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0-000-01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贵州省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武术文化内涵及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以武术及其文化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很有必要,能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 武术文化 贵州省 大学生民族精神 培养
一、民族精神的定义及意义
“民族精神是指在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形成并表现于民族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自我意识的精神综合体,是实现本民族理想、目标和前途的巨大精神力量[1]。”民族精神的内容可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家昌盛和民族的兴旺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息息相关。
二、贵州省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及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贵州省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概述
从总体来看,贵州省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由于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部分大学生国家意识不强或是逐渐淡化;部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弱,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不了解甚至不愿意了解传统文化,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也存在不足;部分大学生人格不健,表现为想信念淡化,缺乏明确的权利责任观,诚实信用理念淡化,缺乏科学理性、民主法治的现代理念等。
(二)原因分析
1.学校的相关教育不力。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思想实际,且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新意,学生往往没有兴趣。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没能发挥。
2.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全球意识”、“全球合作”等在某种程度上致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安全意识淡化,此外西方教育对中国大学生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削弱了其民族文化认同感,给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带来消极影响。
3.社会发展进程中负面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诱发了部分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造成他们对价值判断的迷茫。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也会对大学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三、武术文化内涵概述及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一)武术文化的内涵
武术的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内容丰富、门派众多、形式多样的特点。其文化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自强不息”的武术之魂。习武的过程是一个磨练坚强意志的过程,需要习练者能吃苦耐劳,拼搏进取。通过武术可以塑造人们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刚健有为、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2.“崇德重义”的武术之道。武术中讲究尊师重道、讲礼守信、重义轻财、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道德情操,推崇“尚武崇德”,追求道德品质的修养,追求德艺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善良、诚信、爱好和平等优良美德。这也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中的具体体现[2]。
3.“整体为上”的武术之基。武术文化中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强身观、“物我合一”的仿生健体观和“内外合一”的修炼康寿观,表现出武术文化鲜明的整体思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武术实现人与人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洽的基础[3]。
(二)武术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武术经过上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和武术文化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价值、伦理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样,武术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与代表,武术及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和行为制约下发展起来。中华民族精神对武术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武术所崇尚的武德和尚武精神,爱国主义是其精神的最高层次。
四、武术教学中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贵州省高校公共体育课都将武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若能将其有效利用,将为贵州省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提供更有效的平台。具体举措包括:
(一)在武术教学中,充分挖掘优秀人文素材,注重民族精神的宣传,激发学习的热情,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加强体育老师的相关学习和培训,形成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且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功底的师资队伍;
(三)学校应加大武术课的政策投入,在人力物力上予以倾斜,使其具有足够的保障。同时还需明确武术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使其更加规范化。
五、结论
武术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素材。因此,在贵州省高校加强武术及其文化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华民族精神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2.
[2] 丘不相.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3.
[3] 鲍振艳.弘扬武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贵州省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武术文化内涵及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以武术及其文化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很有必要,能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 武术文化 贵州省 大学生民族精神 培养
一、民族精神的定义及意义
“民族精神是指在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形成并表现于民族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自我意识的精神综合体,是实现本民族理想、目标和前途的巨大精神力量[1]。”民族精神的内容可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家昌盛和民族的兴旺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息息相关。
二、贵州省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及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贵州省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概述
从总体来看,贵州省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由于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部分大学生国家意识不强或是逐渐淡化;部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弱,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不了解甚至不愿意了解传统文化,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也存在不足;部分大学生人格不健,表现为想信念淡化,缺乏明确的权利责任观,诚实信用理念淡化,缺乏科学理性、民主法治的现代理念等。
(二)原因分析
1.学校的相关教育不力。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思想实际,且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新意,学生往往没有兴趣。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没能发挥。
2.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全球意识”、“全球合作”等在某种程度上致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安全意识淡化,此外西方教育对中国大学生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削弱了其民族文化认同感,给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带来消极影响。
3.社会发展进程中负面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诱发了部分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造成他们对价值判断的迷茫。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也会对大学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三、武术文化内涵概述及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一)武术文化的内涵
武术的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内容丰富、门派众多、形式多样的特点。其文化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自强不息”的武术之魂。习武的过程是一个磨练坚强意志的过程,需要习练者能吃苦耐劳,拼搏进取。通过武术可以塑造人们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刚健有为、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2.“崇德重义”的武术之道。武术中讲究尊师重道、讲礼守信、重义轻财、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道德情操,推崇“尚武崇德”,追求道德品质的修养,追求德艺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善良、诚信、爱好和平等优良美德。这也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中的具体体现[2]。
3.“整体为上”的武术之基。武术文化中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强身观、“物我合一”的仿生健体观和“内外合一”的修炼康寿观,表现出武术文化鲜明的整体思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武术实现人与人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洽的基础[3]。
(二)武术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武术经过上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和武术文化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价值、伦理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样,武术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与代表,武术及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和行为制约下发展起来。中华民族精神对武术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武术所崇尚的武德和尚武精神,爱国主义是其精神的最高层次。
四、武术教学中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贵州省高校公共体育课都将武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若能将其有效利用,将为贵州省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提供更有效的平台。具体举措包括:
(一)在武术教学中,充分挖掘优秀人文素材,注重民族精神的宣传,激发学习的热情,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加强体育老师的相关学习和培训,形成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且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功底的师资队伍;
(三)学校应加大武术课的政策投入,在人力物力上予以倾斜,使其具有足够的保障。同时还需明确武术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使其更加规范化。
五、结论
武术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素材。因此,在贵州省高校加强武术及其文化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华民族精神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2.
[2] 丘不相.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3.
[3] 鲍振艳.弘扬武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