下了伏笔,也成为了他向唯物史观转变的关节点。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
期刊
摘要:我们在对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访谈调研中了解到,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就我们对某地方高校学生实践能力调查的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采取如下举措:学以致用,加强专业学习能力;掌握信息技术,强化计算机运用能力;重视语言积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社会服务能力;发展个性特质,培养综合创新能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各类互联网创新基金业务不断兴起,其中余额宝的发展更为快速。伴随着余额宝的发展,我国国内的货币市场基金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此环境下,我国相当部分用户的理财方式均转向使用余额宝。余额宝的出现亦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创新成功的代表,其发展趋势亦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基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基础上,以余额宝为例,对互联网金融理财的运营风险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
期刊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极高的地位,对后世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化的进行、西学东渐的深入使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收到了严峻的挑战,人生意义的缺失、信仰的缺失等问题也随之突显。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分,似乎早已成为当代学界的共识,而重新反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天人合一”思想,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也就更具有学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信用制度作保障,2012年开始,惠州迅速投入到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伟大时代实践中,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等领域全面实施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惠声惠色”。惠州的实践表明,这种信用制度只能通过政府的提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才能建立起来。同时,政府信用最为根本。  关键词:信用体系;惠州实践;
期刊
摘要:社会心理学的态度改变理论认为: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是受众态度改变的四个要素,同时态度改变的效果与受众的认知、行为和情感密切相关。本文拟用态度改变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读本《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进行分析,提出要以态度改变四要素为切入口,以受众的情感、行为和认知为突破口,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实效。  关键词:态度改变;心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非常重要。本文从当前大学生课堂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以及主要存在问题入手,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我们可以从以下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